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院长白贵教授接受《新闻与写作》杂志专访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12:36 浏览 N 次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白贵教授日前接受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新闻与写作》杂志的专访。该杂志于2007年第二期刊登专访文章《未来新闻人:世界文化平台上的“舞者”――访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白贵》。
文章内容如下:
“我常常告诫学新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千万不要画地为牢,一定要多学文化,多学科学,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应该把视野放得非常开阔才行,古今中外的文化都要学,要有站在世界文化的平台上作一个‘舞者’的理想才行。”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全国较早开设新闻专业的院系,20多年来在我国的新闻教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全国有着一定的学术影响。
2006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该院在河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第九次传播学研讨会,被新闻传播界一致誉为“中国传播学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日前,笔者受本刊之约,专访了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白贵先生。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记者:学生中有种思想,认为学新闻不过是为了讨个看起来很风光的饭碗,甚至少数教师也有这种思想,对此您怎么看?
白贵:新闻从业者至少在今天还是一种相对令人羡慕的社会职业――注意,这里我没用“尊敬”这个字眼,因为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敬意明显地在下降。但这种职业有它很显著的特性,作为社会大船的了望者、观察哨,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新闻要想客观、不说假话,首先要讲“道义”,讲职业精神。对于造就新闻人的新闻教育来说,只有树立起坚实的新闻“道义”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把这种“道义”贯穿到新闻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记者:在这方面,您怎样评估贵院的毕业生?
白贵:我们在新闻教育中一直把诸如正义、公正、理想诸理念融汇在专业教育之中。我认为新闻专业教育必然包括这些意义,如今新闻教育的环境相对越来越宽松了,学术无禁区,但教育要有立场,教师应有价值观。25年来,我院已为国家和地方上培养并输送了30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硕士研究生,大多供职于国内各种媒体,从国家级媒体到地方媒体。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的毕业生有正义感、吃苦敬业,可以说口碑一直很好。
记者:您认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白贵:道义感,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把道义视为立命之本。“道义”就是关注国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民族的生死存亡,就是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古人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要时时刻刻品味这句话,真正作到以此自警、自励。一个“新闻学子”如果真正懂得了“道义”二字,他起码在大方向上不迷惑,大是大非上不糊涂。我个人认为,“道义”缺失、人文精神匮乏是目前我国新闻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导致了诸如节目商业化、低俗化、有偿新闻等具体问题的产生。因此,新闻教育一定要把“道义”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记者:培养学生的“道义”精神有什么诀窍吗?
白贵:诀窍就是要对学生负责,要以身作则,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现在我国约有近700个新闻传播教学点(专业),但是办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当然,作为新闻教育,其共性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主张“和而不同”,也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上也要有独到之处。比如我们讲的“道义”问题,不光只是一个名词概念,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专业知识很差,那他(她)怎么可能在新闻实践中较好地去实现“道义”呢?所以我们同时在教学中采取了其他一系列配套的办法,诸如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尽可能广阔的空间发展。
记者:和而不同?能再谈点吗?
白贵:“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智慧。借用到新闻教育中,不仅指各新闻院(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办出各自的特色,而且即使在同一个新闻院(系)中,也能注意因材施教,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培养出学生的专业特长来。比如有的学生适合作采访,有的适合作编辑,有的适合作策划,有的擅长写大报道,有的擅长写评论等等。我们要努力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长的学生,千万要防止各方面都一般化乃至平庸化的学生。在如今我国新闻教育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下,这一思想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再者,“和而不同”不仅指在国内,也是指在国际上。我国的新闻教育应与国际新闻教育接轨,充分借鉴国际上新闻教育的长处为我所用,但不是完全照搬。为此,教师要有国际视野,学生也需要有国际视野。
世界文化平台上的“舞者”
记者:据悉,您是学中文出身,而且有着很好的哲学、美学功底,若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看比如文学,您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应当注意或借鉴一些什么因素呢?
