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的系统化建模-现代物流报转载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1 05:28 浏览 N 次( 消息来源:现代物流报 ) 2005年11月17日11:19 作者:胡睿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刘大成教授谈区域物流
本报讯 近日,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刘大成教授指出,从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原来由于条块分割而带来的传统物流运行机制应得到有效改善,取而代之的是向物流系统化发展。
系统化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在采访中,刘大成开明宗义地指出,传统行政管理而出现的条块分割的矛盾将导致物流整体效益下降。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已经引起了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各省市区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导致各部门之间、各地方政府之间、各企业之间,以及部门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衔接比较少,出现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诸多弊端,直接造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影响到整个系统效益的发挥。从这个层面来说,建立面向资源整合的大物流系统是当务之急,也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物流系统化首先要解决建立物流系统的问题。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及市场竞争机制的日益增强,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在此压力下通过相互之间的博弈、竞争与合作,逐步建立起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说,企业间的供应链已经具备了大物流系统化的雏形。但是,由于原有物流概念的混淆、物流体系的条块分割、物流部门职能的单一以及物流效率的低下,使得大物流系统基础薄弱,特别是相关专业包括运筹学等应用较少,使得大物流系统仍处于很原始的状态。
建立完善的大物流系统,或者说对现有的系统进行优化,需要统筹分析一些具体问题并融入优化理论。如选址与设施规划、仓储与库存优化、运输网络与配送系统优化、资源竞争与合作优化等。优化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应用数学理论问题,主要基于运筹学等,同时主要面向成本、时间、柔性和服务质量进行管控。大物流的本质在于企业间库存的转移流动和系统整体的优化,系统优化具体方法就是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一次性规划和重复性优化,来达到面向链上各环节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的成本、交付期和质量的控制,从而在链上预定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刘大成认为,在如何进行系统化的问题上,不能各自为战,而是要融合发展,构筑系统化建模。
一是要求各个学科要有机融合。物流体系门槛较低、基础理论涉及范围较广,研究中更多的是相关学科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因此,有机会将目前许多相关行业、领域专家转变为物流专家,即可以将相关学科的优势集成到物流体系上,指导物流体系建设。
二是要结合复杂而庞大的供应链体系难以物理建模优化的特点,推广计算机仿真技术。要从供应链上物流系统建立一个实际模型并进行优化,存在一定难度,而且耗资巨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系统化软件的应用,解决这一难题。比如依托部分高校研究所已经建立起来的成熟计算机仿真平台,并通过这些仿真平台,从物理上进行虚拟,实现大物流系统规划和试运行。推广仿真技术的好处是,既有效地避免了建立模型所耗费的大量成本,又可以通过大型仿真平台虚拟进行优化组合。
三是稳步推进标准化进程。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系统化的关键环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各区域之间的库存流动,都应该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开展。同时,信息系统、运载工具的标准化是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为此,刘大成指出,被评选为本世纪最伟大十大发明中的两个都在物流企业有着广泛应用。一是集装箱技术,二是条码技术。虽然二者从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性很小,但是从应用层面上对推进物流行业标准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与世界同步,中国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可是利润源如何得以实现,就在于从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交付期、物流市场满意程度、物流质量及计算机仿真层面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
点线结合构筑物流系统化平台
具体到大物流系统化的实际问题上,刘大成说,如果把物流体系看作网,交通运输看作线,那么物流园区(包括各种物流中心、物流基地,以及其中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等)就是网线上的结点,点、线、网的完善与结合,才能构筑起良好的物流体系。
在运输的“线”层面上,运输模式的选择和复式运输(如铁路公路、海运公路、海运铁路等)之间的衔接,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规划,从而实现运输路线的优化。在园区的“点”层面上,充分发挥各个网点的效益,从而使多种企业能够在互相依存之间掌握并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实现产业集聚,形成区位优势。
刘大成认为,区位优势的实现最终取决于运输“线”的优化和物流网“点”的优化。当前,国家对航空航线、铁路线及公路运输线投入力度很大,形成了一些很好的标志性的成果。但是网点建设方面,条块分割的弊端还很明显,如车站、港口、货场的承载能力、装卸能力、货物的处理能力,都存在的一个如何进行优化的问题,物流园区效率不突出、空置率较高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刘大成说,要解决“点”上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首先要有战略规划,进行科学预测和系统论证。规划园区要考虑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的效益,不能跟风而上、不假思索。作为政府来讲,要从全国范围通盘考虑,特别是要考虑城市定位和区域定位。德国和日本的物流园区之所以建得比较好,首要的因素就在于建园区的战略目标性很强。论证科学,战略眼光准,园区规划就会规范到位。
