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老城南博物馆”无奈告别老城南[南京晨报]

“老城南博物馆”无奈告别老城南[南京晨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00:12   浏览 N 次  


“老城南博物馆”无奈告别老城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5日08:09 南京晨报

“新年刚来临,我们却要无奈地关闭这个南京老城南的民间记忆录影机!”新年的第一天,高松在西祠网站上写下了一段话。位于长乐路57号秦状元故居、建立于2007年5月的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在昨日关闭,记者见证了这个“老城南博物馆”的搬家过程。

博物馆关门,众网友来送一程

昨天下午1点,家住秦淮区的王明早早来到陈列馆,作为网友之一,王明长期关注高松对老南京物件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按他的说法,他是高松的“粉丝”,“一个东北人,能够搜集近万件南京的老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件让南京人感觉不太好意思的事情。”可现如今,高松连同他的南京老物件被“扫地出门”,王明把其他事情都推了,特地来送一程。

网友“NJ老蔡”也跑前跑后来帮高松搬家,老蔡也是南京文化爱好者,2008年3月,高松在“西祠胡同”上发了这样一则帖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一些原本属于这个城市一部分的东西正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是一群热爱南京,热爱南京人文、历史、文化的人,我们想让我们的记忆比我们的生命更加长久。”

发帖后,有20多人响应,希望加入其中,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就这样成立了。团队的人进进出出,增加了不少新面孔,“NJ老蔡”是其中的成员之一,一直坚持到了今天。“今天来帮高松搬家,心里真不是滋味,南京这么大,就容不下一个展示自己城市历史的展馆?”老蔡问记者时眼中带着泪花。

网友“十八度影像”特地带着相机拍摄了整个搬家过程,并写下一篇《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2011年1月4日关闭记录》发在网上,他表示,这是他纪念这个博物馆的最好方式。

展厅从500平方米缩至40平方米

“离开这里的原因,我不愿意多谈,当初让我来的时候,这个秦状元故居刚刚落成,区里领导非常重视,拉着我的手深表感激,让我把老物件拿到这里来展示。”高松表示。

2007年,外乡人高松已收藏了近万件南京老物件,有门雕、砖雕、雕花木床、古井栏等,其中古董椅子几百件、门窗上千件、雕花木床48件,成为南京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当时,秦淮区文化局一位领导慕名而来邀请,希望他把这些藏品放在秦大士故居展览,并拨出3个房间接近500平方米的展厅供高松免费使用,而高松出任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馆长。

“免费提供展品,当然也不拿工资。”高松告诉记者,他对这个馆长也是乐此不疲,四方游客只要前来参观,他都“热情”地给予讲解。高松还记得当时一楼有三进房间,第一进挂的是老门牌,第二进挂的是老物件,第三进是老家具,而二楼还有一个老南京生活回忆区,放着一些梳妆台、老自行车以及老家具。

而如今出现在记者眼中的陈列馆,楼下已被一个书画院占用,高松仅剩下的只是二楼一块40多平方米的格子间。“两年来让我腾过两次地方,第一次是把楼下让给了书画院,再一次就是把楼上的面积缩小了一半。最近几个月干脆就是把门全锁上了,说是周边在装修,怕东西被偷。”高松告诉记者。

对于未来,高松很茫然,“现在只好先把这些东西全部锁到仓库里去了,我最遗憾的倒不是没有场地展示我的藏品,而是南京人连在花格子窗小洞里看一眼这些老东西的机会都没有了。”

馆中藏品大多被锁进中华门的仓库

“这个打字机是苏联造的,是2003年我从城南糯米巷淘来的,你听键盘的咔咔声,还是非常清晰。”高松检阅着自己的“宝贝”,心疼地表示,这个打字机本来是摆在箱子里的,但不知道被谁搬了出来,外表磨损了很多。而另外一个老嫁妆桶的外箍已脱落,上面积满了灰尘,看得出来这里已经很长时间无人光顾了。

2007年5月1日,记者曾见证过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开张。当时,高松站在几百块南京老门牌前接受媒体采访,满是笑意。当天,很多人在高松展品里找到了自家的门牌和老街巷的名字,感叹唏嘘,激动不已。没有找到自家门牌的人则遗憾地嘟囔着,“怎么不见我们家的呢”。就是这一次,高松和他的“老城南印象陈列馆”被很多南京人记住了。如今,高松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

“当初,我拿了2300多件珍贵的南京老物件过来,但现在只有100多件了。”高松表示,几个月前,他已经拉了一批老物件到自己位于中华门的仓库,今天来拉的是最后一批,其中包括椅子、梳妆台、茶托、站桶等老东西,拉完这批东西,自己也就彻底告别陈列馆了。

