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 上海东方体育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19:20 浏览 N 次街头篮球之殇发展缓慢与职业篮球相距甚远
记者 杨毅报道
街头篮球和职业篮球,都是篮球,但好像隔着一层水面,一个在水上看水底,一个在水底看水面上的世界。
尤其是街球流传到了中国,本身起步就较晚,环境事实上也不认同源自美国的街头文化。中国的街头篮球从最早萌生发展到现在,也经历了大约10年时间,最初的爱好者无不是看了影像资料里美国街球高手们眼花缭乱的表演,从此热爱上了这种表达热情和展现自我的方式。中国最早的街球表演队是几个在北京体育师范大学念书的学生,他们成立了一个叫SHOWTIME的团队,后来人换了好几拨,还上过春晚。他们的队长韩伟7年前亲口对我说,哈林篮球队就是他们的祖师爷。中国的街球高手靠哈林开蒙,从国王队的白巧克力威廉姆斯开始着迷,回溯美国街球那些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像“毁灭者”哈蒙德、山羊,到“跳跃你的灵魂”的阿尔斯通,每个人都能跟说书似的说几段。
但中国的街球,始终基本停留在最初的那个表演性阶段。那些街球高手,仍然被认为虽然耍的一手好球,但明显缺乏实战能力。平时他们接到的邀请,也大都是表演,而不是真正的比赛。这让外界对中国街球的定义,常常等同于“花球”,就像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花拳绣腿,带着轻视的意味。这种轻视是这一代中国街球高手内心深处的痛楚,他们也想像从美国纽约洛克公园里走出的那些NBA明星一样,像马布里、特尔法尔、阿尔斯通,赢得传统目光的尊敬。
所以我应该可以这么总结,这一代中国街球高手最高的梦想,就是取得最高水平的认同,证明或验证自己的能力,而职业篮球显然代表着最高水平。必定有无数街球高手都曾经这么梦想过,但只有吴悠一个人敢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这就是他前往八一队试训的原因。但由于在身高、力量、对抗性和团队意识上的巨大差距,吴悠的那次试训事实上在开始之前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吴悠在当今的中国街球界已经名满天下,但他也必须承认,和美国那些能与NBA球员对抗的街球高手相比,中国的街球高手由于身体素质和训练质量的原因,和职业球员在身体条件上的差距要大得多,这种差距直接决定了他们无法从北京城市中心的东单公园走出,随之就能迈进职业殿堂。中国的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依然分离,二者只能选其一。目前中国所谓的职业或专业运动员,实际上都为了从事体育而放弃了教育;而中国街球高手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校或离校的学生,无论他们是否好好念了书,当初他们都决定了走受教育这条路——两者完全是殊途。
因此,以吴悠为代表的能够获得赞助和收入的街球高手,只是中国少数之中的极少数。对中国绝大多数街球高手而言,街球都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这只是他们的课余或者业余的爱好。在这里,他们的确可以自由呼吸,没有令人窒息的压力,他们热爱篮球,但他们不能以此生存。他们不面对篮球的压力,但必须面对生活的压力,而生活很可能终结他们的街球生涯。
所以站在职业篮球的角度,向街球高手们轻轻一瞥,就像一种动物看待另一种动物。他们以篮球为食,以篮球为生,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偶尔也会走向民间,他们偶尔也在街头打球,但那叫作野球,而不叫街球。如李克一般的,只是凤毛麟角。
街头篮球和职业篮球,都是篮球,但好像隔着一层水面,一个在水上看水底,一个在水底看水面上的世界。李克是鱼群中的一条,他向往湛蓝的天空,倾力的一跃飞出水面,但终将回到水中。
李克将脱下13年八一战袍 诸多俱乐部对其发出邀请
记者史琳杰报道 虽然近两个赛季在八一双鹿的鲜有表现机会,但李克依然得到了球队的认可,最近李克的转会事宜,富邦俱乐部开出了100万转会费的价格。这也意味着,披了13年的八一战袍,现在终于要脱下。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李克就已经算半个专业队员——父亲李玉林在北京军区男篮任领队,李克三天两头旷课,跟着球队训练,训练结束就拉着李楠打实况足球。1995年,李楠从北京军区调入八一队,李克也在这一年成为八一青年队员。从小进行的专业训练让李克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进入八一青年队后,他又成为国家青年队队员。
