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与思想的维系--应中华新闻网“我与中国记协”征文而作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7 09:23 浏览 N 次
事业与思想的维系
——应中华新闻网“我与中国记协”征文而作
河北日报 储瑞耕
作为一个在省级传媒供职的我,按理说与中国记协发生不了多大的关系,但面对征文题目,回忆这些年的经历,又到网上查看了“中国记协大事记”,觉得还是有话可说。因为最近10多年,我颇有几件事与中国记协有关联,我的相当一部分思想观点,是在中国记协相关活动中、会议上以及在中国记协机关报《中华新闻报》上表达出来的。故而,是事业和思想,维系了我——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与中国记协的关系。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6年10月18日,中国记协举行第六届中国新闻奖颁奖仪式。
●我的“杨柳青”言论《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1995年8月6日刊出)获得二等奖。1997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刊出文章说:在燕赵大地,“杨柳青”的名头十分响亮,它是《河北日报》一个言论专栏的笔名。主笔储瑞耕的《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如暮鼓晨钟既振聋发聩又启人心扉。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6月17日,中国记协和东福国际食品集团联合举办的"营多杯"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献计献策征文大赛,历时两个月圆满结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出席了在中国记协举行的颁奖会。
●我的“杨柳青”言论《“再就业”六题》(分“绕不过”、“误不起”,“吓不倒”、“难不住”,“松不得”、“丢不了”等六个小题,1997年5月3日、5日、11日连载),在此次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6月,中国记协评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包括56名记者、35名编辑、6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和3名评论员。(见1997年7月1日《新闻战线》)
●“3名评论员”为南方日报的江艺平、中国交通报的杜迈驰和河北日报的储瑞耕。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8月12日,中国记协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了第二届“百佳”事迹报告会。第二届“百佳”获奖者蒋铎、储瑞耕、李新彦、徐滔作了生动感人的报告。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出席报告会并讲话。
●在那次会上,我报告的题目是《文风的改革尝试与人格的不懈追求》。徐光春在总结讲话中引述并且赞同我报告中“取平常心做非常事”的思想。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11月2日—10日,中国记协在北京举办第二期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哲人在开班时说到该研修班的组成特色,由四部分人组成:一是新闻单位负责人,二是新闻战线老同志,三是有名气的新闻战线的同志,四是年轻的同志。说到第三部分时说:比如河北日报的储瑞耕主持“杨柳青”言论专栏,在省内外很有影响。
●11月7日研修班大组交流,我作了“以平常心做非常事”的发言。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11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记协60周年纪念会。
●纪念会内容之一是为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第二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发奖。为我发奖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8年3月28—30日,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河北省记协、河北日报社联合举办“新闻言论改革暨河北日报‘杨柳青’10周年回顾研讨会”。
●来自中央及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新闻言论负责人及新闻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研讨,中国人民大学胡文龙教授、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等提出研究新闻评论中的“杨柳青现象”问题。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9年4月,以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为团长,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14人访问美国15天。
●我参加了这次访问,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9年11月25日,中国记协举办的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评奖在重庆揭晓。
●我主笔的“杨柳青”专栏以评委会全票通过获得此奖项。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9年12月24日,中国记协在中国记协礼堂颁发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
●我和河北日报郝斌生(他的言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应邀出席了颁奖会。会议中间有一位女同志打听:谁是河北日报“杨柳青”?见面后她自我介绍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副主编李彩英,11月份去重庆参加了“名专栏”评奖工作,得到了《“杨柳青”》一书,已看了,非常好。
★中国记协大事记:2004年9月22日,中国记协评出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和全国“百佳”奖。
●我获得了韬奋新闻奖。在《获奖感言》中我写道:“一个人获得某种奖项,总是有所依据的,尤其严肃如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这样的奖项。/故而,对于‘奖’,与其到评的时候想尽法子去争,不如(更应)平时长年累月去努力下功夫。/基础真正打好了,水到渠成,实至名归,才是正道。”“新闻工作者,理应是社会正义与良知的代表,是时代和人民的鼓动者和服务者。我们职业的宿命决定了:目标一经择定,我们就只可以通过我们的人格力量,我们的情操意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和国家效力;只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社会和时代。/舍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参见2005年第5期《中国记者》)
