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王甘霖:写在《法制早报》改版前的肺腑之言

王甘霖:写在《法制早报》改版前的肺腑之言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3 13:56   浏览 N 次  

这是个性彰显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作为新闻传媒人,我们正站在《法制早报》“成功”与“失败”的坐标线上,决定《法制早报》胜败的不是残酷的市场,也不是目前的办报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法早人。
《法制早报》创刊一年多时间,就历经两次改版,贬者褒者众说纷纭。我们在失败中挣扎,在挣扎中彷徨,在彷徨中再生,在再生中崛起。第二次改版,意味着《法制早报》必须崛起、必须成功!

(一)时代精神与报道方向

今天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力量,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标准的制定,像一个强大功率的推进器,把我们一步一步地推向东方强国的舞台。我们不但要加入世界潮流的竞争,同时要通过媒介来传播时代的声音,体现我们的话语权,这是主流媒体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传媒人应该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每一篇报道都应该是负责任的、理性的、建设性的,在我们新闻的冲动背后,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理解,甚至是包容。
我们的新闻传媒应该担当起基础文明的普及与建设的重要责任,我们的新闻冲动往往忽略了对这些基础文明的关注。
关注弱势群体、强化法制观念、关注环保及人类可以持续发展的问题、关注传统文化和拯救传统文化的问题是我们新闻的本质选择。这些选择也体现了中央政府的“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以人为本的精神。
诚然,舆论监督、匡扶正义是媒体的职能之一,但一味地“曝光、揭黑”能够满足我们暂时的新闻快感,却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更不是主流媒体的本质所在。
“理性、建设性”已成为衡量成熟传媒人的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下,进行运作,才会游刃有余、得陇望蜀。这也是新闻价值体系的构架之一。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下,我们的声音必须代表时代的精神,我们不是时代的叛逆者,我们只是记录这个时代的工具。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是“作茧自缚”,我们不是幼稚的“愤青”,更不是为民请愿的“英雄”。
改版后的《法制早报》,将改为48版的全国性综合类新闻周报。新闻突出法制特色但更提倡“泛法制”概念。因为“法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物,只有把“法制”融入这个社会大家庭,融入这个时代,“法制”才能凸显出她的张力。
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制度的建设与法律的完善,在转型期尤显其重要。作为我们正在打造的一张高品质、有独立话语权的《法制早报》,我们有责任记录、见证这方面的历史进程。

(二) 选题判断和新闻操作

我们一些记者脱离了时代精神的轨道,对新闻价值判断进入了一种误区。凶杀、暴力、猎奇成为某些记者衡量新闻“看点”的一个标准。这也是法制类报纸普遍层次低下,不能如流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法制早报》曾经策划的“同性恋”、“跨国婚姻”等一系列的专题,显得品位极为低下。
一个成熟的媒体在选题的判断,以及稿子的完成,应该是以编辑思想为中心,编辑不仅仅是做标题、删文字、改错别字、改病句,还应该出思想和见解,把编辑的意图传输给记者,让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能结合编辑思想来执行。然而,有些编辑却把自己当一个“编稿匠”而已。
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作为成熟的深度报道记者(或者调查记者),应该具备“三秒钟判断”的功夫。当你听完一个新闻线索以后,必须能在三秒钟之内做出第一判断,此线索是否有新闻点、看点、卖点。对新闻的第一判断尤为重要。
有了第一判断,才能考虑新闻的“落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角度问题。对于一个事件,通常有第一、第二甚至第三落点。第一落点通常是都市类报纸记者对事件的直观报道,这种报道只是对事件的陈述。那么第二、第三“落点”是记者用你独特的眼光从事件侧面发现的有价值的新闻。
《南风窗》资深记者尹鸿伟与我交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同一个事件,都市报往往报道的就是一个“事件”,而我们周报、周刊的记者关注的却是一个“问题”。应该认真领悟这句话,如果你吃透了这话的涵义,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深度调查报道记者。
新闻要讲究时效性,也注重独家性,但作为周报,传统的“时效”和“独家”概念是无法与电视、日报甚至网络相比。我认为:我们周报对事件的独特发现、独到的见解就是时效、就是独家。例如,“矿难”频发的2005年,电视、日报都在第一时间将死亡人数、“矿难”原因展现给了读者,这些报道均是大路祸。然而,《新京报》的记者却独辟蹊径报道了一个点:矿工的妻子为了等待在井下丈夫的“生死”消息,站在洞口守了一夜,眼泪已经结成了冰。这样的报道是震撼人心,记者的并没有对黑矿主进行谴责,也没有对“矿难”的惨状进行描述,他留给了读者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法制早报》是一份周报,周报肯定是以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为主打,我们的记者在做报道的时候通常会把《南方周末》当成楷模,但我们很多记者只是看到了《南方周末》的表皮,没有学到精髓的“南周精神”和“南周理念”。
其主要表现:
一、“学习型记者”较少,缺少对某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事件表面。我们的记者都喜欢用那种非常老套的新华体写作,先是总结式的导语,然后是对事件的叙述,结尾来一个主观的分析。这种“三段式”写法说明我们的记者还缺少创造性。

二、政治敏感性不够。《南方周末》确实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锐气,但通过这么多年的摸索,今天的《南方周末》在敏感问题的把握上,分寸非常到位,既能回避一些问题,又能体现出一个新锐媒体的前瞻性。在这方面,我们不需要去走《南方周末》曾经走过的弯路,我们只需要循着他的足迹前进,很艺术地绕过“雷区”。

三、深度从何体现。“深度”和“发水”完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深度”更体现在思想上,这些思想要是用文章的细节和事实的真相来体现,“发水”是把简单的事件复杂化,把复杂的事件程序化。

建议我们的记者多看《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了望东方周刊》以及《南风窗》的调查性报道。

四:我们的报道往往是从大处着眼,而落点是小处,要么是虚处,所以这种传统的“新华体文本”导致了我们的报道总是千篇一律的“三段式”。而《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了望东方周刊》、《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成熟媒体往往都是从一些细节、或者小人物的命运入手,像迷宫一样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一种境界一种高度。

] 返回[驿钊传媒学习小组] 关闭窗口 | 隐藏边栏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