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隆重面世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2 16:32 浏览 N 次《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隆重面世
一书引发同行兴趣 各省行业商会专程来沪或来电索书
现代物流报记者 王京
由本报记者联合上海数位资深专家撰写的《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书,日前已正式问世。该书由上海市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组织策划。
2010年9月10日,该书还在第七届长江口民营经济论坛上举办了首发仪式。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主席王新奎,上海市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会长崔建华与上海市宝山区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德勋一起为新书揭开面纱。
在首发仪式上,现场签发400本。随后不久,在郑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钢铁贸易高峰论坛”和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分别发出500本。该书一时引发兄弟省市钢铁同行的热门关注。全国相关钢铁贸易商会得悉这一消息后,颇有兴趣索书参考。
上海市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秘书长李强透露,近两个月,不断接到外地钢铁贸易商协会的索书请求。杭州钢铁贸易商会还派员专程来沪取走120本《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并称,“将发放商会下属会员企业学习”。沈阳钢贸商会更是特意致电要求购买此书。
本书诞生于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此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地影响,对于钢铁行业也是困难重重的寒冬期。然后,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伴随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与产能结构调整政策,我们又将如何把握这些机遇,找准钢铁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一时成为了业内最大的困惑。本书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开始细细分解上海钢贸行业的发展过程与特征,并站在全行业的角度与历史的高度上,全面剖析与思考当前钢铁流通领域的发展方向。
据介绍,该书涵盖了钢材现货经营现状、钢材电子交易及钢材期货效应、钢铁贸易服务型企业新型盈利模式及上海钢铁流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等六大部分内容,共计约20万字。分别有十八位资深钢铁物流业界记者及市场研究专家、贸易商参与了编撰工作。
我们的声音——
协会要有作为
“有作为才有地位”——这句话用在社会团体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
在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今天,协(商)会要有社会影响,就必须“有作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行业协会商会数量的不断递增,“会员不少、实事不多、没有活力、地位尴尬”的现象开始日益凸显。他们本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很好的桥梁与纽带,可现实中我国大多数行业协会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大小小各类行业协会已增至近6万家,其中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超过600个,全国从业人员多达30万~40万人,平均每个协会就有5~6个人。
一份来自中万(北京)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促进中心的权威数据证实,由于许多行业协会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和有限,全国行业协、商会中有1/3生存较好,能够盈利;1/3可有可无,维持生存;还有1/3早已处在淘汰边缘。
为扭转这一现象,行业协(商)会要“有作为”。除了凝聚行业力量,规范行业行为,增加贸易资源,创造贸易机会,营造行业家园之外,“有作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活动。
协会的生命力就在于活动。
部分优秀的钢铁流通商会近年来的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使我们这个原本被社会认为“钱多档次不高”、“企业大文化不强”的钢铁流通行业,逐渐开始为社会所知晓,社会知名度也随之扩大开来。
当然,不能盲目、应付性搞活动,“活动”不仅要有人精心组织,要有创意,有针对性;还要使企业喜闻乐见;要日积月累,要始终有一种培育钢贸商独特的企业文化精神……当然,广义的活动还包括融资、引导、解决贸易摩擦等多个方面。
目前,上海市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和温州市金属行业协会的一系列“动作”就颇为社会所关注。无论是一年一度的“上海钢材贸难50强及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还是促成73家民营钢贸会员企业抱团统购分销,均在业内掀起了一阵浪潮。成为全国各省市同行业协会纷纷效仿的对象。
国庆前夕,上海企业文化促进会顾问、原上海警备区政委戴长友,在市委宣传部与市工商联宣传部领导陪同下,专程前往该商会秘书处调研,并听取崔建华会长与李强秘书长的工作汇报。
不难发现,成长迄今,钢铁贸易行业内只有名企业,没有品牌企业。钢铁贸易行业属于一类低门槛行业,只需有资金便可轻松进入,并无文化条件等束缚,所以社会其他行业对其一贯不为看好。但钢铁贸易行业在我国钢铁流通产业链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它也是一个大的物流行业,大的生产力”。
毋庸置疑,未来行业协会的发展情况定将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行业协会不仅要加强为会员企业提供专业、深层次的服务作为,更重要的是促进行业的总体规范发展和对外贸易关系。可适当学习国外行业协会独立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协调方式,构建完善的行业协会运行模式,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职能。
声音——
行业商会著书立说是件大好事
