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老年生活报》(青岛):最是难忘村戏情(20110211)

《老年生活报》(青岛):最是难忘村戏情(20110211)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4 15:26   浏览 N 次  

链接:http://epaper.qingdaonews.com/html/lnshb/20110211/lnshb209050.html

最是难忘村戏情 □孟祥海(山东淄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春节期间,村里都排练几出村戏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出的大都是吕剧传统剧目,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墙头记》、《小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这些戏剧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村民们的喜欢。
村戏,村里人演,村里人看。戏台搭得简陋,台面上铺几块木板,三面用苇席一挡就成了。演出时既无大幕布,也无灯光音响,小鼓、小锣、二胡、喇叭全都是村里人自己凑钱购置,设备虽然简陋,演员却毫不含糊,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很下力气。
暮色时分,锣鼓一响,村民就带着少有的悠闲心情,吆喝着奔出家门,高兴得向锣鼓响的地方涌去。天色渐暗,戏台上的灯火已通透明亮,一通带劲的锣鼓响起,分明宣告真正的大戏就要开场了……
戏开场后,喧嚣的场子一下子静下来。我最喜欢那插科打诨的花脸丑角,如《小姑贤》里的婆婆,《王定保借当》里的李武举、当铺里的小伙计,《墙头记》里的王银匠等,他们幽默风趣,故意丑态百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台上的表演流畅自然、倾情忘我,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叫好连连。人们忘了寒冷,忘了辛苦,忘了忧愁,仿佛把来年的希望都寄托在那村戏里……
如今想起看村戏的那些岁月,依然觉得回味无穷。后来,电视普及,影碟机走进千家万户,村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那婉转悠扬的唱腔,精彩纷呈的锣鼓,简陋的戏台,却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时间冲淡了许多记忆,唯独这过年看村戏的场景却总在每年的春节时跃上心头。后来,我看过很多精彩的演出,但都无法替代村戏所烘托出的那种酽如茶、醇如酒的乡情。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