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架子车(转淮北日报2010.06.21第6版)

架子车(转淮北日报2010.06.21第6版)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03:35   浏览 N 次  
架子车也叫架车,但我们那里人多叫它架车子。皖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辆架子车。
架子车的结构比较简单:一个木车框,一个车轴,两个轱辘;木车厢两边的车辕较长,配一根结实的拉绳。车框是用硬料木质做成。其底盘由车轴和两个橡胶轮子组成。这轮胎比自行车略宽,但又比不上汽车轮胎。用气筒打满气后,架子车就可以上路了。一般载重量约上千斤的左右。
架子车最早出现在农村大约是在60年代的中后期,在太平车和农用三轮车之间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记得有一次生产队起红薯,作为队里唯一的运输工具的大车(即太平车)又坏了,队长一时无计可施。我就从父亲工作的公社里借了一辆架子车救急。为此,队里奖了我20个工分,而平时,我一天所得的工分才是5分。从这里我看出了架子车的重要性。
最初的架子车是由生产队购买的,作为生产队的公共财物。
私人一般是没有经济能力购买的。后来农民们还是有了架子车,但终究是个别户。在我们村这个30多户人家的村落里,拥有架子车的家户也就那么五六户。谁家有架子车,就能证明谁家的生活还比较宽裕丰盈。因此,在庄稼人眼里,架子车像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被人们宠爱珍惜着。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架子车才真正理直气壮地走进寻常百姓家。
由于它具有轻便、简捷、省力的特点,所以它一出现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作为老百姓须臾不可离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受到了喜爱。农民们拉土粪、运麦子、垫地基、拉麦秸、送公粮样样都离不开它。它和农民的春耕夏收秋种以及日常生活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记忆中,架子车在农村中大显神通的时候,一是每年的水利冬修。十几万人在几十公里长的战线上安营扎寨,只要响亮的冲锋号一吹响,社员们纷纷拉着架子车,带着铁锨、镢头等工具,向会战地进发……统一的劳动开始了,镢头不停地刨着,铁锨不停地铲着,数百辆装满土的架子车不停地奔跑着,喇叭里放着革命进行曲,田间地头红旗迎风招展,那场面真是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热闹非凡。休息的时候,架子车并排停放在土地上,蔚为壮观。再就是家庭联产责任制实行以后,每年午季和秋季缴送公粮。成千上万辆装满粮食的架子车聚集在镇粮站门前,形成一片架了车的海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架子车更是一辆紧接一辆,前拥后挤。
每到这时候,我就犯愁,这么多的人和车,什么时候才能把自己的公粮缴掉,但同时也幸庆,这么多的粮食如果不是架子车怎么才能弄到粮站来?我生命中有过20多年当农民的历程,作为生产生活中的朋友和助手,架子车和我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我是全村第一个购买架子车的人,这是我用一篇文章的稿酬买下来的。我用它拉过麦草,拉过玉米秆,拉过粮食,也拉过粪和化肥,拉过我家的许多希望与梦想。小麦收割时,我和妻子用它拉过放倒在地上的麦子。当车子走过渲潮的麦田时,我身子弯得像一张弓一样,架着车把,拼命拉车,妻子也拉着系在车帮上的绳子拼命前挣,两个未成年的女儿跟在车子的后面使劲地推车。麦子在打麦场上经过几次石磙的碾压,就变成了麦子和麦秸。
我们再用车子把装有麦子的布袋拉回家。几天之后,我和妻子又把晒干扬净的麦子拉到十几里外的粮站交售给国家。架子车在我们家的发展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见证了一个农民的艰辛、坎坷、无奈、痛苦和欢乐。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离开了农村,也离开了与之朝夕相伴的架子车。这之后不久,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提高,村里大多数人家开始购买小四轮和农用三轮车,架子车渐渐淡出劳作的场面。
但架子车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无论是在农村,或是在繁华的城市的农贸市场上,人们仍能看到它的身影,像一个退而不休的老人,它仍在发挥着余热,与现代化的农用机械相辅相成,共同为农民的脱贫致富贡献着力量。
我家的那辆架子车现在还枯依在老家的南墙上,车架子上覆盖了厚厚的尘埃,但父亲还是舍不得送人。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看那架蒙上了厚厚一层尘土的架子车,我总要摸一摸。一摸,就是一把尘土。
多少年过去了,架子车那悠扬的吟唱,仍时常回荡在我的梦里,像儿时在摇篮的听过的母亲温柔的小曲,没齿难忘—— 阅读全文
类别:默认分类 查看评论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