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关于慕容雪村,答文学报陈竞、新民晚报陈伊萌

关于慕容雪村,答文学报陈竞、新民晚报陈伊萌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18:31   浏览 N 次  
答《文学报》记者陈竞

文学报:应《南方周末》编辑要求,你推荐了一些优秀的长篇小说,其中包括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请问你觉得这部小说的特色在哪些方面?不足之处又在什么地方?
谢有顺:这部小说在叙事上独特、生机勃勃且充满语言的速度感,同时对当下的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也有新鲜的经验和感受,尤其是他对某种人性痼疾的挖掘凶猛而有力,这些都是当下中国小说写作所匮乏的品质。一个有自己的叙事口气和精神力度的作家,总是容易被人记住。如果要说不足,我觉得慕容雪村对人性的看法还可以更加宽广和公正,这需要一种大情怀,才能发现某一种超越善恶的精神伦理;同时,在叙事上,不必一味追求情节的紧张和可读,可以增加一些闲笔,以丰富叙事的节奏感,这会使他的小说显得更从容而大气。
文学报:对于这部作品,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其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启示性;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其过于黑暗、偏执,读来只给人绝望,“这世界有这么黑吗?”文学作品还是需要引导人“向善”。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
谢有顺:好的作品,总是给人以无穷的阐释空间,而文学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因为他是无解的,不提供答案的,它的多义性,说出的正是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两种或多种解读方式,表明《原谅我红尘颠倒》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话题,它不是一部无关痛痒的作品,恰恰相反,它触动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一些基本命题:文学应该批判现实,还是应该表达出善与肯定的力量?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文学的题中之义,关键的是作家如何把握它。事实上,中国当下的文学,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好,既没有很好地表达现实、批判现实,也没有很好地发现人性中那些真实、感人的品质,耍小聪明的写作占了主流。你看,大多数作家是凭一种惯性在写作,他们不再有文学抱负,也不再为自己的写作建立新的难度,写作不过是他们混世界的一种手段而已。包括批评界的人,都在混,看不到几个人是有精神自觉和艺术创造力的。不仅文学界的创造力在瘫痪,你看看社会各界,还不是一样?会议开得千篇一律,春节联欢晚会永远是那几个套路,娱乐节目怎么恶俗怎么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哪里还有什么新意和创造力?可见,创造力的衰败已经成了一个国家难题。在这个国家难题解决之前,我想,文学不可能独自好起来。
文学报:你对慕容雪村的写作状态了解多少?当下写作者普遍的写作姿态是怎样的?他的写作对当下文学创作是否有可借鉴意义?
谢有顺:我和慕容雪村多次见面,也有过交谈和讨论。他一直在行走和写作,看得出,他在寻找介入世界的合适方式,也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存自己内心的写作热情。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自由写作者。比起现在多数作家的安逸来,他有意使自己处于生活的动荡之中,有意让自己的写作面对生活的第一现场,从而让自己的写作脱离“纸上的写作”这一根本困境,这对于保持一种写作的活力,有很好的平衡作用。因此,要让中国文学走出贫乏、苍白的境地,首先是要让作家重获经验的鲜活性,只有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是合身的、准确的,且细节雕刻具有不容质疑的事实感,读者的阅读信任感才能由此建立。从这个角度说,参与世界的第一性的经验,确实对于一个人的写作是很重要的,慕容雪村自己也说过,他的写作“没有超出自己经验之外的东西”,所以,他的写作既有不可重复性,能向读者提供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但是,过度依赖直接经验写作的作家,也得警惕一种经验枯竭的危机。我曾经把这种危机称之为是“闺房写作”的危机。何谓闺房写作?它喻指的是作家的观察尺度是有限的,内向的,细碎的,它书写的是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人事和生活,代表的是一种私人的、自我的眼界。与闺房写作相对的是,我现在提倡一种旷野写作。所谓旷野写作,就是指在自我的尺度之外,承认这个世界还有天空和大地,人不仅在闺房里生活,他还在大地上行走,需要接受天道人心的规约和审问。闺房写作固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使作家的个人经验获得了合法的书写地位,只是,这个世界除了闺房里的秘史之外,还有一个广大的、沉默的区域,它同样需要作家去观察和省悟。中国作家经过多年闺房生活的写作训练之后,现在或许到了重申旷野写作的价值的时候了;正如中国文学经过多年的“怎么写”的探索之后,“写什么”的问题近年又被重新提出来一样。长期来,中国作家一直较少参与公共事物,我想就跟过度迷恋一己之私,写作中缺少这种旷野意识、荒原意识有关。
文学报:我在网上看到你曾说过慕容雪村的作品是网络文学的“精品”。麦家最近在媒体发文时也说到:正因有了慕容雪村,谁也不能把网络文学一捧打死。慕文字的叙事能力和对时代的穿透力绝非一般的传统作家所能比对,他总是把“响亮的耳光”打在该打的地方,而且决不粗暴、粗俗。慕容作品所体现的网络文学特征是什么?你认为他的什么特点值得一些传统作家学习?
