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继新:文学山路的跋涉者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1 23:28 浏览 N 次
南充晚报·四版>>新闻内容2011-04-05开栏语:
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南充市文联主办,《南充晚报》和《南充文学》协办的《南充文化人》宣传组织活动已敲定;从今天开始,本报星期天“绸都烟云”版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南充文化人”,反映每位文化人在文化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传承和弘扬本土特色文化有建树的事例,在书法、绘画等领域能够起到“领军”作用等。尽管《南充文化人》栏目的人物不能涵盖南充全部的文化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都是生活的记录者,有历史的沉淀,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有伦理道德层面的灵魂升华……不一而足,或许,仔细阅读他们,阅读他们文学山路的酸甜苦辣,艺术生涯的不懈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文学享受,因为他能让我们充分感悟生活。
魏继新:文学山路的跋涉者
魏继新是《嘉陵江》创办者之一
人物小档案<<<
魏继新, 广安市广安区人。毕业于中国鲁迅文学院创作系。历任工人、华蓥山矿务局绿水洞煤矿副矿长、南充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南充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川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兼职教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在省、国家级刊物发表150作余篇短篇小说,20余部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戏剧、文化人类学学术著作,3部长篇小说,共计500余万字。
出版了小说集《燕儿窝之夜》《铁梗襄荷》;笔记小说集《啼血鸟》;长篇小说《三个铁女人》《崎岖路上的女性》;文化人类学菱《古今巫术》(海外版);六场话剧《一路同行》;八场戏曲现代剧《柳暗花明》;长篇报告文学《一代天骄》《卢作孚》等。
○ 记者 李波/文 乐校臣/图
一部50万字的史诗性长篇小说《辛亥风云》,凝结着一位多种疾病缠身、年愈六旬汉子6年的心血。日前,当四川文艺出版社与魏继新敲定今年9月前出书事宜时,他如释重负般长长地嘘出一口气。
“《辛亥风云》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创作,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重点扶持的‘重头戏’作品,她以辛亥革命重要的导火绳——四川保路运动为切入点。”阳春三月的一个下午,当记者与魏继新聊起他的近况时,拖着病躯正在家里研究巴人史的他谈及《辛亥风云》创作过程,兴致盎然。
《燕儿窝之夜》
破伤痕文学茧而出
1982年10月,魏继新创作的中篇小说《燕儿窝之夜》,刊登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青年文学》上,小说以上一年嘉陵江特大洪水为背景,以南充双女石加油站一群女工为原型,展示了新时期一代青年爱国爱家、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小说刚一发表,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冯牧就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国内几十家报纸转发冯牧的评论,魏继新的名字一夜之间在全国走红。继后,该小说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川剧等。
“当时,国内文坛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占主流,《燕》的问世,似破伤痕文学‘茧’而出。”近30年过去,如今回过头来评价自己的代表作,魏继新认为《燕》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为川北父老乡亲建人物画廊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魏继新的小小说《汗血马》、《定风珠》、《熬鹰》》等入选三年制职高职专规范教材、《大学语文》等大中专教材。此前,他创作的一大批笔记体小说纷纷问世,成为他成名之后文学创作新尝试的大手笔。
著名评论家钟本康认为:魏继新笔记小说的特点,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把现实与神秘、真实与虚幻交融在一起,展现出巴蜀人豪放、刚烈、赤诚、执著的品性。更有网友断言:如果没有《汗血马》、《狼图腾》这样的文字,文学的世界会失色很多。《汗血马》是粗粝的、凝重的;《狼图腾》是高傲的、冷峻的。
如果说魏继新的新笔记小说打开了通向文学之途的另一扇窗,那么,打开这扇窗的原动力则来自他始终把住时代跳动的脉膊。他相继发表了《新月》、《春上溪头草青青》等反映农村、城镇青年的作品,他想通过此告诉人们:知青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将这类作品与《燕》一道,作为川北父老乡亲的首个人物画廊,将《小镇十条街》系列作品和上百篇笔记本小说作为第二个人物画廊。