其次不要让政府唱独角戏,而是要让市场唱主角。很多物流园区是政府独立行为的产物,比如当地政府在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技术开发区时受到了政策上的限制,所以转而利用物流园区的政策支持,通过建物流园区来进行变相征地,搞“物流圈地”,从而造成物流园区遍地开花的局面。如何避免这个现象,关键是要使各级政府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不能为建园区而建园区,而是要考虑市场的拉动。德国和日本在园区建设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战略规划和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德、日政府从不唱独角戏。园区只有在大量引入物流相关企业、引入国际化投资和基于市场化经营理念的管理机制,才能建立起园区市场化体系,并通过市场的有效拉动和市场的有效运作来实现园区效益。实践经验表明,保证物流园区效率与和效益光靠政府的行政性命令是难以有效实现的。
第三要考虑到交通运输的因素。大多数物流园区设在航线、运线的周围,这既是物流市场的需要,也是物流系统化集成能力的选择。市场的运营需要有成本的控制、交付期的控制,要保证效率,就要保证质量和可控性,从而达到一种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目的。同时,物流园区选址还要考虑资源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对物流园区的运营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考虑到物流园区自己的主体作用。物流说到底,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物流的发展依附于或者说依托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产业,需要所谓“一产”、“二产”的拉动式支持。物流不是一个可以独立的流通,如韩国、日本的物流业目前逐渐向中国大陆转移,主要原因在于其产业“华流”,制造业转向大陆,物流产业也自然向大陆转移,所以说园区需要面向服务对象,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第五是区域之间要进行协调。地方政府或者行政机构的划分是带来地域性条块分割的主要原因。对此,每个行政主体,要明确自身的资源价值,应该抓大放小,有一个整体的协调,这就是所谓的区域协调。区域协调会牵扯到资金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层面和更高层的政府决策上,以及政府与政府之间、行政主体之间,需要有一个协调机制,设立一个更高层更广泛的利益实体,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为指向,来脱开行政主体所带来的条块分割,避免重复建设,减少上下博弈,共同、有效地利用物流园区资源。
第六是要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物流园区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可循环地、绿色地、保护性地使用这些资源,就需要走经过科学论证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刘大成指出,物流园区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这在德国和日本都是成功的案例。物流园区通过对内部经营主体的培育,反过来对促进物流园区的发展,如园区内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公司在做大后,通过入股的形式,成为园区的大股东,掌控物流园区的发展。这种相互影响作用,使得物流园区对经营主体的培育,成为培育物流园区的过程。
系统化消解区域间经济的不均衡性
系统化最高层的意义是对全国区域化物流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刘大成指出,这对于中国物流产业意义深远。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板块是梯度经济结构中经济发展较快且具有拉动力的地区,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兴起,环渤海圈和中部地区经济迅速升温,梯度差和资源差必然带动物流的需求。同时,区域经济中出现的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现象,在物流产业发展中也同样出现了这种不均衡现象。这并不是偶然的,相反,这恰恰证实了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例如西部地区,当前造成“西部大开发”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物流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交通部门已经花费了巨额投入到运线建设中,之所以没有看到什么经济回报,关键问题就在于物流环节没有有效的产业支撑,使产业投入没有被及时地拉动起来,在于“网”上的“点”的薄弱。
刘大成指出,物流的最大特征在于由资源的多到少、成本的高向低的流动,这种特征使得物流的区域间合作成为可能。如果说,“点”和“线”构成了区域化物流的基本元素,那么,作为“面”的区域化物流更需要物流系统化的进一步整合。而“点”和“线”的优化最终将导致“面”的提升。同时,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引导经济的均衡科学可持续发展,面向物流系统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下,使物流成为区域梯度经济板块之间的有效桥梁和区域和谐发展的有力助剂。
刘大成说,目前随着外资进入中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实际上是呈现“两高”:一高是投资型的拉动式经济增长;另一高是国际投资为主,包括游资的拉动式经济增长。要使得国际投资科学、有序、合理,并实现持续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经济政策和区域协调规划有步骤、有目标、有系统地吸引外资,使国际投资甚至游资流向我们具有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地方。结合当前国情来说,就是要吸引国际投资包括游资向梯度下层流动,如西部发展,拉动、做大西部产业群,并通过交通网络和物流中心,孵化、催生、促进整个西部产业群,从而减少西部和东部经济梯度差;又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充分利用基础重化工产业优势,依托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构建国际化物流中心,推进中国的重化产业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