★中国记协大事记:2005年11月9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北京京西宾馆举行,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徐心华主持,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出席并讲话。
●我在会上作了《以有限之生命殉无限之事业》的发言,讲了关于心态、关于社会良知和关于人生价值。表达了这样一些思想:“心态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人生观问题。如果人生观正确坚定,就可以做到保持良好心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比如我不要分外的钱,不清不白的钱,那就任何金钱诱惑统统等于零!”“报纸,尤其是党报,不搞舆论监督,天理不容!”“我在自己几十年的杂文和评论的实践中,搞舆论监督、批评性的评论有三条,也叫三法:点名道姓法、敲山震虎法和反弹琵琶法。”“此生选定了新闻这一行当,那就心无旁鹜,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参见2005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12月9日《杂文报》)李东生副部长在总结讲话中说:刚才听了储瑞耕同志的发言,我对他肃然起敬。同时希望储瑞耕同志珍惜生命,因为珍惜生命就是珍惜事业。
说到与中国记协的关系,就不能不说到与她的机关报《中华新闻报》的关系——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5月1日,《中华新闻信息报》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扩版为对开8版的《中华新闻报》。
●1998年8月3日,一篇《人格是“纲”》,开始了我为《中华新闻报》主笔一个专栏“砚边杂咀”的历史,一直坚持到2004年7月14日,在长达近6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关于新闻业务、新闻现象、编辑、记者、报刊、写作等方面的论文167篇。
●2001年4月2日《中华新闻报》刊出消息《“喜迎记者节”黄河旋风杯征文评选结果揭晓》,我的《“必须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获二等奖。在文章中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站在新旧世纪的交汇点上,站在中国进一步推动伟大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潮面前,我们的思维的习惯模式必须改变,我们的宣传方式,包括具体的传播方式乃至新闻作品的体裁、文字表现方式,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手段的进步而改变。”但同时,“新闻媒体对于社会的服务功能不可改变,舆论的正确导向不可改变。就新闻从业人员来讲,高尚的人格意识不可改变,业务上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不可改变。”“如果说‘必须改变的’是我们的传播方式、经营方式、写作方式,那么‘不可改变的’则是我们的品德和人格。”
●我作为2002年全国报界唯一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年6月4日《中华新闻报》上,刊发了该报记者牛春颖采写的长篇通讯《瑞兆丰年自耕耘——记河北日报社高级编辑储瑞耕》。
●从2006年6月起《中华新闻报》时而在业务版上选登我的博客文字《小道理(我的人生感悟)》。
# # #
中国记协是全中国近百万新闻工作者的“家”。我与这个“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私人的、日常的、亲情的、家长里短的乃至鬼头鬼脑、谋私利己的关系,而是一种纯粹的事业与思想的维系——因为有了事业与思想,我与中国记协有了关联,因为有了与中国记协的关联,我的事业和思想有了更多的从事和表达的机会。
所以,我要谢谢中国记协!向中国记协致敬!
——应中华新闻网“我与中国记协”征文而作
河北日报 储瑞耕
作为一个在省级传媒供职的我,按理说与中国记协发生不了多大的关系,但面对征文题目,回忆这些年的经历,又到网上查看了“中国记协大事记”,觉得还是有话可说。因为最近10多年,我颇有几件事与中国记协有关联,我的相当一部分思想观点,是在中国记协相关活动中、会议上以及在中国记协机关报《中华新闻报》上表达出来的。故而,是事业和思想,维系了我——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与中国记协的关系。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6年10月18日,中国记协举行第六届中国新闻奖颁奖仪式。
●我的“杨柳青”言论《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1995年8月6日刊出)获得二等奖。1997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刊出文章说:在燕赵大地,“杨柳青”的名头十分响亮,它是《河北日报》一个言论专栏的笔名。主笔储瑞耕的《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如暮鼓晨钟既振聋发聩又启人心扉。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6月17日,中国记协和东福国际食品集团联合举办的"营多杯"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献计献策征文大赛,历时两个月圆满结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出席了在中国记协举行的颁奖会。
●我的“杨柳青”言论《“再就业”六题》(分“绕不过”、“误不起”,“吓不倒”、“难不住”,“松不得”、“丢不了”等六个小题,1997年5月3日、5日、11日连载),在此次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6月,中国记协评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包括56名记者、35名编辑、6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和3名评论员。(见1997年7月1日《新闻战线》)
●“3名评论员”为南方日报的江艺平、中国交通报的杜迈驰和河北日报的储瑞耕。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8月12日,中国记协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了第二届“百佳”事迹报告会。第二届“百佳”获奖者蒋铎、储瑞耕、李新彦、徐滔作了生动感人的报告。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出席报告会并讲话。
●在那次会上,我报告的题目是《文风的改革尝试与人格的不懈追求》。徐光春在总结讲话中引述并且赞同我报告中“取平常心做非常事”的思想。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11月2日—10日,中国记协在北京举办第二期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哲人在开班时说到该研修班的组成特色,由四部分人组成:一是新闻单位负责人,二是新闻战线老同志,三是有名气的新闻战线的同志,四是年轻的同志。说到第三部分时说:比如河北日报的储瑞耕主持“杨柳青”言论专栏,在省内外很有影响。
●11月7日研修班大组交流,我作了“以平常心做非常事”的发言。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11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记协60周年纪念会。