区文化局:无奈门票收益维持不了开支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5月“老城南印象陈列馆”落户秦状元故居到现在,只有不到4年的时间,为何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秦淮区文化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不敷出的状态,是这一联姻失败的重要原因。该负责人表示,在2007年,秦状元故居免费给高松提供场地,在此布展,当时确实吸引了不少市民参观。“但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不长,后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少,如今秦状元故居每年的门票收入只有五六千元,连日常的维护开支都应付不了。与夫子庙其他景点相比,更是差距巨大。”也正是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让相关部门想寻找一些思路。

“在2008年,西侧的院落进行了一些改造和重新布展,做了书画、书法类的展陈内容。那时,我们就给予了高松一定的补偿,他90%的展品其实已撤离了秦状元故居,只剩下2楼的一些老家具了。因为展品数量和内容的缘故,基本从那时候起,阁楼就锁了起来,没有对外展出了。而这次,我们还是准备要进行一些展陈的重新布置,希望将秦淮区比较有特色的一些非遗项目,像古琴、白局等纳入进来,希望能通过更丰富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市民。”

“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是否能回归呢?“目前还不好说,我们也会考虑这个问题。门东门西的改造工程马上要启动,在规划中会有一些民俗类的展馆。‘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展陈内容与门东门西可以说联系紧密,我们也会争取能在其中给‘陈列馆’找到一席之地。”该负责人表示。

【声音】

高松:想找一个2000平方米的展馆

“这个城市,在快速变革中,真的需要一份留给后世的记忆。这次的撤离,我想不会也不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结束,因为这16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我想创办一个南京城市记忆馆,让南京所有的百姓,能从我这十多年的收藏中感受到南京这个城市的变迁。”说到这次撤离,高松有些无奈,低垂的眼睑能看到他的难过与哀伤。

记者了解到,在高松的心中为“南京城市记忆馆”做了一套详细的方案,这是他的梦想。

“我已经努力了十多年了,这期间,我搜集了上万件南京城市变迁中遗落下来的百姓日常用品,以及近十年来走街串巷拍摄的图片,还有分类别的文字、证书、票券等物品。可以全面解析一个城市的样本。我的计划是可以拥有一个2000平方米左右的展馆,将这些藏品集中展出。”高松表示,“展馆可以分为童年记忆区,展示清朝末年到上世纪80年代的玩具、生活用品;老街巷展区,展示老门牌与老街巷的图片;生活记忆区,展示老城南与南京民居的物品;生活大件展区,展示老自行车、老缝纫机、老电视等;南京收音机馆,展示不同时期的各品类收音机;南京郊野记忆,展示南京城市民间记录团对南京郊野的探考记录与发现……”

虽然计划很翔实,展品也足够,但这个计划却一直没能实现,“因为这种特色记忆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例如:政府提供场地、民间收藏人士提供展品、社会企业提供部分资金等。尤其是政府的支持,肯定是离不开的。如果“南京城市记忆馆”真的能开办成功,无论最终建在哪个区、哪个位置,都将是南京这个城市的。我愿意在我死后无条件将所有馆内藏品捐给南京。”

文物局官员:南京民间博物馆生存状况很不好

像“秦状元故居”这样的民间博物馆,在南京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呢?昨天,记者联系了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兴平。说到民间博物馆,王兴平有些感慨:“南京真的不多,目前在我们博物馆处登记的也只有7家。可能还有一些像‘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这样的并没有登记,但这个数字也不会多。因为目前来看,南京民间博物馆的生存状况很不好,能坚持每天开馆的,就已经很不错了。”王兴平表示,据他了解,目前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百家湖艺术馆、金陵竹刻博物馆3个场馆还能保证每天正常开放,但参观的人寥寥无几;长风堂博物馆目前已鲜有展出,南京金陵文化博物馆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场地,龟鳖博物馆基本无人问津,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也是处于开半年、修半年的状态……

对于这次“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撤离,王兴平表示:“资金肯定是比较重要的问题。”私人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己。很多私人博物馆都靠门票收入,但由于私人博物馆很少有人知道,门票收入可谓杯水车薪,用这部分钱来维持员工工资都不够。

“目前已有相关精神要求支持民间博物馆的建设,但只是一个精神,还没有具体的细则出台。但总体的势头是好的,相信等这些细则出台,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地扶持这些民间博物馆的建设的。”王兴平告诉记者。

作者:成岗 刘磊/来源:南京晨报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