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骥良:京城袖珍爷们的传奇人生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2 12:06 浏览 N 次他是一个遗弃儿,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丢弃在了路边的草丛中;他是一个小男人,一米五的个子让他站在人群中实在显得很扎眼;他是一个残疾人,两只眼睛视力加起来也超不过0.01;他的相貌有点对不起观众,不但脸上有坑,而且还一个眼珠歪,一个眼珠正……就是这样一个不被老天垂青的人,却用自己那双并不宽阔的肩膀为自己、为家人、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天,圆了一个梦。而他也被同行们亲切地称为“京城的袖珍老爷们”。
他就是朝阳区呼家楼金台里社区的张骥良。多年来,他顶住接连不断的不幸,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游走在社会的尖端和底层。他曾与七八百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对话,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报告文学、名人传记和社会纪实性文章达400余万字。他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由盲人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除此之外,他还奔走在为众多残疾人争取权益的道路上。正如张骥良自己所说“虽然袖珍,但也是爷们”,这个袖珍老爷们用一支秃笔和一份社会责任感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人生。
人生的苦难一路随行
出生于1954年的张骥良,生下来被遗弃在了北京市第三医院,养父母的收留让他重新有了一个家。然而不幸并没有到此结束,被养父母带回家一个多月后,由于高烧不退他的视神经被烧坏,成为了一个两眼视力加起来也不过0.01的盲人。
张骥良是在小朋友们的欺负中长大的,因为不敢出门他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父母为了给孩子解闷,就常常给他买书看。张骥良5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是小学课本,从那天起父母对他说的一句话也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里:“你眼睛不好,想养活自己,就得好好学习。”张骥良从小就爱写东西,小学二年级时,他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投给了《中国少年报》,报社居然给发表了,这事当时轰动了全校,张骥良也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小小的成功给张骥良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自信,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文字结了缘。
出身于富农家庭的张骥良初中毕业后没法再上高中,只好参加工作。老师们怜惜他给他推荐了许多工作,但由于眼睛的问题,次次碰壁。后来,父亲通过请客送礼,才把他安排进了一家街道工厂,负责装箱和搬运。第二年张骥良调到供销科,业余时间多了,正好朝阳文化馆招业余写作学员,他报了名。在将近10年中,张骥良每天必写一首诗,一直坚持着。
1994年不幸再次降临,张骥良下岗了,全家人被愁云笼罩。那段日子张骥良每天都在奔波着找工作,但是几十家单位跑过之后,张骥良遭遇的除了拒绝还是拒绝。走投无路的张骥良只好想到了卖文为生。
游走在社会的尖端和底层
见过张骥良写字的人,都会被他的姿势所感动。因为视力接近全盲,他看书写字时几乎要把脸贴在纸上才能看清楚。妻子说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闻”字。而就是这个“闻”字的人,却写出了40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名人传记和社会纪实性文章。
在张骥良收集的剪报夹中,一个又一个被人们熟知的社会名流和文体明星的名字跃入记者的眼睛,连战、杨成武、王光美、施瓦辛格、巩俐、桑兰……近七八百位名流和演艺界明星都是张骥良采访过的对象。“您是怎么采访到这么多名人的呢?”看着这么多名字记者不禁好奇地问。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奔波,张骥良说朋友的帮忙、自己的执着和认真以及采访对象对自己的同情,这些都是对方接受他采访的原因。
1997年底,张骥良被《民政之声报》(现更名为《北京社会报》)聘为编辑、记者,开始了他将近6年的盲人记者生涯。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张骥良发现写名人的记者如此之多,而用心去关注那些社会边缘群体的记者却很少,张骥良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这个社会就是这样,锦上添花的人很多,雪中送炭的人却很少。我以前写明星,对社会发展没太大意义,只能对青少年的追星推波助澜。当时写的时候是为了吃饭,没办法。”正是有着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张骥良不顾个人安危,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冒险。
2002年一个炎热的夏天,张骥良从一个朋友处听说京郊周边有一伙“血头血霸”,专门找人来代替一些单位职工献血从中吃回扣。代替献血的人多为外地人,由一些“血头”掌控,需要献血的单位只能找“血头”和血站协商,付给双方报酬。“血头”吃一部份回扣,再把所剩不多的回扣分给代替献血的人,而血站在献血的时候则不核实单位职工证件,从中得利。为了查清这些问题,他以卖血维持生计为由,混入卖血者中和他们同吃同住了七天七夜,终于摸清了整个“交易”背后的“黑幕”。当时那些卖血者为了稀释血液,经常吃烟灰,为了赢得他们的信任,张骥良也跟着他们吃,“烟灰卡在喉咙里,甭提多难受了……”回想起这些,张骥良感慨不已。后来他写的《京城流浪的造血机器》一文引起强烈反响,那些弄虚作假的血站和找人代替献血的单位都受到了审查。
而诸如此类的冒险,张骥良经历了很多。暗访发票交易黑幕被人暴打、探访丐帮部落惹怒丐帮头目扬言要悬重金抓他来挖了双眼……这样的生死经历让张骥良的记者生涯写满传奇。回忆起那段记者生涯,张骥良仍然感慨万千,却从不后悔,“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仗义执言,要路见不平一声吼,能够为一个群体说话。”
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行走
张骥良的记者生涯不仅让他关注了众多的社会边缘群体,同时也让他能够利用这个群体来为自己的残疾人公益事业发挥作用。从1989年担任盲协主席以来,为残疾人维权的公益事业就成了张骥良日常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盲协主席是社会职务,没有执法权,因此张骥良就利用媒体的力量来帮忙解决残疾人朋友的一些问题。
