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麻雀(原创)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2 17:06 浏览 N 次直到现在,我见得最多的鸟儿还是麻雀。
从小一直生活在乡下,麻雀是最常见的。几乎在每一个晴天的早晨,打开门窗,那“吱扭”声总能惊起几只歇在瓦棱缝或墙头洞里的麻雀,那“扑啦啦”而去的振翅声是一天里它们对你最初的问候。接着,炊烟渐起,猪哼狗吠声中夹杂了麻雀们的“唧唧喳喳”,起起落落的身影被暖阳映在山墙上,成了斑驳老墙的又一个点缀。河埠边、井台沿集聚起淘米洗涤和刷锅洗碗的人群,比赛似地把活料理完毕,脚步杂沓地匆匆而去。残留下的米屑、饭粒吸引来整群的麻雀争抢着啄食,欢腾热闹的场面更衬托出了村子的静谧。此时,在鸡窝边的篱笆下趴了半天的那只家猫猛地扑出来,轻轻松松地就咬住了一只麻雀,然后轻盈盈似踮着脚尖般退入角落,弓起身子用前爪把麻雀撕扯得鸟羽纷飞。受到惊吓的麻雀一哄而起,在电线杆上或瓦面上停留了片刻,见家猫遁去危险消除,便又一只接一只地落下。一眨眼的功夫,已又是一片欢腾了。
这些麻雀像极了村民家养的鸡鸭鹅,从早到晚一刻也不离开你的视线,但又都保持着距离。瞧它们蹦跳着在场院里“唧喳”,你稍走得近了些,它们便毫不犹豫地飞离而去,在你耳旁响起一阵“扑啦啦”的风声。小孩子们最爱做这种“游戏”,追着麻雀跑,赶得它们忽东忽西乱窜,自己也兴奋得哈哈大笑。稍大些的孩子就不这么玩了,他们直接用弹弓夹了石子瞄准着麻雀击打。可这弹弓打鸟的成功率是不高,但打破村邻家窗玻璃的概率倒不小,于是,往往是打鸟不着却被邻人告了一状,回家招致母亲的一顿饱打。
稻谷泛黄时麻雀是最多的,一群群地密集在地头偷吃稻谷,吃饱了就飞回村落,聚在树冠上聒噪。这时,季节性的猎鸟者也出动了。他们游走在田埂上,肩扛着鸟铳背挂一只细口大肚的竹篾篮,腰上别一只装满铁砂的牛角壶。遇有鸟群,猎鸟者便解下鸟铳装药填砂,在沸腾的鸟鸣声掩护下半蹲着慢慢潜近,进入射程了便端起鸟铳向着鸟群扣动扳机。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响起,偷谷子的麻雀的噪声立止。同时,那一声轰响也把方圆半里内的鸟儿们都惊得一阵风似地飞远,连村落里的那些鸡也吃了一惊,扑腾着翅膀窜出去老远。这样的猎鸟者在当时是合法且受欢迎的,因为老百姓都认为麻雀是害鸟。即便是现在,他们还不曾被说服,他们认为:偷吃稻谷,曾经和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当成“四害”除的麻雀怎么不能打呢。
曾听老一辈人讲他们儿时是怎样在雪地里扳麻雀、在墙头洞里掏麻雀的,也看过鲁迅写的相关于扳麻雀的文章,心内着实想试一下,可总也遇不到那种大雪天。好不容易碰上一回大雪却又是雪灾,闲在家里好几天,心内想着乡下哪片空场是能够摆下竹匾扳麻雀的,但交通堵塞了不能成行,也仅是想想而已。所幸的是乡下的泥墙虽没了可老山墙还保留着,里面也有麻雀窝。在白天里瞧准了哪个洞,晚上一掏也偶尔有收获。不过掏回来的麻雀养不长,它们倔得很,不管是绳系着还是笼装着,反正都是不吃不喝而死。有时看着饿死了的麻雀,心内还真有些佩服它们的骨气。
有外国人说中国人最像麻雀,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纪律性也很差,但适应能力却强、活得很坚韧。此喻一出,立招致无数人反驳,可我却颇赞同。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农民更像是麻雀,数量众多却弱势,外表普通却勤恳实在,其它的一些诸如适应能力强、多灾多难、韧劲十足等更像是中国农民的特点。
少时读过老舍先生的《小麻雀》,具体内容记不得了,好像讲得是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刚从顽童掌下死里逃生解脱出来又堕入猫爪的追捕中,而小麻雀却坚强地逃避求生。老师说老舍此文有很深刻的寓意,当时我还纳闷:不就是一个弱者受欺负的意思吗,哪儿深刻啊。现在想想,如果重读此文,怕又是会有新的理解了吧。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