●纪念会内容之一是为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第二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发奖。为我发奖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8年3月28—30日,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河北省记协、河北日报社联合举办“新闻言论改革暨河北日报‘杨柳青’10周年回顾研讨会”。
●来自中央及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新闻言论负责人及新闻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研讨,中国人民大学胡文龙教授、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等提出研究新闻评论中的“杨柳青现象”问题。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9年4月,以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为团长,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14人访问美国15天。
●我参加了这次访问,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9年11月25日,中国记协举办的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评奖在重庆揭晓。
●我主笔的“杨柳青”专栏以评委会全票通过获得此奖项。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9年12月24日,中国记协在中国记协礼堂颁发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
●我和河北日报郝斌生(他的言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应邀出席了颁奖会。会议中间有一位女同志打听:谁是河北日报“杨柳青”?见面后她自我介绍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副主编李彩英,11月份去重庆参加了“名专栏”评奖工作,得到了《“杨柳青”》一书,已看了,非常好。
★中国记协大事记:2004年9月22日,中国记协评出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和全国“百佳”奖。
●我获得了韬奋新闻奖。在《获奖感言》中我写道:“一个人获得某种奖项,总是有所依据的,尤其严肃如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这样的奖项。/故而,对于‘奖’,与其到评的时候想尽法子去争,不如(更应)平时长年累月去努力下功夫。/基础真正打好了,水到渠成,实至名归,才是正道。”“新闻工作者,理应是社会正义与良知的代表,是时代和人民的鼓动者和服务者。我们职业的宿命决定了:目标一经择定,我们就只可以通过我们的人格力量,我们的情操意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和国家效力;只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社会和时代。/舍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参见2005年第5期《中国记者》)
★中国记协大事记:2005年11月9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北京京西宾馆举行,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徐心华主持,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出席并讲话。
●我在会上作了《以有限之生命殉无限之事业》的发言,讲了关于心态、关于社会良知和关于人生价值。表达了这样一些思想:“心态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人生观问题。如果人生观正确坚定,就可以做到保持良好心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比如我不要分外的钱,不清不白的钱,那就任何金钱诱惑统统等于零!”“报纸,尤其是党报,不搞舆论监督,天理不容!”“我在自己几十年的杂文和评论的实践中,搞舆论监督、批评性的评论有三条,也叫三法:点名道姓法、敲山震虎法和反弹琵琶法。”“此生选定了新闻这一行当,那就心无旁鹜,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参见2005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12月9日《杂文报》)李东生副部长在总结讲话中说:刚才听了储瑞耕同志的发言,我对他肃然起敬。同时希望储瑞耕同志珍惜生命,因为珍惜生命就是珍惜事业。
说到与中国记协的关系,就不能不说到与她的机关报《中华新闻报》的关系——
★中国记协大事记:1997年5月1日,《中华新闻信息报》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扩版为对开8版的《中华新闻报》。
●1998年8月3日,一篇《人格是“纲”》,开始了我为《中华新闻报》主笔一个专栏“砚边杂咀”的历史,一直坚持到2004年7月14日,在长达近6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关于新闻业务、新闻现象、编辑、记者、报刊、写作等方面的论文167篇。
●2001年4月2日《中华新闻报》刊出消息《“喜迎记者节”黄河旋风杯征文评选结果揭晓》,我的《“必须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获二等奖。在文章中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站在新旧世纪的交汇点上,站在中国进一步推动伟大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潮面前,我们的思维的习惯模式必须改变,我们的宣传方式,包括具体的传播方式乃至新闻作品的体裁、文字表现方式,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手段的进步而改变。”但同时,“新闻媒体对于社会的服务功能不可改变,舆论的正确导向不可改变。就新闻从业人员来讲,高尚的人格意识不可改变,业务上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不可改变。”“如果说‘必须改变的’是我们的传播方式、经营方式、写作方式,那么‘不可改变的’则是我们的品德和人格。”
●我作为2002年全国报界唯一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年6月4日《中华新闻报》上,刊发了该报记者牛春颖采写的长篇通讯《瑞兆丰年自耕耘——记河北日报社高级编辑储瑞耕》。
●从2006年6月起《中华新闻报》时而在业务版上选登我的博客文字《小道理(我的人生感悟)》。
# # #
中国记协是全中国近百万新闻工作者的“家”。我与这个“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私人的、日常的、亲情的、家长里短的乃至鬼头鬼脑、谋私利己的关系,而是一种纯粹的事业与思想的维系——因为有了事业与思想,我与中国记协有了关联,因为有了与中国记协的关联,我的事业和思想有了更多的从事和表达的机会。
所以,我要谢谢中国记协!向中国记协致敬!
上一篇:网上传赖昌星身亡赖昌星辟谣 下一篇:《致命伴旅》审片报告
相关资讯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最新资讯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