转载--“我爱红诗”丹东日报“组团”上辽视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4 07:42 浏览 N 次由省委宣传部、辽宁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主题性大型文化综艺栏目“我爱红诗”,从2010年4月推出以来,备受观众好评与关注。7月25日,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丹东日报》记者赵旭光、韦儒、陈魏魏、陶晋,还有市青少年宫大地艺术幼儿园的孩子们,将代表丹东现身辽宁广播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
赵旭光现场接受采访
7月6日14时,辽宁广播电视台2号演播厅,“我爱红诗”节目录制拉开帷幕。现场气氛热烈,灯光通明。来自丹东、沈阳、大连的作者和朗诵者分别以红、黄、蓝代表队出场。在两个多小时的录制过程中,参与者们通过“红诗原创对对碰”、“红诗诵读”、“红诗经典赏问答”、“经典红诗我演绎”等环节,品味红诗意蕴,展现城市风采。
演播厅背景大屏幕上,首先推出了介绍《抗联记忆·大黑碗》作者、我市诗人赵旭光的短片。随着镜头的摇移,把人们带入丹东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之中,带入那段红色的记忆……
赵旭光在录制现场
红诗原创对对碰
6月26日下午,《丹东日报》鸭绿江周刊副主任赵旭光接到了辽宁广播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我爱红诗”栏目组记者于清丽的电话,说栏目组在网上发现了他的诗作《不朽抑或新生》,有意邀请他参加该节目的录制。她说“这首诗被栏目组一致看好,获得‘红诗’最佳原创奖将毫无悬念。”
赵旭光早在1997年就公开出版了诗集《抒情的光焰》,2003年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多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文学创作,曾在《诗刊》、《当代诗歌》、《诗歌月报》、《鸭绿江》、《诗潮》、《满族文学》、《秋水》等海内外50多家纸媒发表诗歌作品200余首。曾获市政府文学奖,“走近诗圣·品悟草堂”全国博客征文大赛诗歌优秀奖等。
2005年5月19日至6月15日,《满族文学》杂志社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诗歌采风笔会系列活动。期间,赵旭光来到宽甸天桥沟,时任景区负责人王成德对他讲述的一件事,让他心生波澜——即组诗《不朽抑或新生》的创作背景:1934年7月,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抗日联军前身)进入现今宽甸天桥沟一带,与日寇展开了长达4年的战斗。硝烟散尽的半个多世纪后,当地群众在天桥沟一根绳砬棚抗联密营地,发掘出了步枪通条、大栓、焦糊的玉米粒和7只粗瓷大黑碗等遗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赵旭光创作了组诗《不朽抑或新生》——《玉米》、《大黑碗》、《银牙》刊发于2005年第六期《满族文学》,并被转载到了网络上。入选“我爱红诗”的诗作,一是由各地市宣传部推荐,一是由栏目组遴选。经过沟通,栏目组最终确定了《大黑碗》一首,经赵旭光重新润色后,改标题为《抗联记忆·大黑碗》。
7月6日,在节目录制现场,当主持人吴庆久问起该诗创作初衷时,赵旭光说:“重要的还是题材触动了我。当我知道东北抗日联军这段历史故事后,感到很震撼。因为那段历史已经越走越远,而当这些革命文物出现在眼前时,我觉得时空一下子就拉近了!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文物,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一直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段历史,我们不仅是倾听者,还要做这段历史声音的传递者。”
“《抗联记忆·大黑碗》是既适合朗诵,又是具有品位的上乘之作。”在录制现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阳日报高级编辑、著名诗人齐世明对该诗大加赞赏:“这首诗大开大阖,感情真挚凝重,没有空洞的赞美和说教,是革命先烈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很容易把人们带入历史情境中,感受到抗联英雄们的英勇和悲壮,同时也给读者信心和力量……”
陶晋和陈魏魏在朗诵
红诗诵读、红诗经典赏问答
参加“我爱红诗”节目的录制,报社党委、编辑部非常重视,特派出了助演团队。朗诵者陶晋,曾就职于沈阳沈北新区电视台,有过电视主持人的历练;陈魏魏虽然没有专业基础,但从校园到报社,多次成功主持大型活动。而从7月2日接到朗诵稿到7月6日的正式录制,二人在繁忙的编采工作之余,随时练习。
在录制现场,陶晋、陈魏魏字正腔圆,饱含深情的朗诵,不时引起台下阵阵掌声。辽宁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国家一级播音员齐芳感慨说:“刚开始我还担心你们会不会在朗诵这一环节丢分,因为其他两队请来的都是专业人士。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你们表现出了丹东人的素质与风采。”
“在这之前,栏目组还以为你俩是丹东话剧团的专业演员呢。你们朗诵的功底和感觉丝毫不亚于正规的主持人。”主持人孙琳对现场观众说,“丹东日报社真是人才济济啊!我也是丹东人,我为家乡有这样的人才感到骄傲!”