2002-2003赛季,李克上调至一队,第一次打CBA,李克就表现出不俗的实力——当时控卫位置上只剩即将退役的范斌,三名替补控卫是李克、姚锴夫、王中光,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李克,三人中他得到的上场机会也最多。而在他的处子赛季,第一次打总决赛的他就为球队夺冠立下功劳,他的防守让广东核心后卫李群一度手足无措。在2003-2004赛季,也就是范斌退役前的最后一个赛季,李克日渐成熟,他推进的速度和穿针引线的能力越来越被人称道。在范斌退役后的那个赛季,主教练阿的江在赛季初保守的平均分配三名年轻控卫的上场时间,不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李克开始坐稳首发控卫的位置。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1月14日对云南的比赛中,主场作战的李克在一次上篮后失去重心,单腿落地并且扭了一下,尽管当时他就痛得不能继续比赛,但中场休息时,他却笑着对记者说,没事,“应该是硬伤,休息几天就好了。”然而在数日之后,却不见好转,最后,李克离队返回北京检查,被确认为左膝内侧副韧带不完全断裂,这个赛季接下来所有的比赛,他全部缺席,而在他缺席的时间中,王中光凭借顽强的作风和玩命的防守成为这个位置上阿的江的新宠。虽然在接下来的赛季,李克重返球场,并时有不错表现,但并未受到重用。
树挪死,人挪活,李克重新选择球队意味着他迎来新的机会,而在转会市场上,新疆、北京、山西等数支球队都向他发出了邀请。“李克其实是名很有实力的球员,他过来之后可以和我换着打,能丰富球队的进攻。”北京主力控卫张云松说。虽然转会一事尚未最终确定,但“未来队友”已经开始表示对他的欢迎。
李克和吴悠 在自由和职业之间进退
特约记者史琳杰报道
李克接到吴悠的传球,压低重心,正准备突破,球场边一个推着自行车的人把他叫停住了。
“这不是李克吗,你怎么跑这来了!”那人惊奇的嚷嚷,他的自行车后架上夹了个篮球,加上一身球衣,一看就是来这所大学的室外球场打球的,“你怎么也跑到这来打球了!”那人是李克的小学同学,有些年没见,但也知道自己的同学是职业球员,可职业球员怎么会和自己这个普通篮球爱好者一样,跑到这烈日下来打球呢?他满腹狐疑,停下车,两三步凑过去,仗着上学时不错的交情,大胆的问了一句,“你不会是出了什么事给开除出队了吧?”
李克刚被对方突破过,正急着给突回去呢,再说,要给对方说清楚自己加入了吴悠的街球战队,也不是一两句话的事,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学打街球,含糊了一句,“跟朋友出来玩玩,保持下状态。”说完就拉开架势突破。
职业球员加入街球战队,在中国,李克恐怕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偏巧的是,李克的队长,中国街球第一人吴悠又是个一心想打职业联赛的家伙,两个人走到一块似乎有点“围城”的感觉,但这不仅是“围城”,两个人走到一起也未必是巧合。
李克和吴悠第一次见面,是在2000年,那时俩人还不认识,还是前几天战队打完球,一起吃饭时聊起来,俩人才想起,早在八年前,俩人就已经碰过面了。
他们聊的是这么一档子事,八年前的夏天,某运动品牌在首体搞了个三对三的街球比赛,当时李克刚代表国家青年队打完亚青赛,顶着太阳去看这个街球比赛,当时首体有工作人员认识李克,就调侃他,“你堂堂国青队员,跑来看这玩意,不觉得跌份啊!”对街球已经发生兴趣的李克一笑了之。
李克说,当时有个家伙,他们队落后好几个球,那家伙在暂停的时候说,“怕什么,有我呢!”结果最后,真实现了逆转。“那哥们技术确实挺好,但让我震撼的,不是他的技术,而是他的那句话,是那么的自信。”李克对吴悠说,赛后他还特地跑去问那人,说你打得很好,在哪工作,还是上学?那人的回答是,“我没工作,我不上学,我就打篮球。”
“那时我第一次就这样的概念,可以不上学不工作,生活里只有篮球。”李克感慨说。
吴悠突然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扔,“我想起来了,当时我就在旁边,也听到这话了,那个T恤上印着中国两个字的家伙就是你啊!”吴悠对李克说。
但俩人直到2007年才开始在一起聊天,然后开始成为朋友。
那是吴悠去八一队试训的时候,那时吴悠早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中国最好的街球手,但他一直梦想着在职业队证明自己。吴悠的大伯是李克的父亲、老八一球星李玉林的老领导,托老李把吴悠介绍到了八一队试训。当然,这个事李克当时并不知道。
刚到队那天,练完后吴悠去冲澡,碰见了李克,李克主动和吴悠打招呼,“你好,你是吴悠吧,早听说过你。”俩人就闲聊起来,临走,李克和他说,以后训练完一起打打球!
