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夜雨江湖十年灯--评刘凯新书《开盘》

夜雨江湖十年灯--评刘凯新书《开盘》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08:28   浏览 N 次  

上一篇:机场选址缘何成了“秘密任务”

夜雨江湖十年灯
——评刘凯新书《开盘》

王子鹏

有两位专栏作者的文章是我的最爱,如果刘凯也算“专栏作者”的话,另一位是沈宏非。当然,从刘凯的角度,他可能更认同于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媒体工作者。的确,一个从中学生时代就开始记者生涯,并从房地产行业大报执行主编的位置上全身而退的人,面上早已被刺过了金印,和媒体二字这辈子也脱不了干系。但是,看到他的文集的时候,笔者更愿意把他看作一个“专栏作家”,一个和事实保持了若即若离恰到好处距离的专栏作家。
专栏作家和记者的区别显而易见,记者往往离事实更近,却未必看得更清,距离事实太近,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有时一叶障目,有时利欲熏心;专栏作家,尤其是财经类的专栏作者,作为冷眼旁观的思想者和评判人,反而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能把握全局,但往往苦于缺乏最一线的细节,而导致判断失误。而刘凯,恰恰综合了这两方面的优势,从而使他的文笔宏阔而又精准,飘逸而又致命。因此,我们看他的新书《开盘——地产十年风云实录》,已经远远不是 “记者文集”的路数,而是一个行业的观察者,打入敌营十八年,从俯视的角度,给我们发来的历史记录和史家评判。
书中收录的数十篇文章,都是作者十年来以记者身份发表于《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中国房地产报》等报刊的文章选编,但是无论是专栏、楼评、人物访谈还是营销策划,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的思辨和批判色彩。正是这种独立性和思辨性使得作者的文章不仅超出了新闻对事实的还原,甚至超出了历史对事件的记录,从而成为房地产“黄金十年”边走边看,边看边评的思想启示录。无论对人对事,作者的评价往往精简而又准确,深刻而不刻薄。比如,他把潘石屹对《投诉潘石屹 批判现代城》的炒作直接定性为“三级厚黑”,即使“老潘”直接面对“老刘”,恐怕也无话可说。再如,对于当年迅猛扩张的顺驰,作者在2003年、2004年便开始提出疑问和警告,《谁能拦住狂野顺驰》、《拯救大兵顺驰》这些文字如今读起来,仍然恍如昨日,令人真有今是而昨非之叹。即使对于业界“指路明灯”的万科,作者亦不曾手软,我们固然可以看到《“17英里”:万科叛逆之花》的揶揄加惊叹,又可以看到《万科:“17英里”风波之三大伏笔》这样的冷静反省和批判。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媒体工作者对行业的观察和感悟,又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专业评论人”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底线。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些文字仍然会受到作者身份的影响,从而使“我们的立场不够中立”。正如作者在《自跋》中写道:“地产媒体与地产界与生俱来的复杂关系,挥之不去,难以理喻。”因此,作者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中国房地产进程忠实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其实这已足够,一个人能把一个行业从内到外出入无间地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纯粹,除非作者,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人选。
读刘凯的楼评,恰如读沈宏非的专栏,两者在语言文字上都能给人以酣畅淋漓的快感以及灵光乍现的惊叹。沈君文字,无论立意如何高远,最终离不开“饮食男女”四个字,可谓“大隐隐于床”;凯哥下笔虽然无非“房事”,终究揽风云而无涉风月,能把文字运用到和沈君一样的妙处,实非易事。
能于平淡中显神奇,恰如寓风云于风月,不仅需要纯熟的语言技巧,还需要把相关的知识玩得熟烂。作者的文笔在房地产行业独成一家,大抵与他从中学生时代就开始的记者生涯相关联,而对房地产行业的把玩则来自于他对行业的深入和俯瞰。从进入房地产行业,作者就在《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拉起了“带头大哥”的架势,“新户型时代”、“创新风暴”等全国性的大活动搞起来,使他迅速建立起了广泛的业缘关系,加上他卓越的策划能力和强烈的个人魅力,使他迅速进入了自己事业的“黄金时代”,从而使得他既能以一种鸟瞰的高度来审视整个行业,又能深入细部进行解构和颠覆。我们看到,他的主要作品仍然是那一时期的作品。进入《中国房地产报》以后,个人的思考和冲动逐渐都演变成了报纸的价值观和新闻策划,这一时期的作品,只有《万科:“17英里”风波之三大伏笔》得以入选。史家不幸诗家幸,自古同理,作者事业的成功对于阅读这本文集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十年江湖十年灯,一曲歌罢各西东。这十年,对中国房地产来说,既是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又是被反复建构和颠覆的十年,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其间多少情怀,多少旧梦,多少风流人物,尘世中蓦然回首,怎不生隔世之叹!往事依稀,流年中似过眼云烟,幸好有作者为我们删繁就简,拾遗补缺,留下一部楼市《春秋》,供我辈感慨,给后人评点。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本文发表于《中国房地产报@书评》)

人文:素隐行怪

武医:梁大夫减肥日志

近期拙作,请指正

圆桌:物业税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房地产行业的魔术化生存

房地产行业的薪酬悖论

政府垄断经适房问题一箩筐

政策缺乏连续性损害政府公信力

CPI 24.1%下的“幸福生活”

开发商为什么招人恨

网骂比房价更令人绝望

给“猪笼城寨”一个存在的理由

别拿美国次贷危机说事

加息的悖论

“24号文”为宏观调控重新划界

提高首付不如为资金找出路

缓步加息与温水煮蛙

宏观调控深陷“囚徒困境”

控制房价须走“围魏救赵”之路

小产权房是一场“事实婚姻”

房价检查是一场猫鼠游戏

不同待遇的肉价和房价

房改与教改,哪个更失败?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