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津商”璀璨 白手起家 《转载城市快报》

“津商”璀璨 白手起家 《转载城市快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17:36   浏览 N 次  
“津商”璀璨 白手起家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马樱健

摄影记者 杜建雄

住在长江道的魏金城是南开区政协文史联谊会理事,几十年的历史研究,他单单对“津商”情有独钟。个中原因还得从他的家庭说起。他的外祖父叫宁焕章,外祖父一家过去住在南开三纬路的宁家大院,这宁家大院的主人是宁焕章的叔叔,曾任天津商会首任总理的宁星普。

“张秀岩,宁星普,先贫后富可说古。”这是清末刊物《天津杂字》上记录的一句话。《天津杂字》是一本介绍清末民初时有关天津乡土人文概况的小书,用“数来宝”的句式写成,因为押韵,易于背记,通常被当做歌谣或“顺口溜”念给小孩儿。可见当时,宁星普作为白手起家的代表,已经为市井所熟知。

“草帽缏”赚得第一桶金

宁星普本是河北省青县大兴口人,幼年丧父,跟着母亲胡氏给人家当佃户。生活的压力让宁星普过早地成熟,经商的天赋也逐渐显露出来。

清末民初,国际市场对草帽缏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河北等地农村大量生产,并形成了一定的出口规模。根据《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记载,“中国出口的草帽缏远胜于欧西各国所制者,因其价贱,现已大量取代后者”;“有若干其质较次之草帽缏由华商发往南方各口,以制成华人所戴之草帽”;“草帽缏之主要产地,计有直省之兴济(今河北省沧州市北兴济)、阳信、黄花店、苏济、玉田及豫省之南乐,上述各地之帽缏,半为在津洋行之代理商所购,半为自立门户之华商购买,该华商将其运交并求售本埠之帽缏经营者”。宁星普看准这个时机,用多年积蓄置办了一驾骡子车,搞起长途运输。

宁星普在最初的创业中就具有充分的合作意识,他发现了草帽缏出口的巨大利润,于是联络同行,组织车队,从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大批采购草帽缏。由于勤恳诚实,宁星普逐渐建立了与天津多家洋行的长期合作关系,渐渐地积累起一些本钱。在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的保举下,宁星普当上了太古洋行的“外柜”把头,负责仓办、管理工人和临时雇工、轮船装卸及运输等事宜。

英国讨债震惊女王

1860年天津开埠,于是出现了“买办”这个新兴的职业。有资料显示,外国人起初不愿意雇用买办,因为他们对中国人充满着不信任感。但天津的商业环境与南方不同,语言、商业习惯、港口规章的不同,使外国人不得不求助于买办。天津的买办阶层后来成为天津商人群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最初,天津买办大都来自广东。

天津的地域文化决定了天津的商业氛围,天津社会科学院商会研究中心主任宋美云女士认为,天津人的先辈出身于军人,或军人近属。长期的军旅生涯,形成天津的起源文化,这就是军旅文化。军旅文化具有难以磨损的硬性和持久性,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牺牲精神,是天津人的性格特点。正是这样的军旅性格,也感染了无数后来的天津移民,只要生活在天津,必然于无形中建立了这样的性格。所以天津的商人身上,同样映现着这种豪爽直率、见义勇为的特质。而宁星普,正是由于“见义勇为”,博得了洋行老板的赏识,继而一夜之间跻身于富人圈。

这一天,宁星普见洋商愁眉不展,打听后知道原来为英国供货商欠下的一笔“死债”。太古洋行的海外贸易往来多,催款涉及面广难度大,有外出催款的往往因为时局动荡或海盗打劫而命丧他乡。因此,催款员都不愿意出国催款。催款的事儿原与宁星普无关,但年轻的他很想借这个机会到国外看一看,于是自告奋勇要去伦敦讨债。洋商开始并不信任他,但有郑翼之担保,才半信半疑地答应了。为表诚意,洋商当众表示如果宁星普把债讨回来,就把债款的一半赠给他,绝不食言。

洋商亲自把宁星普送上轮船,登船时正好遇到英驻津领事。一路上,宁星普与领事先生混熟了,领事拜会女王维多利亚时,顺便将此事一并汇报。第二天,《泰晤士报》刊发了“一个华人来英讨债”的消息,社会上一片哗然。迫于舆论压力和英王的过问,英国供货商立即将欠款还清,还主动帮助宁星普购买了一船毛呢运送回中国。宁星普讨债大胜而归,回津后,洋商不悔前约,将欠款的一半赠与宁星普。