吴悠后来想起俩人的见面,就觉得成为朋友是必然,他在八一之后又曾去浙江广厦试训,接触了不少职业球员,像李克这样训练完还想着打球的,“太少。”他说,但那才说明真正热爱篮球。
但当时吴悠也没太放心上,认为不过是场面话而已。
几天后,在队里混得有点熟了,训练完吴悠主动向一名队友挑战,那名队友当时在CBA中也称得上是防守出色的后卫,吴悠很想挑战一下,结果对方不知道是不屑与他交手还是怕被他过了丢脸,反正没有应战,就在这气氛尴尬的时候,李克过来解围了,“咱俩来玩会吧。”李克对他说。
第一次交手,吴悠也懂得人情世故,毕竟是在职业队,不是在街球场上,垃圾话和花哨动作在这里都会被认为侮辱,两个人打得很拘谨,吴悠也就象征性的突了几次,李克也没好意思拿身高去占对方便宜,只在外面投了几个,旁边观战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没看一会,各自散去。
在玩了几次之后,终于彼此放开来,吴悠开始大胆的把李克晃到趄趔,李克也开始“厚着脸皮”跟吴悠学习街球技巧。
李克开玩笑说,当时主动和吴悠“搭讪”是“有目的”的。
一是为了表示尊重他,很多职业球员看不起街球手,认为不过是玩几招花式而已,李克想让对方知道,他并不是这样的人。二就是想和吴悠学打街球,早在1999年的时候,李克就想学打街球了,可一直没有机会。
和很多喜欢街球的人一样,他是被“白巧克力”征服的。1999年,身为国家少年男篮队员的李克参加亚洲青少年篮球训练营,当时NBA的两名后卫去那给大家指点,一个是森林狼的全明星后卫布兰顿,一个是还不算出名的白巧克力。训练营结束后,李克没找布兰顿签名,那一年布兰顿可是NBA中综合实力排第一的组织后卫啊,倒是找了不太出名的白巧克力,又是签名又是合影。
“我第一次知道篮球居然可以这样打!”时隔九年,李克回忆起来都兴奋异常,当时很多动作,李克都看不清楚,根本不知道“白巧”是怎么把对手过掉的,训练营快结束时,李克有幸得到和 “白巧”同场竞技的机会,李克在场上,就只顾着看“白巧”一对一过自己的队友,把协防的事都给忘了!“当时就想记住他动作怎么做,然后去学习模仿。”
回国后李克选了几个自己记住的动作去练,也练得有点像那么回事,但没多久,就被打击了,一次训练课上对抗赛,李克试着“耍”了一下,教练立即把他叫了下来,“你这是打比赛还是耍把戏呢!”一通狠训,李克再也不敢越雷池。
也确实,街球里的那些东西,在传统篮球理念里不大受待见。比如说,强调个人能力,不讲究团队配合,李克虽然喜欢街球,却也承认,街球里确实有消极的一面。
但街球也不是一无是处啊,李克想,不少NBA的牛人,不都是从街球场上磨练出来的吗,何况,作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李克也在琢磨,街球并不全是花架子,很多技术动作都可以运用到实战中去的,他跟着吴悠学街球,可不是为了学几招漂亮动作去哗众取宠,事实上他学习还是很有心得的,“比如说街球中的 ‘CROSSOVER’,抖肩假动作加大变向,艾弗森和科比就经常在实战中使用。”李克说。
除了李克,CBA中一些年轻球员有时候也表示出对街球的兴趣,李克在八一打球,给了球队大巴司机一张and1的街球集锦碟,平时训练来回路上,司机就放那张碟,几名年轻的八一球员都会兴致勃勃的看;最近李克在北京,北京首钢一个队员听说李克加入了吴悠的街球战队,跟李克说,“什么时候和你一起去学啊!”
