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谈“新”说“旧”

谈“新”说“旧”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9 07:42   浏览 N 次  

中国确实是一个“特色”国家。别的不说,就说过年吧,我们现在就过两个年:一个新历年,一个旧历年。现在2011年元旦过去了,应该是公元纪年的2011年了,而我们还有一套阴历纪年,按阴历我们还没有进入2011年,还差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里,既是2011年又是2010年,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在这新与旧的混沌中,我们混混沌沌地过着。但国人心里都很明白,只有旧历年才像个年,鲁迅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虽然新历自民国元年开始实行到现在已经一百年了,而至少在过年这一点上,仍然旧重于新,新不如旧。

其实我们也是很崇尚新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得很。最近读到一首古诗,“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北朝民歌,据说表现了北方民族的尚武性格,我倒觉得表现了一种“喜新”的精神。若是一把旧刀,锈迹斑斑,钝得半天割不出血来,想来不会如此爱之入迷、爱之甚于“十五岁的少女”的。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国粹”很多,这固然值得自豪。但也许是“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孔子是个守旧派,“信而好古”,“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的思想,弥散着一股陈腐味。道家的老子、庄子,主张无为、退隐、避世。不光“不为祸始”,而且“不为福先”。《庄子·天地》中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改用新的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安于拙陋,不思进取。汉代初年推崇“黄老之学”,自有它的历史合理性。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 “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扼杀了人的自由,扼杀了创新和进步。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使中日两国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中国的封建保守势力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战败后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最终仍逃不过传统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经濒临被开除“球籍”的境地,仍有人明目张胆地主张“凡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民主潮流浩浩荡荡,仍有人死守祖宗的那一套咬牙切齿地“绝不”。抱住毛的僵尸不放,为“文革”浩劫扬幡招魂的仍不乏其人。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社会转型转不下去,改革攻坚攻不下来,甚至有停滞、倒退之虞,不能不让人悲叹。“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鲁迅先生的这些话,真是深刻而精警。

有的旧也有旧的好,比如文物,时间越久、越旧就越值钱。陈年老窖,味醇香浓。“他乡遇故知”,“故知”就是老朋友,老友重逢也是人生乐事之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不少人都有怀旧、念旧心理。但是怀旧、念旧是一回事,守旧是另一回事。在康梁变法时期,康有为第六次上光绪皇帝书中说:“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不能落伍为文物,要不怕打破旧的,大胆建设新的。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

注:我曾经写过一篇《新与旧》,发表在1987年5月12日的《淮北日报》上。这篇博文是在旧作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