而在他眼中所构建的第三个画廊,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三个铁女人》、《铁梗裹荷》、《卢作孚》以及《盐梅》。这些分别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作家》发表的作品,不仅反映南充丝绸,还反映四川盐业、航运业及金融业。
文学路上的自我沉淀
魏继新喜欢文学,或许与父母的遗传基因相关。他的父亲早年学地质,后在川北区当公务员;他的母亲系中学教师,教语文和音乐。
6岁丧父的魏继新从小就喜欢读书,小学五年级写下的3000字作文,受到全地区表彰。1966年至1971年停课在家及当知青期间,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阅读期,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带给他朦胧的文学梦。
小说《燕儿窝之夜》成名后,魏继新一度感到压力巨大。“再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该如何见人?”于是,他开始了创作前大量的体验生活。华蓥山绿水洞任副矿长期间,他问世了中篇小说《白岩矿的秋天》,到老山前线一个月,他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一代天骄》。让魏继新感到欣慰的是,《白》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后,荣获中央电影台、煤炭部“乌金奖”。
关注家乡
打开文学之途另一扇窗
近些年来,魏继新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胸肌瘤手术后,再出现痛风,随后,头时不时莫名地疼。正由于此,50万字的《辛亥风云》创作之路,他走了6年。
进入新世纪,魏继新开始了对巴文化,尤其是川北巴文化的文化人类学田园调查和研究。相继在新华网、光明网、巴蜀网、新浪、天涯等发表了《巴人早期族史论稿》、《南北文化的历史误会与重述》、《医学人类学》、《重述三星堆》、《巴人神秘消失之谜》等论文,并在研究南充人文后,发表了《南充,充裕之国》、《南充名胜趣谈》等散文。
“这些文化积淀,无疑有助于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坐在魏继新暂居的儿子家客厅间,头发蓬松而目光坚定的他说,作为一个学者化的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缺一不可,唯有此才会为文学创作增加厚重与色彩。
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南充市文联主办,《南充晚报》和《南充文学》协办的《南充文化人》宣传组织活动已敲定;从今天开始,本报星期天“绸都烟云”版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南充文化人”,反映每位文化人在文化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传承和弘扬本土特色文化有建树的事例,在书法、绘画等领域能够起到“领军”作用等。尽管《南充文化人》栏目的人物不能涵盖南充全部的文化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都是生活的记录者,有历史的沉淀,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有伦理道德层面的灵魂升华……不一而足,或许,仔细阅读他们,阅读他们文学山路的酸甜苦辣,艺术生涯的不懈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文学享受,因为他能让我们充分感悟生活。
魏继新:文学山路的跋涉者
魏继新是《嘉陵江》创办者之一
人物小档案<<<
魏继新, 广安市广安区人。毕业于中国鲁迅文学院创作系。历任工人、华蓥山矿务局绿水洞煤矿副矿长、南充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南充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川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兼职教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在省、国家级刊物发表150作余篇短篇小说,20余部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戏剧、文化人类学学术著作,3部长篇小说,共计500余万字。
出版了小说集《燕儿窝之夜》《铁梗襄荷》;笔记小说集《啼血鸟》;长篇小说《三个铁女人》《崎岖路上的女性》;文化人类学菱《古今巫术》(海外版);六场话剧《一路同行》;八场戏曲现代剧《柳暗花明》;长篇报告文学《一代天骄》《卢作孚》等。
○ 记者 李波/文 乐校臣/图
一部50万字的史诗性长篇小说《辛亥风云》,凝结着一位多种疾病缠身、年愈六旬汉子6年的心血。日前,当四川文艺出版社与魏继新敲定今年9月前出书事宜时,他如释重负般长长地嘘出一口气。
“《辛亥风云》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创作,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重点扶持的‘重头戏’作品,她以辛亥革命重要的导火绳——四川保路运动为切入点。”阳春三月的一个下午,当记者与魏继新聊起他的近况时,拖着病躯正在家里研究巴人史的他谈及《辛亥风云》创作过程,兴致盎然。