李克没放心上,因为他知道,有时候,别人只是说说而已,像他那样,休息天跑到外场去打球,或者自己拿个球绕着球场练胯下运球,“他们多半做不来。”李克说。
几乎只有李克,从始至终对街球保持着热度,当然,其中原因,不全是好学,更多的是,他在街球那里感受到更快乐更纯粹的篮球。
在正式加入吴悠的“CL”战队前,李克几乎做好了提前退役去当教练的打算。在球队,成绩的压力、上场的表现、自己的收入、伤病的困扰种种因素都让他觉得不如意,朋友都说他,“活得太压抑。”就在上赛季联赛初的一天晚上,吴悠在Q上和李克开玩笑,“你这么喜欢街球,干脆来加入我们得了!”
李克顺手就在对话框里打出一个字,“好!”
吴悠用一句话来评价李克的加盟,“他在职业篮球里压抑得太久了,到街球场上正常呼吸呼吸。”李克笑了笑,“经典。”
身在这个圈子里,那些不开心的事,不少。比如在球场上,球首先是给大牌球员,“在哪个队都是这样。”李克笑着说。再比如,伤病的困扰,职业队员训练强度比赛强度都很大,容易受伤,但受伤之后却不能安心休养,当年在国青,有伤在身的他为了留下,不得不带伤训练,“打了十几针封闭,为了一个进入国青的名额。”——因为他是队里惟一的八一队员,“只有使命感,没有快乐,带着痛苦咬牙坚持,走路时就像针扎。”最后是坚持下来了,但结果是双足柘腱膜损伤,以前他助跑摸高超过3.40米,现在连扣篮都难以完成。没法休息,后来在八一双鹿,他因伤休战半年,本已坐稳主力位置的他,归队后连替补位置都坐得不稳妥。
现在,他已经25岁了,在一队打了六个赛季,职业篮球给了他一些东西,也让他失去一些东西。
当然,这是个体的,表面的,至于普遍的,本质的,吴悠同样明白,毕竟,他也到两支职业队试训过,他知道,李克的压抑,不是一个人的压抑,而是一类人的压抑。
吴悠刚去职业队试训的时候,也作好了一些心理准备,他明白职业队不是街球场,他需要学“乖”,但去了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心理准备做得还是不够充分。”比如说,场外竞争的因素太多,“很多年轻队员实力都差不多,用谁,就看谁和教练关系好了……”吴悠无奈地笑。再比如,队友都不够热爱篮球,训练的时候偷懒,吴悠开始看不过去,后来也渐渐接受了,“在那种体制下,谁都会厌倦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为了在对抗训练中有好的表现赢得青睐,在练基本功时就偷懒省点力……吴悠有时候也会偷懒,比如折返跑时,“只用六成力。”不过结果,他还是最先完成的。最让吴悠受不了的是,职业队员的相互埋怨,甚至是不负责任,这让他觉得,“比街球场上的垃圾话杀伤力大多了!”
吴悠也明白,什么东西一牵扯到利益,就很难纯粹了,所以职业篮球对他来说,并非梦想本源,他努力往这个圈子里挤的时候,所想的只是以此来证明自己。而李克,则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或许真的是压抑的太久了,第一次拿垃圾话来发泄的时候,李克居然一点没有觉得别扭。
李克第一次羞辱对方的话是在他把对方晃过之后,对手的犯规没能拉住他,上篮球进,李克把头转向场边,朝一群不认识的人喊,“你们看见防我的人了吗,他去哪了?”吴悠在旁边起哄,“你这是排练过的吧!”