谢有顺:也许经验的直接性,悲怆的命运感,强大的可读性,语言和叙事的速度感,是慕容雪村的作品常常被当作网络文学来考察的主要原因。但他的作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或许,以下几点是他身上最值得一些传统作家学习的:他对人性的复杂和精微一直有持续探索的热情;他有直接面对具体现实的勇气和决心;他讲故事的技艺活做得精细,恢复了小说那吸引人心的叙事力量。因此,他的小说不空洞,而是有一种别的作品少有的生活质感。
文学报:除以上你说提到的对当下文坛的反思外,还有什么补充?
谢有顺:对于当下文坛,我觉得到了重申灵魂叙事的重要意义的时候了。中国小说经过这些年来激进的欲望叙事之后,身体早已不再是隐私了,相反,灵魂倒是成了许多人难以启齿的隐私。你看,在当代世界,无论是电影、报纸还是杂志,身体经验都是可以被广泛分享和讨论的公共话题,谈论灵魂呢,在一些人的眼中则成了一个笑话。文学界更是如此。那些读起来令人心惊肉跳的欲望故事中,有几个是写到了灵魂深处不可和解的冲突?为现代人的灵魂破败所震动、被寻找灵魂的出路问题所折磨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小说变成了无关痛痒的窃窃私语,或者变成了一种供人娱乐的雅玩,它不仅不探究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拒绝说出任何一种有痛感的经验。到处是妥协,到处是和解,惟独缺乏向存在的深渊进发的勇气。
那个被我们忽略了多年的灵魂问题,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吗?太多的小说家,只要一开始讲故事,马上被欲望叙事所扼住,他根本无法挣脱出来关心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或者探索人类灵魂中那些不可动摇的困境。欲望叙事的特征是,一切的问题最后都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也就是获得俗世意义上的和解;惟独灵魂叙事,它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它在俗世层面是没有答案的——文学探究这些过去没能解答、今日不能解答、以后或许也永远不能解答的疑难,为何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就是灵魂的荒原,是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提问。只有勇敢面对这样的根本提问,人才有可能成为内在的人。经验是表面的,欲望是短暂的,如果承认有灵魂,它一定比这些更深。如何写出深切的灵魂,这正是一部小说的魅力所在。鲁迅读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后,对文学中的灵魂叙事有一个经典的概括:“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审问者”和“犯人”并存的精神维度,说的就是灵魂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家不仅是一个尖锐的洞察者,还是一个诚实的忏悔者。
相比之下,现在的作家几乎不知道忏悔为何物了。灵魂的污秽变成了可以赏玩的隐私,无须自责,也不用警醒,一切都顺着时代的潮流而动。这是个宽容的时代,但也是个灵魂隐匿的时代。直到最近,一些作家才开始意识到欲望的虚无、经验的大同小异,写来写去,无非那点私事,读者也开始腻烦了。试图投合这个面貌单一的市场,或者投合瞬息万变的读者口味,已经没有路可走了。文学不如转身,重新回到灵魂的旅程中来,从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确实,生活中那点经验,人性里那些欲望,早已不再是文学所专有,文学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记录人心的呢喃、灵魂的叙事。木心说:“艺术到底是什么呢,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在我看来,“光明磊落的隐私”说的正是灵魂。今天,写身体隐私的作家很多,但能写出“光明磊落的隐私”的作家太少,因为缺少在精神上真正光明磊落的人。