由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钢铁贸易商会编著的《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书由今日出版社正式出版,在钢贸行业及钢结构协会等其它行业协会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上海市宝山区工商联钢结构商(协)会秘书长卢晓南说,他参加了《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书的首发式,并得到了一本《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第一个感觉就是由行业(协)商会自己来为自己的行业著书立说,是一件大好事。
确实,由行业商会自己对整个行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事,由自己记录下来,对当今的贸易商的经营是借鉴和启迪,对后人留存一份历史的记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卢晓南追述历史:我国的古代商业源远流长,有着久远的历史,就是前人著书立说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当年,战国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被称之经济学巨著的《管子》,记载了儒家贱利贵义的义利思想,足食足兵的富国思想,轻薄税敛的赋税思想,黜奢崇俭的奢俭思想,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以至中国古代经济本身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是《易经》所记载的,让人们看到我们祖先的商业活动。
如今,钢贸商会组织贸易业人士,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地区钢铁贸易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详尽记载在册,这是贸易商为自己在书写历史,是一事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信该书通过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上海钢铁流通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调查,未来将对国内整个钢铁流通行业加快改变以往散、小、乱现象,实现创新升级,兼并整合以及如何应对外界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带来现实指导意义。
============================================================
由《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书引发:
钢贸企业转型之路刍议
文/董明杰
《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是上海钢贸业界18位资深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描述了上海民营钢贸企业的“昨天”,展示了它的“今天”,也在“世界金融危机”及中国钢铁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思索了它的“明天”。全书具有很强的前瞻指导意义。钢贸企业该如何转型,已经成为业界顶关注的焦点。
钢贸企业转型刻不容缓,切忌一哄而上
最近几年,特别是钢材电子交易及钢材期货推出后,钢材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国内钢价频繁波动(如2009年的螺纹钢价格波动,其价格最低时不到每吨3500元,最高时逼近每吨5000元),使得很多贸易商备感压力。目前,国内的钢材贸易商有25万家之多,各类钢材交易市场近2000家。纵观国内的钢铁流通行业,大量企业规模偏小、信息化程度偏低,由此导致众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同一批钢材资源,在同一区域市场内,会经过反复倒手后才送至终端用户手中,中间平白增加数次物流成本。这种产业链运行中存在的痼疾,随着2008年末金融危机的爆发,得以集中展现出来。钢价波动最剧烈时,贸易商上午进货,下午即亏钱,“低买高卖”赚差价这种模式犹如和行情对赌,让很多贸易商吃足了苦头。有的钢贸老板开玩笑地说:“我们是冒着卖‘白粉’的风险,赚着卖白菜的钱……”勿容置疑的是,当前国内钢贸业生存环境正在日趋恶化——钢贸行业里大多数人都在叫生意难做的时候,这就是转型刻不容缓的信号。
钢贸企业要转型,但是不是要像时下圈子里的某些做法:“你搞钢材市场我也搞钢材市场”、“你能上剪切加工线我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时间,大家一哄而上地都去简单复制、遍地开花?我看也未必。笔者以为,从紧迫性来讲,转型首先适用于“两头”企业:一是综合实力太小,缺乏核心业务及竞争力的“问题”企业;二是发展到相当的高度,投入产出比明显下降、发展受到制约的企业。对中间企业而言,巩固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本行业内做专做强才是第一要务。
钢贸企业转型充满挑战,务必因地制宜
《后危机时期上海钢贸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书归纳出了三条转型之路:即“产业链延伸”、“跨界投资”、“资本运作”,这也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钢贸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实现转型的代表之路。
对比三条转型路,可以说每一条都不轻松,特别是后二者,可谓是充满凶险。“跨界投资”,说白了就是在一个新的领域另起炉灶,“隔行如隔山”,谈何容易!“资本运作”本身就是高知识含量、高风险的行业,股市、期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也是外行人的墓地。想在这个残酷市场立足,就一定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心态,不然就会损兵折将,甚至断送身家性命。很多钢铁贸易商本身就是个“大老粗”,对资本市场一知半解,投身其中,风险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相比较而言,第一条路应该是最稳健的。因为自己专长的领域,经营者就能够充分把握各方面的情况,并且由于技术、经营以及销售渠道都是现成的,风险就要比涉足一个全新领域小得多,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新业务与企业的现有业务产生协作效应。有鉴于此,笔者建议钢贸企业在实施经营转型时,绝对不能把战线拉得过长。为了不让竞争对手吃掉自己,必须通过将每一步的棋子都连接起来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转型。遗憾的是,当前钢贸圈投机成风,真正懂钢的很少,跟上下游接口的也不多。因此要布局好转型这盘棋,就要求我们的钢贸商要转变思路,真正走出“博行情”饿窠臼,上涉足钢厂、原材料,下深入厂家车间,在充分了解上、下需求的前提下捕捉市场商机,促进转型。
市场经济,就是不流血的战场,激流勇进,固然是勇者的选择;而激流勇退式的转型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睿智。钢贸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不偏不倚的遵守市场规律转型,未雨绸缪,打有准备之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