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存念】沧州日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木兰围场

【存念】沧州日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木兰围场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4 09:32   浏览 N 次  

当这个世界所有的想象

可以这样飘落

我是一只冬天的蝴蝶

我围着雪花在飞



偶然在百度中看到,假期一篇散文已刊发在《沧州日报》上。录之存念。并感谢市委宣传部及沧州日报编辑同志。

相关链接沧州日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木兰围场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木兰围场薛 梅

木兰,在中国文化中是让人遥想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提到“木兰”两个字,耳畔就能够想起唧唧复唧唧的窗下织布声,想到雄兔雌兔扑朔迷离的古代女将花木兰,那英姿飒爽的豪气以及对镜弄影的娇羞都撩人魂魄,赞叹而惊艳。木兰,还是植物一科,更是花卉的名字,是紫玉兰、白玉兰的别名,又叫辛夷、木笔花、望春花。小枝紫褐色,木质有香气。喜光,耐寒,但不耐旱。自《离骚》始就有无穷诗作吟咏唱和。甚至在宋词辉煌的河流中,也有木兰的牌令所在,最常见的怕是《减字木兰花》了。可见,木兰二字,充满了情意和诗意,充满了向往和神奇。

如果说,见景生情,因物起兴,那么我则是因木兰而生情,因木兰而起兴了。因为,我所心中念念的木兰,总是在月明之夜,在枫红之际,在冬雪之中,来到我的眼底心上。每每站立窗前,心灵便会悄然而动,一如极尽缠绵的水袖曼舞,由缓缓而渐急急地——魂归故里。木兰围场,我生生世世的故乡。木兰,其实就是我对故乡所有爱恋的昵称,就是我故乡的小名啊。

木兰围场的木兰,本是满语,汉译为哨鹿。围场,则是汉语,满译为辉罕。舍木兰辉罕,舍哨鹿围场,而偏取木兰围场这满汉混合的名字,凸显哨鹿之所,即为哨鹿而圈为的场所。从名字来看,不仅可以看到清朝时期,乃至这一方水土上满汉融合的大气象,还可以看到木兰围场创建之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哨鹿其实就是一种诱猎方式,在每年秋分以后,在莽苍苍的林海,在黎明前的那一刻,早已藏匿其中的清帝率领着一起围猎的亲信侍从,头戴手工制作的鹿角,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的声音,引来寻偶的雌鹿从而猎杀之。且不说御行营护军勘形安帐,设巡逻和卡伦的先期到达,且不说围猎过程中围而不合的行围准备,且不说围猎中以黄旗为首的八旗陈列,且不说撒围、待围、合围和罢围的四个严密环节,单是合围之势,则已“雷动猋至,星流霆击”,蔚为壮观。

作为满族后裔,我偏爱木兰那一隅林海与草原的交界地带——塞罕坝。一个入驻中原的马上民族,不修长城修寺庙,不戍边塞行秋狝,木兰围场见证了家国的民族和睦和隆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木兰围场,有着成熟却又坚持的步履,那一望无际的坝上人造林场,正是她在新中国所绽放出的秀丽容颜。在海拔一千四百多米、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一点九摄氏度的荒寒之地,一千五百多万亩的林海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被一棵一棵地营造出来。这奇迹的背后,是60年代初从全国19个省市、24所大中专院校抽调的大学生和新招的工人所组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员工的汗水。这汗水,汇成了伊逊河奔放的热情,在山川,在草野,不息不倦的歌唱。美林,更是美的心灵写照。当我登临高高的塞罕塔瞭望口,当我站在著名的乌兰布通大战遗址的点将台上,森林的海洋,我不过海中一粟,林中一草。我深切懂得了作为京津防风固沙的屏障、涵养和保护京津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过滤器的真正含义。塞罕坝,这美丽的高原,美丽,名符其实,毫不夸张。塞罕坝,处在草原与丘陵、河北与内蒙的交界,一条细细窄窄却又汩汩流淌的界河彰显了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林海遥相呼应的是界河另一面一望无际的草原,真是美轮美奂,美不胜收。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满坡满岭,倏地又没入草原更远处,与草色相融了。最醒目的莫过于草原深处的金莲花了,那种深居简出的富贵和富足,不在这样的地方洒过汗水又如何能走进她们的内心,安静独守而神秘的幽思,难怪是去火清心的良药呢。这里还遍生着一种紫色的小花,很多游客常常采来扎成花环戴在头上,那紫色的花环像无限忧伤而怜爱的情思,让人不忍舍弃而过。听当地人说,关于它有一个坚贞而凄美的爱情传说,它的名字叫断肠草。草原上的土拨鼠像一个受惊的孩子,探出头来,在草原的绿毯上窜来窜去,一溜烟尘中消失了踪迹。当然,最有魅力的则是安静的羊群,在蓝天白云下视若无人地闲庭信步,那一刻,你再历红尘怎样的愁思烦恼,都会在如此安详的白、安静的绿、安适的蓝里氧化掉,你化成了白云,化成了自在的水鸟,化成了万籁里的一滴露水,一声虫鸣。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