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原创]我的选择表达了我的爱

[原创]我的选择表达了我的爱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16:27   浏览 N 次  

我会永远照顾你们

初次接触保险,是10年前的事情了。1996年12月的一天,邻居的一个小伙子来到我家,他是中保人寿的的保险代理人,给我讲了保险的大量好处,于是我为妻子和女儿购买2份保险,每年的保费1700多元。当时我的想法是:我是家庭经济支柱,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不需要保险。而妻子和女儿,我希望她们分别可以领取养老金和教育金。1999年12月,不幸在我的家庭发生了,妻子因罹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在悲痛不已的同时,保险多少缓解了我的一些经济压力。妻子的保单获得了1万多元的理赔金;女儿的保单获得了豁免,此后5年的保费由保险公司缴纳,每年还可从保险公司获得500元的成长年金,而保险利益不变。我庆幸购买保险的决策是对的。

直到2002年10月,我从事保险工作,才真正知道我购买保险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误区:

一是选择了返还型的保险产品。和很多人一样,我当初认为好的保险产品就是能返还的,没有购买意外、医疗、重大疾病类的保险。实际上人生三大风险:意外、疾病和养老,最难预知和控制的就是意外和疾病,而保险的保障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两类保险上。当时感觉这两种保险的保费很多时候是一去不返,或者回来得很少,算不上是投资,或者说“很不划算”,所以最具保障意义的保险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于是当真正的风险来临时,所购买的保险却不是“最管用”。如果我当时给妻子购买的是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险,那么除了可以获得身故金外,还可以获得医疗费用和重大疾病的理赔。所以,科学的保险规划,应该先从意外、健康险做起,有了这些最基本的保障,再去考虑其他的险种才是最适合的。

二是没有将家庭经济支柱作为保障重点。当时我没有购买保险的理由是:我年轻、身体好、收入高,不需要买保险。实际上购买保险的原则应是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投保,即一般先考虑家庭中的丈夫,再考虑妻子,最后是小孩。因为若经济支柱一旦发生不幸,等于中断了家庭经济的来源。无论未来如何改变,都能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教育、生活的稳定,这才是保险真正的意义。我想:假设我在妻子患病前发生意外,那么整个家庭可能遭受毁灭性的损失。

三是保费支出和家庭收入占比不符。1996年我们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万元,而保费支出却占了家庭年收入的20%。以至在日后的保费缴纳时深感经济压力,尤其是在妻子患病治疗期间更显得窘迫。后来我在进行“理财规划师”培训时知道,保费的支出应该控制在年收入的10%才是比较合理的。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是事故”。我很清晰的认识到:在理财的金字塔上,保险是理财的基石,是一个转移风险的工具,来补偿风险带来的损失,保护我们的赚钱能力和健康的。就是万一我们失去赚钱能力的时候,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

“他走之前没有安排我和孩子的未来!”,这是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妻子宋美英在她的《逸飞视界》一书中所说的一句话。文中写道,宋美英对陈逸飞又爱又恨,“我恨《理发师》夺走了他的生命,我恨他忍心抛下我们母子,他走之前没有安排我和孩子的未来,我失去了好丈夫,孩子失去了好父亲,我和孩子都失去了这一生最爱的人。”

然而对这样一个被称为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著名画家和企业家,又怎么能想到身后妻子和年仅5岁的幼子会落到了靠朋友接济的地步?可能他太忙于工作没有考虑,可能他认为自己不会这么年轻就……然而这一切都来不及了,空有一句爱的语言,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妻儿对未来的茫然,豪宅的贷款要付,要去打官司争得一份财产,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当我们有一天要出门远行,也许再也回不来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为家人安排好未来的生活?或是今晚睡去,明天亦或见不到明日的太阳时,你的家人将会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同样我又想起一则在前几年的报纸上刊载的新闻——《百万保险金留给孩子》,简要说的是做生意的夫妇俩在进货的途中遭遇车祸双双不幸身亡,留下一个不满1岁的孩子,孩子长大成人要花费很多钱,怎么办?万幸的事,这对夫妇的保险意识很强,早几年因为生意不错,就购买了许多保险,金额达百万,那么虽然他们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爱会通过保险金让他的孩子无忧无虑的长大!

“只要我在,我就会照顾你和孩子,你们放心!”先生都这样拍着胸脯对太太和孩子说。可是,要是你不在了呢?有没有考虑过?

“只要你们在,我就永远照顾你们,不管我在与不在!”一个拥有恰当保险的父亲会这样对家人说。也许今天我还没有积累那么多的财富,但通过合理的安排,透过保险的神奇作用,我会永远用我的爱陪伴你们!

