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日报:作家史铁生 VS 思想家史铁生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1 13:16 浏览 N 次史铁生走了,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留下了厚厚一叠著作,包含着思想的火花。这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并未因作家的死而丧失价值。
史铁生留下的作品可分两类,一类是小说,一类是散文。初期的小说《午餐半小时》暴露“阴暗面”,到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试图通过小说的方式“寻根”———人“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在《我的丁一之旅》中,他更是从乡村记忆走向了哲理探寻。
散文也是他自我追问的一种方式。《我与地坛》、《我的梦想》、《好运设计》与其说是内心独白,不如说是与天的对话。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同构在了一起。因此,有书评家表示,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本地反应
三焦:
一个人总有独处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她)摆脱了世事的侵扰,能静心面对万物以及和自己一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的“地坛”也是所有人的“地坛”,用西方的话语说,这是一个人走向内心的时刻;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格物,是天、地、人相通的时刻。
史铁生的疾病使他更多地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不过,对于生命的终极追问这桩事情,到了新世纪,已经变得非常令人尴尬了,因为眼下我们不仅仅面对的是传统的瓦解,还面对着如狼似虎的西方意识形态。这样的社会要求使人们只注重眼前的享乐,只注重钱财和权色,别的一切,“神马都是浮云”,一方面是外在的繁华,另一方面是内心的彻底空虚。史铁生的去世或许是上苍对人类的一句语重心长的告诫:所有的人都死了,他还活着。
李呆:
史铁生,一个不幸的患病者,20岁时瘫痪,之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坐在轮椅上靠药物和透析维持生命;又由于患病,从一个普通年轻人,成为一个作家,一个思想者,对生命包括疾病有着深深的思考和理解。如今,史铁生的肉身已经消失了,但留下的精神产品是不朽的,闪耀着光芒。
江南冰雨:
2010年的最后一天,一个伟大的作家——史铁生,他走了。每一个读过他的作品并知晓他的人,都会用一种崇敬的心情来缅怀他,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若干年前,当我偶尔看了一次电视访谈,便记住了史铁生的名字,这个轮椅上的作家。
他以写作点亮了人生,在《我与地坛》中,几乎每一个字,都闪耀着他的智慧之光。史铁生,如同萤火,从荒凉之地出发,一步步走向光明,“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因此也点亮了每一个读者的灵魂。
我喜欢文字里那个睿智的史铁生,他总是让人看到希望,“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即使在病中也是如此幽默诙谐。“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赋予了史铁生新的使命。而现在,这个使命已经终结,“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史铁生,这个让人震惊的具有某种神性的作家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戴家女儿:
读《写作之夜》时,我的心是寂静的,听到这年末最后一个消息时,我的心也是寂静的,这与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时的感受是一样的,仿佛我就在那园子的某个角落坐着,一切都在远处静下声来,可是,世界又在小小的细节里喧闹着。他就在远处,以文字牵引过我,从未走近,也从未走远。
经典语录
1.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2.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3.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4.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6.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7.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8.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代表作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篇15000字的散文首次发表在1991年的《上海文学》第一期上,当时发表的时候,作家韩少功盛赞道:“当年中国文坛上哪怕只有这一篇文章也足够了。”这篇文章成为了当时最轰动的文学作品,也被收录到中学课本中。
《我与地坛》丰沛的力度,让所有去阅读它的人都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人生的诸多大问题。“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的滚烫衷肠。苦役终有竟时,然而人却不必焦虑结局。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的身体被命运的手摁着坐了下来,史铁生的精神却超乎常人地站了起来,史铁生站在一种足够高的高度,在20世纪90年代托出一本书。史铁生把他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那些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对自己母亲的浓浓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他用他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这就是语文课本上我们留下史铁生的最有意义的纪念。
《合欢树》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作者以最真诚的语言谱写了一首追忆母爱之曲。
在作者人生的三个重要的时间段里,母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当作者30岁时,母亲已经逝世,但是,作者的成功,母亲的付出必不可少。因此,在来到以前居住的地方,得知母亲种植的合欢树还活着的时候,作者心里一阵抖。这个抖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想念母亲,想见合欢树,而又不敢见,怕难以承受悲伤的矛盾心理。“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娓娓道来深切母爱,犹如一杯清茶,回味无穷。
《我的丁一之旅》
在史铁生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又献上新的一部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小说的主题回避了以往的“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通过发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爱情故事,探寻从性意识最初的萌动到性爱——情爱——爱情之间扑朔迷离飘忽不定的轨迹。在爱人们相互寻找的漫长旅途中,“我”和丁一共同走过了歧路频仍的一段。
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http://wldaily.zjol.com.cn/html/2011-01/06/content_118375.htm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