嘲讽别人,也没少被别人嘲讽,毕竟他真正玩街球的时间并不长,被人晃跌倒的事也不是没发生过,但他明白,在这块场地上,嘲讽并没有侮辱人的意思,无非就是为了挑起对方的斗志,然后让对决来得更激烈。要是回到职业球场的木地板上,就是连砍个十几分,想用句粗口来发泄一下,也得小心翼翼。
他真的爱上这里了,尽管职业球员的光环在这里毫无用处——在街球场上玩的基本都只看NBA。前不久去国际学校打比赛,全是找吴悠签名的,压根没人找他,他却一点不在乎,“他确实打球很漂亮吸引人嘛!”他说。比赛开始前入场,听女孩们为吴悠尖叫,他感觉比自己在观众的掌声中出场还兴奋。
哦,可不是他因为女孩而兴奋,他可是经常拉着女朋友一起去的,队友也这么干,把女朋友拉去陪他们去晒太阳,“大老爷们在场上打球,回头一看,媳妇提着包在旁边看,那种感觉,真是太幸福了!”
他真是陶醉于街球场上的一切了。
不过他还不够完全放得开,毕竟,职业的痕迹不是能轻易抹去的:外场上没有犯规限制,被人拉扯得多了,有时候他会急,进攻的时候,有时候还把自己当成职业队的组织后卫,等着队友落位,然后被队友调侃……当然,这些细微末节的事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里没有黑哨官哨,没有勾心斗角互相算计,只有最纯粹的篮球——一切靠实力说话。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李克说,仿佛回到了刚开始学打球的时候,那种激情和快乐在职业联赛逐渐消磨,如今又在这里重新拾起。
这段时间因为忙着转会事宜,李克有更充足的时间来享受这份快乐,可有时候,他也会想,这样的快乐,会有多久?
他有些悲观。他知道,自己有那份执著的。战队的那些队友,同样也够执著——一名叫叶天的队友为了打球,辞了工作,选择卖鞋这个不稳定但有空间的职业,一些队友为了在一起打球,能够每天坐一个小时地铁再换几次公交……
可执著毕竟不能代表一切,李克可以在街球场上正常呼吸,可他的队友,并不能每天指望快乐当饭吃。在北京街球圈有点名气的小明小亮兄弟,过去也是他们战队的成员,李克早就认识他们,但李克加入后,却从来没看到过他们,一问才知道,兄弟俩有工作了,挤不出时间打球,大伙都理解,但说起来,每人都觉得挺遗憾。
在中国,街球尚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即使他们这支战队已经称得上是中国最强街球战队了,也只有队长吴悠和某品牌有个价格不高的合同,战队偶尔会有些收入,基本是去做花式表演,一次几百块,而且竞争还特别激烈——现在玩花式的人特别多,偏偏他们又重实战,最烦被说成花架子。5月初,李克去看唐朝乐队的吉他手演出,看完后就回来写博客,这个从小就喜欢摇滚的家伙写了这么一段话:“那会儿玩摇滚的基本都改行了,要不就是去当音乐老师,要不就是去做音乐人,做影视,晚会的录音,生活很残酷,谁都要生存……”
生活很残酷,谁都要生存。和李克聊天的时候,他突然幽幽的来了一句,“不知道以后吴悠他们结婚生子后,还会不会继续玩街球……”
以后的事又有谁能知道呢?他劝自己,何必想那么多,起码,现在很快乐。
上海东方报访谈
想要了解吴悠和他的街球?建议在百度搜索栏输入“吴悠”这两个字,有足足76页的信息供你查阅——赞美与批评齐飞,视频共图片一色,除了可以找到他自己写的个人简介和旁人关于他的道听途说外,还有一段名为“吴悠成长史”的视频。视频中,总是一成不变的篮球架和一年又一年不断变化中的吴悠多多少少让人明白这位中国街球高手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没想到成了运球专家”
吴悠小学三年级学会拍球,那时手太小使不出什么劲,他在自己的个人简介中写道:“我从小讨厌运球一直不会,现在竟然成了运球专家……”。迷上打篮球后,他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练球上,“每天回家就练球,有时叫同学一块玩,每天练一中午胯下运球”。到了五年级吴悠终于学会胯下和背后运球,投篮姿势也从最早的“端尿盆式”进步到能够单手胸前推射,就这样慢慢自学着,上了初中后男孩子们都开始打篮球,可是当时吴悠身高才一米三八,班里的“篮球高手”们都不带他玩,这让他觉得特别委屈,发誓一定要让他们后悔,于是年少的吴悠彻底“发奋”起来了,除了在自家大院儿里练球外还参加了一次篮球训练班。
