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转科教新报:让经典陪伴学生成长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2 19:50 浏览 N 次
本报记者 李茂林 李晓峰 罗赵华 通讯员 赵必文 余志刚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临湘市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合着节拍,伴着生动而齐整的动作,齐声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这场在今年6月1日举行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汇报演出,在临湘产生了轰动效应。
其实,自3月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以来,经典诵读已成为临湘教育一道美丽的风景。
夏日,记者走进临湘一睹其风采。一
说起这项“工程”,首先得提到市教育局局长张敦义。
在张敦义的办公室里,他向我们拉开了话匣子。
张敦义是2002年底走马上任的。在工作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少学生对家长不敬,对老师不尊;他们或许记不住民族英雄、文化名人的名字,却对演艺明星的习惯、嗜好了如指掌;他们可能记不住优美的古典诗词,却能将流行歌词倒唱如流;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却对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民俗节日津津乐道……
当过8年教师,有传媒工作经验的张敦义警醒了:绝不能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
怎么办?2004年的一天,张敦义从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看到深圳某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报道。这引起了他的共鸣。尔后,张敦义开始留心这方面的信息。他购买过台湾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关于"少儿读经"讲座的光盘;他也登门向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经典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孝听教授请教经典诵读方面的知识。
很快,一个设想在张敦义头脑中形成———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中华民族的精魂植入学生的心灵,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
第一只螃蟹谁来吃?张敦义想到了市实验学校,在他看来,实验学校冠"实验"之名,就要行“实验”之实。最为重要的是,校长周治满从来就是一个敢于创新而又不囿于现实的人。于是,2005年,一场“经典诵读”活动在市实验学校悄悄拉开了帷幕。
市实验学校很快就有了成效。这更加坚定了张敦义的信念,他与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商量决定扩大“试验田”。今年3月,一项名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程在临湘市正式启动。市实验学校、市三完小、定湖中心小学、桃林浩然中心小学为试验学校,“童之梦”幼儿园为试点幼儿园。他们还决定,这项工程下半年推行到市直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2007年普及到全市初中和小学。张敦义担任了领导小组组长,局领导汪晓罗、冯刚、冯新建等纷纷披挂上阵,担任副组长。
当然,也并非没有不同的声音:“传统并非就是好的,经典也有糟粕”,“这是形式主义”,“说什么传统文化进校园,难道我们的课堂中没有传统文化吗?”……
面对这些质疑,张敦义他们的声音也异常坚定:“经典中确实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这是形式,不是形式主义,在孩子心里播撒中华民族智慧的种子,这是好事。凡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形式,我们就要认真搞”,“课堂教学中确实有传统文化,但比较零散,我们开展这项活动旨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诵读经典。其实,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好在市领导对这项工程很支持,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长沈文山、市长助理姜宗福担任了领导小组顾问。他们不是简单的“赞成派”,而是实实在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从一开始,他们就对活动倾注了热情和关切。在一次发言中,姜宗福深情地说:“博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保持民族本色,维护民族自信,对青少年一代文化的积累和性情的熏陶,人格的培养,乃至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十分重要!传统文化进课堂,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就这样,“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临湘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二临湘人的具体做法如何呢?
走进市实验学校,教学楼上的巨幅标语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写着:“接续文脉,传承经典”,“明理崇德、亲情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然,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中了。
“我们一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临湘,我们最早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今年3月,市里在我校召开经验交流会。我校还受邀到台湾参加‘第二届全球中华经典诵读大会’。”谈到“经典诵读”,校长周治满神采飞扬,话语中充满自信和快乐。
实验学校的自信和认真在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帮助他们克服了一个个难关。
教材是他们碰到的第一个关隘,没有现成的怎么办?没关系,自己编。周治满把学校的“秀才”们组织起来,四处请教,多方问经。2006年2月,一套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课本问世了,分幼儿本、初级本、中级本以及高级本四个层次,内容涵盖了我国使用了几个世纪的少儿启蒙读本《弟子规》、《声律启蒙》,以及《唐诗宋词精选》,同时也纳入了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比如《中华新童谣》。这套课本送到湖南中华文化学院、经典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审定,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
与教材相配套的课程计划也出台了。他们规定每天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诵读10分钟,每周安排一节传统文化课进行小节性背诵过关,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背诵比赛。学校还将其纳入了教师目标管理检查内容。
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吗?不会。“0~13岁是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每周只须记忆六七个汉字,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学深学透许多东西,而是等他们在以后生活中慢慢领会。因此,压力不是很大。更何况,这些经典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学生记起来很容易。”老师们笑着解释。
