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有没有一顿比《三字经》更可口的快餐

有没有一顿比《三字经》更可口的快餐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6 09:24   浏览 N 次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童年时代是不可能以《三字经》、《弟子规》为启蒙读物的。但我小的时候,虽然正逢“文革”,却常听长辈们不自觉地念叨起《三字经》中的一些内容,我觉得很上口,也就不自觉地记住了里面的很多句子。改革开放后,传统经典得以解禁,我便认真地通读了一遍《三字经》。当时第一印象是,靠它记知识太便利了。譬如记历史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是最难记的,但一背《三字经》里那相关的几句,这段历史就好记多了:“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因此,从那时直到现在,我一贯感觉《三字经》其实就是一顿快餐,这顿快餐不仅方便,而且可口,好像如今的麦当劳、肯德基,遍地都是,孩子们都能接受。这种方便可口,这种都能接受,就是《三字经》的普世价值,亦即它数百年来存在的合理性。

前些日子,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认真甄别和筛选,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山东省教育厅表示:“有的地方和学校在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就此通知,报纸和网络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很多人都对山东省教育厅这种做法有异议。有专家担心,如何认定国学经典中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以及是否删除这些“糟粕性的内容”会有很大的争议,更可能造成很大的混乱;也有专家提出,如何对这些经过过去的实践检验过的理论和经验进行删改,是一个极为棘手的工作……我想,如果从传统启蒙读物的普世价值来看待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三字经》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肯定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不要说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三字经》,就是如今已经国家教育部门审定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包括先进人物和优秀作家写的,要想从中找问题、挑毛病,恐怕任何一篇也难以逃脱。我们认可像《三字经》这类启蒙读物的普世价值,就在于我们觉得它们毕竟存在一个全社会共同认知的价值底线。譬如《三字经》里讲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肯定是体现着明确的价值观的,但这样的价值观会遭到哪个人或哪类人的反对?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失去意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王国华先生所指出的:“先有普世价值观作大背景,我们的文化、文学才站得住脚。”

前几年,我们《天津日报》曾经报道过一位家住和平区嫩江路的能背《三字经》的102岁老人李宝雁。她说自己“一天书也没念过,小时候家里穷哪有钱供我念书呀”,但她却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背诵《三字经》。她深有感触地说:“《三字经》读起来爽口,记起来顺口,一字一句都是做人的道理。”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百岁老人,亲身经历过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却能记诵《三字经》几十年,并在晚年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给《三字经》较高的评价,是不是说明《三字经》具有一定的超越时代乃至社会观念的普世价值?她对儿孙们说:“看书不能白看,要感悟人情世故,做人要有道德,做事要分清是非。”这讲的不也是普世价值吗?

前些天遇到长城保险天津分公司总经理,他送给我一本该公司印的《弟子规》小册子。他告诉我,该公司要求全员学习《弟子规》,每天都要请一名员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有助于员工做好本职工作,进而服务好每一位客户。我想,《弟子规》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已不适应于今天的社会,但《弟子规》要求孩子们懂规矩、守规矩,提示人们要按游戏规则办事,这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如果还没有找到一顿比《三字经》更方便可口的快餐,就先别拿《三字经》糟改。看着传统的东西不顺眼,那就自己编一套正儿八经的东西出来。强调“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古人,然后再拿这不古不今、非驴非马的玩意儿糊弄孩子。上世纪30年代,鲁迅在谈到新印的《看图识字》不如过去的《日用杂字》后,曾感慨道:“然而我们这些蠢才,却还在变本加厉的愚弄孩子。只要看近两三年的出版界,给‘小学生’,‘小朋友’看的刊物,特别的多就知道。”

来源:天津日报 罗文华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