1999年,第一次参加阿迪达斯的篮球三对三,输了;2000年,第二次参加阿迪达斯的比赛打入第二轮,又输了;2001年,仍旧是阿迪达斯,仍旧在第二轮被刷下。尽管失落了一次有一次令吴悠很不甘心,“不过我发挥出了我的技术,面对比我高两个头的对手我毫不手软”,难怪他最喜欢的篮球明星是艾弗森,两人同样都是身高不占优势而靠技术取胜,如果他们能见上一面,说不定都会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吴悠在高二的时候看了一则耐克街球表演的广告,那一下子就把他给吸引住了,“我才发现原来篮球可以玩得这么有激情有创意!”从此他就踏上了街头篮球这条“不归路”,堪称中国最早玩街球的人之一。在吴悠看来,选择街头篮球完全是因为它“更自由”,不单打法上比职业篮球更有趣,就连球员的身高和体质上都没有什么严格限制,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加入到街球队伍里来。这种对街球的认识在他去美国接受两个月篮球训练的时候益发深刻了。在那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深切感受到国内篮球和美国篮球的差距,无论是职业的还是街头的——“球员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方法上都很不一样”他说,“许多美国篮球运动员都是因为对打篮球这项运动本身感兴趣才选择这一行的,不像国内的一些球员他们打篮球仅仅只是因为长得高,未必是对篮球有多么热爱。”
“有时候感到很孤独”
吴悠在北京成立了“CL街头篮球队”,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尽可能地把街球以及街球文化推广出去,不过貌似这个梦想实现起来有点举步维艰。首先是资金上的问题,拉赞助是吴悠现在最头疼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对国内街头篮球不够了解,没有投资信心,他先后联系了好几家公司结果都没有得到回音。之前为了筹备一个比赛,好不容易有一家有赞助意向,等他跑去确认的时候,对方又反悔了。即使像耐克之类美国的运动大牌,也只是肯提供他们服装赞助而已。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搞有影响力的活动,球队就推不出去,街球也不能更好地得到推广,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其次在人力方面,其他队员都有自己的正职,只有吴悠一个人是全身心扑在球队上的,不得不身兼数职,他无奈地叹道:“我是球员,也是经纪人,还得负责球队的训练,就连我们拍的视频都需要我参与剪辑和做后期。”
街球在国内的正规化发展之路非常坎坷,选择走这条路显然有点和自己过不去,加上家里的亲人并不支持吴悠的街球梦,所以如今头上顶着“中国街球第一人”、“街球王”等名号的吴悠觉得自己还真有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感。
“差点去学美术”
有时为了排遣这种压力,他会试着画画或者琢磨《易经》。提起画画,吴悠说自己中考的时候差点就考上美术学校了,只可惜后来文化课没过才不了了之。画画也是他从小就喜欢的,喜欢的程度决不亚于打篮球,吴悠说:“有时候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NBA的梅森就很会画画。而且打篮球这么激烈的运动一定得有样别的东西给调节一下,比如画画这种需要人静下心来的行为。”自我心态的调节的确很重要,否则照吴悠的说法,自己早就会因扛不住生活压力而放弃对街球的坚持了。同样的,如果凡高在作画之余可以打打篮球,说不定也就不会朝自己开枪了。所以他总结:“人不能只做一件事情,别的什么都不会。”看来吴悠在做人行事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据说很多还是琢磨《易经》琢磨出来的,当初也是一时兴起才“研究”《易经》,不是要“搞迷信”,只是他觉得其中的确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有一些人生经验在里头,“可以看出一些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吴悠觉得这对于提高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很有好处,对他打篮球也很有帮助,比如他会把自己每一个阶段的球技与状态进行比较,如果整体是一个越来越进步的趋势,他便不会在输掉一场比赛后而感到懊恼不已了,因为他知道那只是一场比赛并不能代表全部。不过吴悠也坦言:“《易经》太难,实在是太难!”
记者:stefanie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