师资是另一个难题。要知道,许多老师自己之前都没有系统学过经典。为此,学校一方面挑选一批学识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作为专业指导教师,送到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培训;另一方面请国学专家来校讲课。
相比较而言,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显然更重要。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将读经与歌舞相结合,让学生边舞边诵,且歌且诵;有的将读经与游戏“联姻”;也有教师收集有关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等等。四年级的夏锦丽老师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讲到‘亲有疾,快问医,昼夜侍,不离弃’时,我便给学生讲了‘卧冰求鱼’的故事,学生深受感染和启发。”
市实验学校无疑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在记者走访的市三完小、定湖中心小学,其做法与实验学校大同小异。三
如果将临湘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简单理解为“经典诵读”,那就错了。在临湘,不少学校还有自己的“保留节目”和“自选动作”。
与“经典诵读”一样,市实验学校的对联教学也搞得红红火火。
对联,这种齐整的表达形式为汉语所独有,可谓是传统文化的精萃,一直为人所喜闻乐见。然而,现在许多学生不懂得欣赏,更遑论创作了。市实验学校的对联教学正起因于此。
2003年的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忠林“发难”:过春节时,他买了一副对联让读初中的孩子张贴,结果闹出笑话,把上下联贴反了。过去的人只要读几年老书,就能吟诗作对,怎么现在反而不如过去?再过几年,只怕对联会断了“香火”。
身为语文教师,平常对对联情有独钟的李忠林脸红了。2004年,学校准备开展校本课程时,李忠林毫不犹豫地报上了对联教学。当年下学期,对联和书法走进了学校初中部的课堂。由李忠林组织编撰的校本教材《中学生学对联》也应运而生。
“没有想到学生热情这么高,孩子们常常在星期一就问我星期三的对联课上不上,生怕对联课被调整或冲掉。”李忠林感慨地说。
让他欣慰的还有:2005年,学校《中学生学对联》获岳阳市校本课程一等奖;在市教育局和市楹联协会组织的对联征集活动中,实验学校有30多副学生作品入围,取得团体第一名。
学校在年底时,组织师生上街为市民书写春联。一位名叫李红玉的女生因为字写得漂亮,很受市民欢迎,还因此获得了不少酬劳。
市三完小最初是将成语教学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支点。校长梅永奇高兴地告诉记者:“成语有种凝练的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成语也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成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成语教学如何教呢?“手段很多,我们让学生画成语,写成语、成语接龙,新编成语故事,用话剧形式进行成语表演,还可以让学生办成语手抄报。”语文教师夏梦乐一口气为我们列出许多花样来。这些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得到学生的欢迎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这是羊楼司中学的一大亮点。羊楼司竹山绵绵,竹制品享誉全国,号称“中国竹器之乡”。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竹被赋予高风亮节、虚心正直的品格,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讴歌和礼赞。让孩子们了解竹的用途,吟诵咏竹的诗词歌赋,品味竹的品格,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何乐而不为?舒扬帆老师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校长杨精卫的支持。于是,由舒扬帆老师担纲的“竹文化”校本课程也就诞生了。用杨精卫的话说,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做正直的人、谦虚的人、坚忍不拔的人”。四
尽管着眼于长远,但在临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市实验学校的夏锦丽老师对此感触特别深。她笑着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过去,上课时有个别学生有所懈怠,坐姿不正———这在小学课堂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老师不得不花时间来提醒、批评教育一下,问题是学生往往不往心里去,老师一转背,学生又依然如故。现在呢,背诵了《弟子规》后,老师根本无需去维持,只需轻轻说一句“坐如钟”,学生们马上就齐声接下去“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坐姿不正的学生马上就端正坐姿。
真有这么神?见记者疑惑,夏锦丽告诉记者,《弟子规》这部书中包含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内容涉及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待人接物、起居饮食等等,简直是包罗万象。全文千字左右,三字一句,文辞优美,言简意赅。更重要的是,与“中学生守则”相比较,它不是板着脸孔说教,而是春风化雨;不是抽象生硬呆板,而是具体生动细致。打个比方,同样是要求学生尊敬长辈,《中学生守则》仅一句“尊敬师长”,十分简单,具体怎么做,没有。《弟子规》中则十分具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喜欢读,容易记,也能接受。
定湖中心小学的刘艳芳老师有同样的感受。她班上的阿豪同学是名留守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养。阿豪贪玩,是有名的“顽皮蛋”,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放学回家,总屁股不管风地乱跑,害得爷爷奶奶四处找寻。现在,阿豪能基本上做到“爷爷呼,应勿缓”,“奶奶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爷爷奶奶一个劲地感谢老师的教育好。
在实验学校,记者决定来个现场测试,随机采访了几名学生。
26班男生邓子一和25班女生陈俐卉面对记者时显得格外的大方得体。
是故作镇定吗?记者决定考考他们。
“当别人劝你喝酒时,若用《弟子规》里面的语句,你该怎么拒绝?”记者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显然,两个小家伙比我们想像中的还要机灵、敏捷。
“当你发现父母在生活中有打牌、喝酒之类的坏毛病后,你会怎样去劝阻他们?”记者再次“发难”。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两人竟然又是异口同声,对答如流。在场的人都禁不住为他们拍手叫好。
其实,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老师也在与学生同步学,一起背。刘艳芳老师说:“通过诵读经典,升华了我做人的理念。作为女儿,我知道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作为母亲,我知道应该怎样爱护儿女;作为妻子,我知道应该怎样体贴丈夫;作为老师,我要更好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至于家长,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纷纷由质疑到认同到支持到参与。孩子们说,家长不仅监督他们学习,往往还与他们一起读一起学,甚至有家长专门找到学校,要求购买课本。
可以说,一场接续文脉、传承经典之风正在临湘上空弥漫开来。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