《燕儿窝之夜》
破伤痕文学茧而出
1982年10月,魏继新创作的中篇小说《燕儿窝之夜》,刊登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青年文学》上,小说以上一年嘉陵江特大洪水为背景,以南充双女石加油站一群女工为原型,展示了新时期一代青年爱国爱家、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小说刚一发表,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冯牧就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国内几十家报纸转发冯牧的评论,魏继新的名字一夜之间在全国走红。继后,该小说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川剧等。
“当时,国内文坛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占主流,《燕》的问世,似破伤痕文学‘茧’而出。”近30年过去,如今回过头来评价自己的代表作,魏继新认为《燕》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为川北父老乡亲建人物画廊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魏继新的小小说《汗血马》、《定风珠》、《熬鹰》》等入选三年制职高职专规范教材、《大学语文》等大中专教材。此前,他创作的一大批笔记体小说纷纷问世,成为他成名之后文学创作新尝试的大手笔。
著名评论家钟本康认为:魏继新笔记小说的特点,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把现实与神秘、真实与虚幻交融在一起,展现出巴蜀人豪放、刚烈、赤诚、执著的品性。更有网友断言:如果没有《汗血马》、《狼图腾》这样的文字,文学的世界会失色很多。《汗血马》是粗粝的、凝重的;《狼图腾》是高傲的、冷峻的。
如果说魏继新的新笔记小说打开了通向文学之途的另一扇窗,那么,打开这扇窗的原动力则来自他始终把住时代跳动的脉膊。他相继发表了《新月》、《春上溪头草青青》等反映农村、城镇青年的作品,他想通过此告诉人们:知青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将这类作品与《燕》一道,作为川北父老乡亲的首个人物画廊,将《小镇十条街》系列作品和上百篇笔记本小说作为第二个人物画廊。
而在他眼中所构建的第三个画廊,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三个铁女人》、《铁梗裹荷》、《卢作孚》以及《盐梅》。这些分别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作家》发表的作品,不仅反映南充丝绸,还反映四川盐业、航运业及金融业。
文学路上的自我沉淀
魏继新喜欢文学,或许与父母的遗传基因相关。他的父亲早年学地质,后在川北区当公务员;他的母亲系中学教师,教语文和音乐。
6岁丧父的魏继新从小就喜欢读书,小学五年级写下的3000字作文,受到全地区表彰。1966年至1971年停课在家及当知青期间,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阅读期,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带给他朦胧的文学梦。
小说《燕儿窝之夜》成名后,魏继新一度感到压力巨大。“再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该如何见人?”于是,他开始了创作前大量的体验生活。华蓥山绿水洞任副矿长期间,他问世了中篇小说《白岩矿的秋天》,到老山前线一个月,他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一代天骄》。让魏继新感到欣慰的是,《白》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后,荣获中央电影台、煤炭部“乌金奖”。
关注家乡
打开文学之途另一扇窗
近些年来,魏继新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胸肌瘤手术后,再出现痛风,随后,头时不时莫名地疼。正由于此,50万字的《辛亥风云》创作之路,他走了6年。
进入新世纪,魏继新开始了对巴文化,尤其是川北巴文化的文化人类学田园调查和研究。相继在新华网、光明网、巴蜀网、新浪、天涯等发表了《巴人早期族史论稿》、《南北文化的历史误会与重述》、《医学人类学》、《重述三星堆》、《巴人神秘消失之谜》等论文,并在研究南充人文后,发表了《南充,充裕之国》、《南充名胜趣谈》等散文。
“这些文化积淀,无疑有助于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坐在魏继新暂居的儿子家客厅间,头发蓬松而目光坚定的他说,作为一个学者化的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缺一不可,唯有此才会为文学创作增加厚重与色彩。
上一篇:8月16日-8月22日南充晚报报媒统计 下一篇:同一个July28th
相关资讯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最新资讯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