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海峡生活报推介蕉导《3的N次方》

海峡生活报推介蕉导《3的N次方》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8 20:16   浏览 N 次  

海峡生活报推介蕉导《3的N次方》
2010年10月28日出版的《海峡生活报》,以3000字篇幅,图文并茂地推介蕉导新书《3的N次方》。《海峡生活报》是厦门日报主管主办的一份引领时尚的服务性、实用性周报,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惟一的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生活类报纸,该报新闻性强、针对性明,发行量大,覆盖面宽,反复阅读率高,是闽南商家的必选媒体。


《海峡生活报》原貌版详见http://www.xmnn.cn/dzbk/hxshb/20101028/201010/t20101029_1603755.htm

3分钟,功夫在诗外
3分钟,你可以干什么?3分钟,你可以赋予它什么?作为两届大学生三分钟影像展的主策划人之一厦门籍新生代电影黄蕉风用他的新书《3的N次方》告诉我们在影像世界里3分钟能够创造的神奇,以及他对于影像阅读的预演和预言。
功夫在诗外
《3的N次方》,这个书名是由黄蕉风和他的伙伴在2009、2010年举办两届大学生三分钟影像展而来。“3”代表“三分钟影像展”,“N次方”为该活动的乘数效应。
2009年5月,毕业于厦门一中,在珠海上大学的黄蕉风和张晋钦筹划、组织了珠海第一次大学生三分钟主题短片影展,提出“零成本”、“人人可以拍影戏”的理念,并通过在珠海、深圳、佛山、厦门各地进行巡展的“影像漂流”活动,在闽粤两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两届“三分钟影像展”的创意者、策展人和理论总结者,黄蕉风在书中熔媒体聚焦、观念解析、影人评价和文化观察于一炉,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了“三分钟影像展”的创办背景、理念打造、策展推介、社会影响,并提出新生代电影人概念。
不同于文学作品,正如书的副题“新生代电影人的预演和预言”所说,它要表达的意思是:“三分钟影像展”是新生代电影人的预演,本书则是新生代电影人的预言。黄蕉风说,这本书的意义,可以说是“功夫在诗外”,它是大学生三分钟影像展的延伸平台。
预演和预言
“我们的影像展,面向民间的独立电影人、影迷、普通观众和向往自己拍电影的大学生,鼓励大家拿起摄像机、DV、数码相机甚至手机来进行创作,强调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器材,无论是纪录片、剧情片还是实验影像,皆可参展。”黄蕉风说,“三分钟”并非是180秒片长的限制,而是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接近事物的本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至于“影像展”,则不惟电影电视短片,更包括手机摄影、静态图片乃至当代艺术中的录像艺术等等。
两届影像展获得了共鸣和好评,正是有了实践“预演”的积累,黄蕉风才敢在书中大胆预言:今后,影像阅读将逐渐代替纸本阅读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手段,三分钟短片或许将取代微型小说。在数码时代,影像平民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数字电影雨后春笋般冒出,网络视频、手机自拍等各种渠道,也为个人影像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技术与IT业跨行业的合作和协同发展,将会为视频节目,尤其是那些短而精的节目提供广阔展播平台。“三分钟”概念应该会在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联合创新的领域里广受欢迎,让年轻的影视人在不同的平台上取得自我表现的话语权。
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以后现代名义进行一场影像革命”、“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人人可为影像艺术家”、“新浪潮就是年轻人制作新电影”……黄蕉风说,这些来自网络江湖的民间声音正是他在书里最想表达的东西。他告诉记者:“这本书主要是写给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电影人。”
新生代电影人是幸福的,黄蕉风说,相对于过去的电影体制,现在进入行业的门槛已经降低了很多。与此同时,DV的出现,也让许多的发烧友能一展自己的才华。此外,近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都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在黄蕉风的心目中,任何人在艺术人格上都可以独立而平等,任何艺术包括电影理应没有门槛,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都有资格和权利以影像的手段去表达、记录和演绎。他说,对艺术话语权的垄断是可耻的,人怎能在电影面前还去论资排辈,去分三六九等呢?难道,没有上千部的阅片量,没有RED、升降机、轨道和大摇臂,不懂构图、用光、景别,不会那些装逼极了的专业术语就拍不了电影了?
记者 妙婵


厦门有优越条件办电影节
记者:现在作为电影科班学生,你怎么看待电影?
黄蕉风:作为科班学生,我对电影的感觉和以前一样。仍然怀抱着新鲜的好奇的态度去观赏,去创作。无论是看片子或者拍片子,都和第一次触电电影的感觉一样。不会说因为我是科班的学生,感觉自己是“行内”的人,对于以前的幼稚和纯粹就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记者:非专业的人能做好电影吗?
黄蕉风:在“三分钟影像展”中,影视专业同仁佳作迭出,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些非专业的电影爱好者的来稿,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身边点滴的感动,编织了一个个粗糙却真诚的故事,讲述了一段段努力而又执著的历程。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者电影”,因为片子中呈现着生活的原生态,流露着最赤裸炽热的表达欲望,绝不像某些故作高深的所谓专业大作,充斥着自以为是的代天巡狩和替天行道情结。
记者:对厦门的电影或电影人有什么看法吗?
黄蕉风:看过现在的厦门很多电影人拍的片子,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赖恩典的《土楼印迹》、《阴谋》,崇见的《无界》等。赖子和崇见是厦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人,但他们是体制外,只能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游走。
我觉得厦门电影目前还不成产业化,基本都是独立电影这一块。极少数的也不过是政府的政策电影,资源整合方面很不合理,也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给予人创作。能够支持作者创作的基金会和机构基本没有。大家还是有游兵散勇,各自为战。
记者:你曾经建议复办珠海电影节,那么你认为电影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厦门是否可以办电影节,那会是什么样的电影节?
黄蕉风:电影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一个很好的桥梁。我觉得厦门举办电影节的条件比珠海更加优越。厦门是海湾型城市,又是旅游名城,风景优美,许多外地的电影电视剧组都来这里取景,这里具备创办电影节和影视城的得天独厚的环境。同时,厦门民间也有比较好的电影基础,能拍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水平也不低,如果能号召起来,政府牵头,企业赞助,加上大家的努力,一定会搞得很好。
厦门如果办电影节,可以仿效戛纳,创办属于自己城市独有特色的电影节,通过电影凝聚城市文化,做出自己的城市名片。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