节目进行到“红诗经典赏问答”环节。当辽宁广播电视台播音员张麟、周羽中朗诵完贺敬之的诗作后,主持人提出了第一道问题:“《回延安》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属于那一种?开始抢答。”主持人话音一落,红、黄、蓝3队都以最快的速度扎破了面前的气球。经现场观众裁定,是红队最先。于是,陈魏魏回答:“陕北民歌”。“正确!”接下来,主持人提问:“《回延安》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出3种。”也许是急于求成也许是有了第一次的压力,蓝队和黄队迅速扎破了气球;而红队的陶晋,仍不动声色地站着,急得陈魏魏在一旁催促着:“怎么还不快扎气球啊?快点儿啊!”可陶晋依旧是镇定地不下手。这时,主持人孙琳笑着说:“还是红队机智啊,稳如泰山,我还没说‘开始抢答’呢。”大家这才缓过神儿来。显然,其他两队犯规,答题的机会又落在了红队手里。“运用了拟人、夸张、对偶的修辞方法。”陈魏魏果断地回答。没想到,主持人来了兴致,脱稿随机问道:“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其他几种修辞方法吗?”“还有排比、比喻……”陈魏魏精准、流畅的回答,陶晋机智果断的思维、临阵不乱的镇定,赢得了专家及评审团阵阵掌声。
在“红诗诵读”环节,作为家乡助演团成员之一的著名画家韦儒,一直在一旁专注地画着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素描。韦儒是丹东日报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特约教授,美术基础深厚。画作中的杨靖宇将军目光如炬,神情坚毅,在诗歌与音乐的烘托下,这位民族英雄的身影,仿佛正活生生地向人们走来。节目录制结束后,这幅画作当场被辽宁广播电视台收藏。
韦儒现场作画
经典红诗我演绎
在“经典红诗我演绎”环节,丹东日报请来了“东北音乐五虎”之一的音乐制作人华雪助演。
华雪是位出生于丹东的“80后”,他的音乐生涯,折服荆棘一路鲜花,2005年参加辽宁电台原创晚会,获最受欢迎男歌手称号;2006年5月,参加央视“梦想中国”演唱;2007年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联排; 2007年8月,新作《我们都回不了头了》获国内多家电台联评“2007感动北京十大中文歌曲”;2007年10月,网络全线推广其新作《雪狼》和《只要你快乐》,点击下载量超过300万;2008年5月,创作纪念汶川地震公益歌曲《英雄》,视频单天网络点击量达230万人次;2009年3月,获辽沈音乐排行榜最佳创作歌手奖……
7月2日下午,“我爱红诗”栏目组最后确定歌手演唱的歌曲是《游击队之歌》。华雪闻讯后,急忙从网上下载了歌词,一边熟悉节奏,一边四处找演出的服装。而这时,为他伴舞的小演员还没有落实下来。
得知丹东日报“组团”上辽宁广播电视台参加“我爱红诗”节目的录制后,市少年宫主任徐文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不仅仅是丹东日报的事,也是丹东市的事。省委宣传部和辽宁广播电视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我们就要好好利用,宣传丹东的人文历史和丹东人的精神风貌。”
为此,徐文广在周日时间找来了少年宫舞蹈专业老师张丽丽。张丽丽是中国少儿舞蹈协会会员,基本功扎实,水平高超。此前,她编导的以满族风情为题材的少儿舞蹈《太平鼓》,刚刚在 “第二届全国校园明星才艺展示”活动中,获得舞蹈类最高分,并成为全场惟一受央视邀请参加“梦想飞扬,和谐五洲”大型电视综艺晚会录制的舞蹈类节目。张丽丽接受任务后,马上组织大地艺术幼儿园的郭泉孜、姚新宇、王思仪、乔雨萌学、丁卓雅5名孩子,投入紧张的编舞、排练过程中……
华雪和市青少年宫的孩子在表演
7月6日上午9点半,当张丽丽和带队教师何秋娜带领5名平均年龄不满6岁的孩子走进辽宁广播电视台2号演播厅时,看到的是来自沈阳和大连的另外两支参赛队伍,正在台上专注地练习。孩子们安静地放下备用品,顾不得片刻休息,立即投入到了紧锣密鼓的彩排之中。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华雪一出场,就以浑厚有力、充满磁性的歌声吸引了观众。伴舞的孩子着装整齐,英姿飒爽。红诗、红歌、舞蹈,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打起拍子、唱起歌……
“我爱红诗”以弘扬优秀文化为己任,既带有正气浩然的红色烙印,蕴含高贵隽永的文化气质,又充满鲜明跳荡的时代元素,具有雅俗共赏的宣传效应。
本期节目将在辽宁广播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7月25日21时45分首播,7月31日11时50分重播。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