2008年的一天,张骥良的手机突然想了起来,电话接通后一个哭丧的声音传来。原来团结湖社区的一个盲人去医院看病,到医院后被一个热心的自称为医院工作人员领着跑上跑下地去办理各种手续。当“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之后”,来到医生面前时才发现被骗了。领着他跑来跑去的所谓“工作所人员”居然是个骗子,将他身上带着的6000多块钱骗了个一干二净。欲哭无泪的盲人朋友只好拨通了张骥良的电话向他求助。听完对方的诉说后,张骥良二话没说急忙赶到了医院。详细了解了盲人的经过之后,张骥良带着那个盲人就去找院方。“医院没有设置导医从而导致盲人患者被骗,医院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张骥良振振有词地说。但是对于张骥良的要求,院方却毫不理会。跟院方沟通无果之后,张骥良想到了依靠媒体的力量来帮忙。他拿起自己的电话拨通了北京一家知名媒体记者的电话,跟对方说明了情况之后,他又开始拨另一个电话。张骥良的架势让医院着了忙,终于决定赔偿盲人患者50%的损失。
除了维权,张骥良还经常利用个人的社会资源来为盲人朋友来圆梦。“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很多盲人都知道我的电话,经常有遇到困难的盲人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求助。家里闹意见了,婚姻面临破裂了……都来找我。”张骥良指着自己手中的手机对记者说。对于公益事业,张骥良还有很多的想法。今年年底他要搞一个慈善嘉年华晚宴,在晚宴上他将把盲人朋友请进酒店。
第一个写作历史传记的盲人
谈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张骥良称为“右手写书,左手做残疾人工作”。2008年张骥良以自己0.01的视力耗费14个月,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由盲人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并且获得首届中国盲人文学奖一等奖中的金奖。
“清代的历史戏说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有些青年人历史知识不深的话就会以为历史就是那个样子的。而我写的历史是一部完全真实的历史,就是要还原历史的一个本来面目。里面的每一件无论是大事小事都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谈起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张骥良对记者这阳说。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张骥良就跟清朝皇室的成员有着比较密切的交往,并且写作了不少晚清宫廷生活的文章。二十多年采访积累的资料让张骥良坚信自己有能力写出一本真正反应历史本来面目的历史传记。在写作的过程中,虽然有自己大量的采访实录内容,但是张骥良任然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为了考证一个历史细节,他常常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为了让书中的每个细节都不出差错,他先后阅读了近七八百本相关书籍,积累了3万多张卡片。在这本40多万字的书中,加入了245张照片,其中有1/10的照片都是首次发表,而全书的内容中也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如今,张骥良又在写清朝另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皇帝——光绪。他将书名定为《改革天子的悲惨命运》,以此来展示光绪改革过程中的悲惨人生。而对于张骥良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完成清朝12个皇帝的历史人物传记写作。
当别人对他取得的无数成绩啧啧称奇的时候,张骥良却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母亲。“要是没有我母亲,我这辈子就活不成一个人。”但是对张骥良来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来没看到过母亲的样子。“如果我有一天光明的话,我肯定要看看我妈妈长的什么样,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把我抚养大,让我做成一个人。把我培养成一个人的这样的一位赋有爱心的老人,她究竟长什么样。”
在56 年前那个决定他生与死的寒冷雨夜,张骥良的父母毫不犹豫地把他抱回了家。为了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将这个捡来的孩子抚养好,正在怀孕的母亲做掉了肚子里的亲骨肉。可是不久,仅一个月的张骥良就被病魔永远地夺去了那双明亮的眼睛,黑暗就此降临。就这样,张骥良开始了与黑暗抗争、争取光明的人生历程。而之所以能在人生这条满是泥泞的道路上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儿,还是离不开母亲的陪伴和教导。
张骥良对记者说:“我能有现在的成绩,能够自食其力,都是母亲所赐,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母亲不能跟你一辈子,无论什么事你都要学会自己做。’我觉得我是一个健康的人,除了眼睛不好外跟常人没有什么区别,母亲给了我一颗健全的心。”
许多名人,就连很多大报的资深记者也是很难采访到的。而张骥良却将自己发表的文章和采访过的人物照片收集整理了几十大本,街坊邻里、亲戚朋友经常到家里翻看。有一天,这些宝贝突然被母亲藏了起来,张骥良还以为母亲是怕看得人多了把照片尧文章弄脏弄坏,可母亲却说:“骥良,你沾的是名人的光,你不能把这些东西太当回事,逢人就拿出来展览。”母亲的教导让张骥良更加明白了名利的意义,名人的光环不是为了给自己身上贴金,而是将其更好地开展公益事业。“我的名跟我热爱的盲人事业的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知道这也是对母亲最大的回报。“我的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觉得我能当有出息的人,我能为盲人争气、给广大盲人朋友干好事、给社会干好事袁这就是对我母亲最大的报答。”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没有问“如果给你一天的光明,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这样残忍而又没有意义的问题。既然命运没有给他享受光明的机会,我们又何必用这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来为他假设人生。张骥良的眼睛是朦胧的,但是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光明。张骥良曾经自嘲说:“没有人把我当盲人”正是因为他对命运的不断抗争,让他赢得了大家更多的敬佩,而不是同情。
采访中,张骥良的手机好几次想起,这个“京城的袖珍老爷们”真的是个大忙人。张骥良的传奇人生仍在继续,相信他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奇迹。
后记: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