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浙江老年报:合租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吗?

浙江老年报:合租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吗?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4 17:12   浏览 N 次  
本报2010-12-24讯(记者 楼嘉卉 通讯员 杨利民 谷穗)合租,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省钱的居住方式。不过,如果你认为合租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那就错了。最近,在杭州市古荡街道古北社区就有这么两对时髦的老夫妻:他们出租了自己的市区住房,到余杭镇上租了一套房子,过起了合租的日子。

一句玩笑话,他们成了“一家人”

56岁的吴影绯和66岁的钟光宏,是“合租”计划的直接推动者。“我的女儿在丹麦,很少回来;今年,我父亲去世了,我们便寻思着回老余杭去照顾母亲。”吴影绯说,当她听说老邻居钟光宏、季国琳夫妇要装修房子,正在找地方过渡时,立刻萌发了这个念头。“在国外,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她把想法跟老钟一说,两家一拍即合。“好啊!”老钟笑呵呵地说,“我们的子女也不在身边,四个人一起住既热闹又能互相照顾。”两人回去分别与各自的老伴一合计,立刻开始了行动。10月7日,两对老夫妻四个人搬进了余杭镇的山西园新村,开始了正式的“一家人”生活。

生活费用,他们均摊

老人们租的房子不大,二室一厅带厨卫,还有个小院子,每月费用650元。两户人家一户一间,每月平摊325元。新添置的电器费用和水电费,也都是平摊。每个月,每个人还会交上300元饭钱,派专人统一管理。每天晚上,四个人还会开个“家庭会议”,讨论第二天的菜单。“以前,我们两个人一个月也要吃掉1000多块钱,现在反而更省了呢。”吴影绯说。

大钱可以AA制,那碰到几元钱的小费用怎么办?老钟说,为此,他们特别设立了一个“水果基金”,“大家把平时积累下来的稿费、志愿者奖励等都放在这里,买买水果、糕点不成问题。”

在厨房,记者见到了63岁的季国琳和64岁的胡志根(吴影绯的老伴),“我们的用餐标准是四菜一汤。”两人一边切菜一边说笑,其默契程度,就像一家人一样。

互相迁就,合租越来越融洽

“别看我们现在相处得这么好,刚开始,也有点不自在呢。”老钟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上厕所他都不敢太大声,“怕被别人听到了不好意思。”当时,就连抢厕所的事儿也常有发生。

“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我们已经磨合得很好了。”季国琳说,现在,她对大家的作息时间都了如指掌,“我老伴凌晨4点半就起床了,胡大哥5点半左右梳洗,大家互相迁就一下就行啦。”

现在,四个人相处越来越融洽:吴影绯和老钟主外,他俩经常一起去西溪湿地做志愿者;另外两位则主内,老胡负责买菜、洗菜,季国琳负责烧菜兼管账。

合租后,改掉了不少不良习惯

“我以前每天都要喝两碗酒,老伴不知道说了我多少次。”老胡说,现在,他已经改为只喝一碗。“还真奇怪,老伴管不牢我,倒是老钟他们时不时地提醒,反倒让我下了这个决心。”

季国琳也说,原来,自己都要晚上11时才回家,还要吃吃夜宵、看看电视,等睡觉时往往都是半夜三更了。在“新家”,每晚9时多就上床睡觉,“生活习惯变好了,生活方式越来越健康。”

“看到我们生活这么好,身边不少朋友也都有点心动了呢。”老钟兴奋地说,这件事,两家子女们都很支持。

2010-12-29

赞成方——

合租养老,我们应提倡

蒋彩庭(66岁):看到这篇报道,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这种新鲜的养老模式,这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观念也在改变,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年轻人能做的事,老年人为什么不可以呢?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光靠子女照顾肯定是不够的,这种互助的方式也是一种新方向,我们应该提倡。

合租,熟悉、包容最重要

李长青(71岁):我觉得,老年人合租和年轻人合租的情况是不同的。年轻人合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短,通常就是晚上睡个觉的功夫,而老年人基本上24个小时都要见面。所以,老年人要合租,对“室友”的要求也就更高。一定要找彼此间熟悉、了解、合得来,可以互相包容的人,选择亲戚、朋友、邻居会比较好。

反对方——

性格、习惯不同

迟早会有矛盾

叶路得(70岁):合租养老?我不赞成。年纪大了,性格、脾气都会变,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也都不同。报道中的两户人家才一起住了两个月,还是“蜜月期”,感觉都很新鲜,等到时间长了肯定要产生矛盾的。

王桂生(70岁):我认为,几户要好的朋友出去玩,住个十天半个月的还可以,长期住的可能性不大。我有个朋友住在敬老院,因为脾气、生活习惯等问题,跟同房的室友就产生过矛盾,合租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决定合租前,一定要慎而又慎。

居家养老,社区最好

项华莲(75岁): 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社区也是一个依靠,能在这里居家养老是最好的。我们在社区有很多朋友,万一有事,大家都会来帮忙。而合租,毕竟就一两户人家,又都是年纪大的人,帮起忙来也是力不从心。我觉得,倒不如社区办个家政公司,有需要的老人去报个名,这样,老年人放心,护工也有保障,岂不是更好?

2011-1-5

本报讯(记者 尤琪 楼嘉卉 通讯员 杨利民 谷穗)元旦前,本报关于“合租养老”的话题,在读者中持续引起了热议。这一新潮的养老方式,同样也引来了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倡导多种多样养老方式

“这样的做法,值得宣传。”杭州市老龄工办主任宋雪娟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以房养老的一种“变形”。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养老问题也愈加突出,采用何种养老方式一直是大家在思考的问题。“光靠政府扶持是不够的,应该倡导多种多样的养老方式。”

对于那些有“合租”想法的老人,宋雪娟也提醒:“要根据家庭情况,从实际出发。”她说,报道中的两户人家是20多年的老友,相互间非常了解,“如果要合租,一定要双方自愿,挑选性格相投、值得信任的室友,只有大家互相理解、宽容,才能将这种养老方式持续下去。”

合租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即将出版的著作中,就有章节专门介绍了“合居共住”的养老模式。

柴效武认为,老年人搭伴养老,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养老成本、减弱晚年生活的孤独感,“对于住房面积不大、条件较差的老人来说,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合租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不限人数、不限性别,除了老人与老人,老人与单亲家庭、大学生互助等方式都可以尝试。

社区互助养老效果更好

在省老龄委科研中心主任王先益看来,这种模式的出现,值得人们深思。“这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但也反映了老年家庭空巢化严重、社区养老服务还有所欠缺等问题。”王先益说,从目前来看,这毕竟只是一个特例。

现在,两对夫妻都还属低龄老人,身体比较健康,等到年纪大了,生活照料的问题就会慢慢凸显出来。“‘合租养老’到底能坚持多久?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待探讨。”王先益认为,如果老年人互助养老能在社区得到解决,效果应该会更好。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