今天的我在了解这一切后,再来看亚洲首富李嘉诚的一句话会有另一种感受: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的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我自己和家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

到目前为止,我拥有了将近10份保单,我可以很自豪的对家人说:“只要我在,我就永远照顾你们;如果我不在了,我会透过保险来照顾你们!”

我让鱼与熊掌兼得

跨入新的2007年,股市延续了2006年的牛市,股指连创新高。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如过江之鲫加入股民大军,大把大把地拿着长年的积蓄投入股市购买股票、基金。每天新开户的股民以每天数万速度急剧增长,在证券公司开户的长龙排到大街上也不再只是电影中的画面。于是,有的人放弃了出国旅游的计划,有的人用房屋贷款来炒股或卖房炒股,有的人不但放弃了购买保险的计划,甚至退保炒股。

不可否认,在去年以来的股市盛宴中,有人的确通过投资股票和基金赚到了超过50%以上的收益。而养老险等保底收益才不过2.5%,即便加上分红,也没有多少。相形之下,保险收益似乎少得可怜。但是,在我心里,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这份爱的力量始终都是最坚定的:

有生之年

股票

保险

投资风险

投资报酬

不确定

保值

投资条件

需要资金及投资知识

有收入即可

投资时效

不确定

税赋负担

证券交易税

免税

变现能力

快,可能有损失

快,损失不大

产权保障

破产时可能被冻结

破产时不能被冻结拍卖

罹患重病

股票

保险

变现能力

快,可能有损失

快,无损失,有高于投入资金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回报

一旦身故

股票

保险

产权处理

变成遗产

不计入遗产

税赋负担

遗产税

不缴遗产税

投资报酬

维持原状

立刻上升到最大金额

按风险高低分,股票和保险正好成为两极。对投资者来说,高安全所欲也,高收益所欲也。遗憾的是高安全和高收益二者不可兼得。如何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取舍是同样困扰我的难题。

牛市的风光掩盖了股票固有的风险,也容易蒙蔽了我们的眼睛。5月底6月初,沪深股指的连续大幅下挫,给我上了一节生动而惨痛的风险教育课。投资股市要求资金成本、技术成本、时间成本,因此赚钱不易。而保险最本质的特征是保障功能,无论投资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我对于保障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股市投资利好引发股民的投资聚集效应,股市风险日趋加大的情况下,保险更应是我理财金字塔里的基础。如此考虑之后,股市对我的诱惑最终没能动摇我投资保险的信念。

然而,风险和收益,简单抛弃一方又是不明智的,它们不是熊掌和鱼的关系。面对身边的人在股市升温时退保炒股的做法,我认为是受益掩盖了风险,这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不能坐视丰厚的收益不理,眼睁睁地错过行情带来的机会,在确实需要资金炒股的时候,我采用了保单质押和利用保单2年复效期的方法避免损失。

从保险的功能而言,除了人身保障、财富安全之外,保单的融资功能也不可忽视。保单质押贷款的功能,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可按保单现金价值的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提供应急周转资金(已发生保费自垫、保费豁免的保单不能进行保单质押贷款;医疗、意外险以及产险则无法抵押贷款)。我将投资性质的寿险作了质押贷款业务,根据保单的现金价值银行和保险公司确定了我的贷款额度。

进入股票市场,我也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便是大盘突飞猛进,我还是根据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制定出止盈和止损位,以便不影响我按时偿还利息。比如,我在10元买入一只个股后,初步计划在11元时止盈,9.5元止损。此后,只要股价到了计划的止盈止损位,我就坚决执行。在我看来,止盈之后,股价继续上涨的更大利润并不是我目前的水平可以获得的;而止损后股价反弹,我也当作把钱交了学费。我相当于支付一定的成本,回避了更大的风险,保持一种比较好的状态,让我能够将稳妥收益的一部分先行归还贷款利息,永远也不会出现借款本息超过保单的现金价值,使保单永久失效的情况。

如此一来,我的保单虽办理了质押贷款业务,但在此期间仍具有保障功能。我投保的是分红险,贷款丝毫不影响保单派发红利,而且我还继续享有出险后以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不过,目前国内保单质押贷款的期限较短,一般最多不超过6个月,最高贷款余额也不超过保单现金价值的70%-80%。在保单质押贷款期满时要按时偿还,办理续贷手续。

此外,保险合同规定,保单有2个月的缴费宽限期,投保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定来缓解保单缴费;若2个月内无法缴纳保费,还有2年的复效期。但是我没有多少股市的投资经验,介于其风险性并没有去享受这个权力,而我的一位朋友——看准了市场发展趋势的老股民,正乐在其中。

发表于《新广角生活财经月刊》2007年第七期

点击进入提问区 或 hyp919@hotmail.com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