所谓的光明磊落者,往往是有健全的精神视野的人。健全才能广大,广大才能深透。但是,当代作家中,很多人的精神视野是残缺的,因为残缺,就容易沉陷于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无法向我们出示更广阔的人生、更高远的想象。文学不仅要写人世,它还要写人世里有天道,有高远的心灵,有渴望实现的希望和梦想。有了这些,人世才堪称是可珍重的人世——中国当代文学惯于写黑暗的心,写欲望的景观,写速朽的物质快乐,唯独写不出那种值得珍重的人世。”——为何写不出“可珍重的人世”?因为在作家们的视野里,早已没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他们可以把恶写得尖锐,把黑暗写得惊心动魄,把欲望写得炽热而狂放,但我们何曾见到有几个作家能写出一颗善的、温暖的、真实的、充满力量的心灵?苦难的确是存在的,可苦难背后还会有希望;心灵可能是痛苦的,可痛苦背后一定还有一种坚定的力量在推动着人类往前走。如果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那就是对生活的丰富性的简化。

答《新民晚报》记者陈伊萌

新民晚报:有人说慕容的这部长篇所表现的人性过于黑暗了,对此您怎么看?
谢有顺:我已经习惯了作家在作品中展示令人战栗的黑暗和绝望。事实上,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几乎都在书写人性的限度,它的黑暗性和绝望品质,是作家们关心的核心主题。慕容雪村在这部作品中书写人性的景象时,走的也是一条极致叙事的道路,它太赤裸、决绝,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但很难说,这不是人性真相之一种。极致叙事往往就是要创造这种震惊性的经验。或许,很多人会说,写小说还是多一点平常心、多写一点生命的亮色会更好。但是,在写作中到底存一颗平常心好,还是走极致叙事的路子好,这并没有结论。写《故乡》和《祝福》时的鲁迅是存着平常心的,所以他可以把悲伤藏得很深;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鲁迅,则故意走了极致叙事的道路,他把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愫和社会洞见,处理得风格强烈,以致像阿Q的言行,已经迹近怪诞和荒唐——但我们依然无法否认这也是一条可信的描摹现实的路径。正如福楼拜的小说写得像机械钟表的仪器一样,严丝合缝,绵密结实,而卡夫卡的小说写得如同传奇,充满一个作家对存在的极致体验,但它们都堪称经典。可见,重要的不是作家如何写,而是要看作家在写作之前,和自己笔下的现实建立起了怎样的写作契约,以及他是否很好地完成了这份契约。
新民晚报:慕容一直致力于赤裸裸地去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这也是能吸引读者将他的作品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读了他的文章会对读者内心比较美好的一面产生影响呢?
谢有顺:揭出病苦,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书写黑暗,也可以表达对人性的一种向往。重要的是,作家的写作是否触动了人心,而读者的阅读又是否以心去真实感受。现在有很多书写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作品,却难以取信于读者,为什么?因为作家没有写出一种真实可信的美好,他笔下的美好就不过是一种造假而已。不在于作家写了什么,而是要看作家怎么写,看他是否有能力让读者相信他所写的是真的。我相信,慕容雪村的写作后面,还是隐藏着他对人性的热情的,这需要读者去细心地发现。但我也认为,慕容雪村对人性的看法,其实还可以更加宽广和公正,这是比简单的暴露恶与黑暗更高的境界。
事实上,作家写不写黑暗和恶,这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写得有创造性,要有新东西。卡夫卡也写恶,鲁迅也写黑暗,曹雪芹也写幻灭,但他们都有一个更高的精神维度做参照的:卡夫卡的内心还存着天堂的幻念,它所痛苦的是没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鲁迅对生命有一种自信,他的憎恨后面,怀着对生命的大爱;曹雪芹的幻灭背后,是相信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情感的知己,存在着一种心心相印的生活。相比之下,现在的作家普遍失去了信念,他们的精神视野里多是现世的得失,无法进行更深的灵魂探索,或者即便深入了,也只看到人性中的某一个方面,没有一种精神的整全感,这些方面,都是值得作家们警觉的。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