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我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我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08:00   浏览 N 次  
我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我初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从<右江日报>开始的。不是父母教的不是老师讲的。所以,直到现在,对这份情,依然念念不忘。〈右江日报〉于我如同恩师,所以我为她付出无怨无悔。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我还读小学,有一天看报纸,在三版头条的文章里,看到作者提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对父亲说:我想买这四本书。父亲答应了,后来去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那时才几块钱一本。一定花了父亲很多钱。可惜这套书没给我带来好好的中考和高考成绩,颇花了父亲很多钱。不过,今天看到我的成绩,他已经很骄傲了。也就是说,他对我进行的投资,绝对没有浪费。其实买了书之后,我一直到大学毕业前才把全套书给读了一遍。 二十年一梦 第一本读的是《红楼梦》。最喜欢的也是她。中学阶段读了N次,为此英语成绩退步,班主任家访——唯一的一次家访,为了名著,我心甘情愿。那年月最陶醉的是书里的诗歌,专门买了笔记本来手抄一遍。其次,我父亲买的这个版本是原文配上很多注释,有的页面注释比原文还多。我的很多文史知识全是从那里面学会的,语文课本里没有的。所以,后来我买书,坚持看版本好才买。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版本的四大名著,可是我觉得都不好,很多都是改写的了,完全没有了味道。即使是想给五岁的女儿看,我也不会买。我宁愿等女儿长大一些,让她自己看原著。不看原著,哪得精华?后来有了电视剧,我基本每集都看,并且在日记里记录剧情,演员名单。还买贴纸。同时拿原著来读,看电视剧究竟如何取舍,情节几乎烂熟于心,就连演员的台词,他们说上句,我也知道下句。背英语就没那么能耐了。〈红楼梦〉可以说是我人生的奠基石。有一位朋友曾经说过他没有读过〈红楼梦〉,但他又说我,读了〈红楼梦〉,即使自己的生活平静如水,也能知晓江湖的滔天大浪。大概是这意思。12岁读〈红楼梦〉是一种滋味,22岁读〈红楼梦〉是另一种滋味,32岁读〈红楼梦〉还是有滋有味。最初读原著,后来看“脂评”,再后来看红学家的研究文章,到现在,我更愿意看原著。在那些美妙的诗文里,感受人生的况味。前段时间看电视的海选红楼梦中人,感觉不是很好。很多人连原著都没有读过,也去参加海选。到底是凑热闹还是干什么啊?还好导演比较明智,没有被商业炒作冲昏了头脑。 看人识人 台湾已故作家三毛对自己的作品评价不高,但对〈水浒传〉却非常推崇。〈水浒传〉可以说是人物描写的经典著作,人物描写绝对鲜活,不会模糊不清。看过一遍,就不会把鲁智深当成李逵,不会把宋江当成晁盖。第一次看有关的电视剧是〈武松〉,那时候非常迷武松,觉得要嫁就嫁这样的人。那种英武潇洒,无人能及,从此绝后。后来看了长篇电视剧〈水浒〉,越看越不喜欢宋江,因为演得太真实了,太真实的东西给人的感觉就是残酷。只喜刘欢唱的那首〈好汉歌〉,感觉〈水浒〉就应该是那味道——风风火火。真是佩服刘欢,要柔情有柔情,要粗旷有粗旷。这一本我只通读一次,其中一些章回则反复看过几回。前一阵看到中国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居然拿潘金莲的故事来讲应对性骚扰的招术,感觉挺新鲜。原来名著就是名著,不管什么人看,从什么角度去看,都能看出名堂来。有时间,要拿来好好看看。如果从识人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比〈红楼梦〉要胜一筹。 西游之缘 母亲现在回忆还说,那时候每天晚上都给我和弟弟读一章〈西游记〉,我们才肯睡觉。我有点不信。因为〈西游记〉的文字比较文言化,我怀疑我们那时候那么小哪里听得懂?我甚至怀疑很多字母亲都未必会读呢。不过也可能她像我现在读书给女儿听一样——自己篡改。读〈西游记〉原著也是初中时,那时对书有饥渴之症,逢书必读,家里有的这四本书,当然是首选。读原著和看电视剧,我最感动的,只有两条;一是唐僧的执着,一是师徒情深。所以,我比较喜欢旧的电视剧,新续拍的那一部分用了很多特技,但是淡化了感情。很可惜。我看旧〈西游记〉,经常会流泪。唐僧小时候用一担柴换一条鱼去放生,我哭。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赶孙悟空走那一场戏,我哭。女儿国一场戏,我哭。晒经时猪八戒弄坏了经书唐僧感叹,我哭。也许我和佛的缘分,就是从那时候结下的,可惜我那时并不开窍。我买了一本改编过的〈西游记〉给女儿,因为她喜欢看电视〈西游记〉,没电视看时,她就叫我读书给她听。那本书错漏百出,我很不喜欢。可是她求知欲太强,我不讲时就自己看,所以也记得一些故事情节了。但我告诉她,那书里面有很多错误。我希望她以后看原著。小孩子看四大古典名著,最好是从这一本开始,因为好玩啊. 三国何止三国 四大古典名著里,〈三国演义〉是最后一本看完的书,读大学时才看完的的。家里那本是毛竹溪(好象是这名字,记不清了)点评的。后来我又买了一本李国文点评的。看〈三国〉,要结合看点评,看〈三国志〉,看易中天之类的教授们研究的成果,那样,你才能感受三国时代的丰富多彩。以我一个小女子的个人的能力,是读不出〈三国〉的味道的。以前有“男不看〈三国〉,女不看〈西厢〉”之说,意思是男人看了〈三国〉学会奸滑,女子看了〈西厢〉学会淫邪。我倒觉得〈三国〉适合男人看,尤其适合那种胸怀大志的男人看。有一个男同事曾经跟我说:生在太平盛世真是不爽,生在乱世才好,英雄才有用武之地。那时我刚好重看〈三国〉,感觉他应该是三国人物转世的吧?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时期是动乱的,然而动乱时期,往往却是智慧碰撞出耀眼火花的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诞生了很多经典著作,后世望其项背至今无法超越。相比之下,三国没那么出色。至少我以为如此。但是三国也是精彩的。可惜了!可惜我生在太平盛世,可惜我生为女身!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