宁星普在天津商界声名鹊起,英商筹建新泰兴洋行的时候,经人推荐,这个河北省来的小伙子终于当上了洋行买办。

天津首次“国货观摩展”

近代天津是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点。资料显示,天津最早的商会创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实际上是洋商会,创办时的16个会员中英国7个,法国4个,俄国3个,德国和美国各1个。大清银行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后也加入了“天津商会”,是唯一的中国会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日本人建立了第一个独立商会“日本商人协会”。1915年和1916年英、美两国商人也建立商会。原来的天津商会就成了天津洋商总会,另有5个洋商会:英国商会、美国商会、日本商会及法国、意大利在华商会天津支会。同时,天津的华商也组织商会,称“天津华商公会”,是在各类商贸企业同业公会基础上建立的。1940年,天津华商公会下设75个同业公会,共有各类商业店铺12288家,资产总额119264786元。同业公会是按商品行当组成的,华商进出口业户少势微,并设有自己的同业公会组织。

买办在天津商会中的位置十分显赫,先后有5名买办在商会任董事,本地籍的新泰兴洋行买办宁星普还被推举为商会的领导人。据统计,1911年前,有九名供职于外国银行或洋行的买办在天津商会担任会董,占会董总数的30%。总理是年已70岁高龄的宁星普,协理是横滨正金银行买办吴连元。1924年,83岁的宁星普还出任天津总商会的特别会董。

1904年,美国《华工条约》期满,旅美华侨上述清政府要求废除条约,全国各地掀起“抵制美货”的大潮。天津商会的津商代表在此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宁星普等四位总董一致商定:召开工商界代表大会,会上由会长王竹林宣读《不售美货说帖》。宁星普在大会上慷慨陈词,“吾绅商尤当始终无懈,分途布告切实举行不购美货”。当时各大商号带头在门前贴出“本号不卖美国货”的声明告示,而宁星普、王竹林等人则每天拄着手杖出入各大商号,一面检查一面宣传。魏金城告诉记者,据其母亲回忆,那段时间,宁星普每天晚上回家,让家人为他捶背,一面气愤地声讨卖美国货的商家:“人心不齐,有些人见利忘义,中国人才让人欺负。我老了,不中用了啊……”

1906年,宁星普、王竹林联合呈请直隶总督袁世凯申办商会劝工会,并在天津首次举办“国货观摩展”。申请获准后,得到了天津各厂家、手工业者强烈支持。大家纷纷选送展品,商会“只收土货,不收洋货”,展会商品“一律免税”。“国货观摩展”为天津工商业者坚定了信心。

办教育 兴实业 一个也不能少

宁星普虽为买办,但骨子里仍然留存着下层劳动人民的质朴和正义。传说宁星普早年离开家乡到天津闯荡时,孤身一人没有盘缠。宁星普要过南门外官道旁的一条河时,遇到了麻烦。船夫嫌他穷酸,拒而不载,还当众奚落了他一番。宁星普一气之下,脱掉衣服举过头顶,游泳过河登岸。上了岸,宁星普大声对船夫说:“你别瞧不起人,将来如果我发财,一定要在河上修一座桥,方便穷人通行!”1908年,宁星普果然在兴济运河上修了一座桥,名为“大义渡”。

宁星普大力支持教育,于1893年和1895年两次捐银3000支持青县永安书院,后又主持创办惠诚小学。宁星普特别重视慈善与实业教育相结合,他极力主张倡办“天津教养院”,将慈善与技术教育结合在一起,培养人们自食其力的能力。1915年,他将已停办的栖流所等改为教养院收容灾民,教授灾民各种生活技能。

一方面兴办教育,另一方面买办出身的宁星普更多地寻求将新技术引进国内生产。1908年,六十多岁的宁星普个人出资五十万两白银,在吉林兴办垦殖场。这个时候,他积极学习西方管理制度,率先实行工薪制。后人回忆,在宁星普的垦殖场,他还购置了俄罗斯生产的拖拉机。

今天,在南开区三纬路仍能看到宁星普的旧宅——宁家大院。该府邸规模宏伟,宁家老宅内布局考究、设置完整。主要建筑分三路:西路为供奉先人的家庙、杂役居住的地方及马棚等。中路是主要建筑,有中式门楼和多进院落,直抵后绣楼。门楼院落曾有三重牌匾,匾额为天津大书法家华世奎等人手书。后绣楼为中西合璧回廊建筑,楼顶的两侧阳台均有中式圆亭高耸,极为别致。楼前有很大的院子。整个建筑错落有致、造型大方美观,虽历经百年仍气势宏伟,完全可见当年模样。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