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必备的基础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4 09:02 浏览 N 次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5年10月27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说明中,都强调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党中央的建议,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的科学和技术尽快实现从模仿、跟踪向自主创新和跨越式发展转变的重大举措。
历史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划时代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原始创新和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是高新技术研究的基础,原始性创新即从基础研究中发现新的东西。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能够极大地推动人类思想进步,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发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得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核能,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均源于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科学家对基本粒子,基因,纳米尺度物质等微观世界的研究,对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等复杂系统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人类认识的视野,预示着科学技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到来。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常用“水、鱼、鱼市场”的关系来形容基础研究在整个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基础研究是水,应用研究是鱼,开发研究是鱼市场。没有水,就没有鱼,也就没有鱼市场。同样,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应用研究,更谈不上开发研究了。他认为,20世纪科学的最卓越成就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由此才产生了原子结构、分子物理、核能、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超计算机……否则,科学文化的一切都不会出现。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产生的主要源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所必备的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某些高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可迅速转化为商品,基础研究逐渐从专注于创造新知识的“生产导向”,向“生产导向”与“扩散导向”并重转化。这种转化使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日益前移到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学,纳米科学,基因组学,古生物学等领域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能力不足,科学知识的生产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国际科学论文比例也较小。近年虽有一些科技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仍然凤毛麟角。中国自然科学奖曾经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曾经连续6年空缺,说明我们的研究缺少原始创新,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现。原始创新时不我待。
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关键是要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适于基础研究的环境。基础研究具有的探索性、长期性、成果不可预见性,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极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的同时,下大力气解决好与此相关的问题,比如,摈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倡导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学术氛围,改变“重物轻人”的制度性安排,培育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沃土,吸引和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中来。
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科技原始创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可以相信,“十一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精干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科研体制,广大科技人员必将在这一领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贡献,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未来的长远发展,为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供原创的知识基础和取之不竭的技术跨越源动力。
(科技日报)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