白贵: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底蕴。
记者:可否谈详细一些。
白贵:新闻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的胸怀、眼光去看待新闻、理解新闻、再现新闻。没有文化底蕴的“新闻人”就好比是一个没有灵魂主宰的“新闻匠”。有无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深与浅,这直接关系到一个记者对新闻的理解、阐释和再现问题。记者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传声”或被动的“记事”,而应把“文化”作为判断新闻价值的必要尺度,作为采写新闻的主体必备素质。
新闻的目的是传播,然而传播本身是很复杂的,其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成功与否。我始终认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宽厚的基础有利于融会贯通,有利于思维与知识的创新。
我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曾谈到,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往往能够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的领域,甚至还可以跨越到艺术领域,视野都是非常开阔的。在大学者面前,对象是一个统一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对象。所以他在研究当中,有意无意之间就涉猎、跨越了很多学科,研究触角进入到很多领域。在他看来,这个对象就是一个完整的对象,这个世界就是统一的世界。学科可以分开,但是对象、世界不能分开,不能割裂。这说明一个真正的、伟大的学者,他往往有一个最为可贵的精神,就是:不为学科所局限。
所以我常常告诫学新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千万不要画地为牢,一定要多学文化,多学科学,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应该把视野放得非常开阔才行,古今中外的文化都要学,要有站在世界文化的平台上作一个“舞者”的理想才行。
理性的“媒介素养”
记者:听说,您有过在多种媒体工作的亲身经历,作过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作过企业广告总策划,作过出版社特约编辑,当过新闻阅评员,撰写过报刊评论;教学上主要教过文艺学、美学、新闻学、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请问,以您的媒体经历,您是怎样看待“媒介素养”这一问题的?
白贵:这些工作大多是兼职做的,我的主业是教书。一般认为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一个主体对媒介的认知程度及其内化程度。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我认为,“媒介素养”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应把“媒介”看作是文化的要素,把“媒介现象”看作是文化现象。无论是历时地还是共时地看,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媒介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媒介不是“孤零零”的东西。因此,对媒介的认识与理解不能撇开人类的历史、现实、文化等诸多因素。媒介不是人类的“孤儿”,而是人类的“神经”。
其实,各种媒介都有其人文的、社会的、科学的、技术的内在性,都是基于历史、社会的文化平台之上的。各种媒介无论从历时与共时哪方面考察都是统一的。
新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的“媒介素养”。对“媒介素养”的整一性、丰富性、层次性、深刻性要认识到位,培养到位。例如,语言、文字、音乐、书法、绘画等,以及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文化等广义地讲其实都是媒介。媒介就是这么丰富、这么深刻。所以我们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胸怀和文化眼光。反之,如果你仅把媒介理解为是冷冰冰的“物质”或“工具”,那就差多了。例如宗教,它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媒介,同时又是人类最根本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复杂的、深刻的文化逻辑。然而,由于不少“媒
介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以至在传播活动中不时出现明显的纰漏乃至错误。
记者:面对当今这个“多媒体”及各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您认为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应怎样应对呢?
白贵:这也是我近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多种媒体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尤其是科技进步的现象。“多媒体时代”为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及研究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新闻传播教育对此可从“学”与“术”二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学,就是要从文化与学术上全面、系统、深刻地确立对“媒介”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术,就是促使学生熟悉各种具体的媒介,学会操作与运用。这二者要结合好。
记者:最后请问您理想中的“新闻学子”应是什么样子的?
白贵:应是铁肩担道义,睿智而善于独立思考,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妙手著文章的人。
我院院长白贵教授被聘请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首席专家
日前,我省最具实力的报业集团――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聘请我院院长白贵教授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首席专家。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社长赵曙光代表集团向白贵教授颁发了聘书。首席专家将对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报业发展、报业管理、人才培训以及集团旗下报纸的办报理念、业务创新等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专家指导意见。
白贵教授现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兼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以及数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数十篇专业论文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战线》、《新闻记者》、《浙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多项。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直是河北省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基地,主要办学特色是理论研究面向实际,将新闻理论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本省新闻传媒。多年来,新闻传播学院紧紧围绕河北经济建设以及新闻实践发展,进行有创造性的深入研究,为河北省的新闻媒介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先后承担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省报协、省广电学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电视台、河北出版集团等单位的多项研究课题,被河北省新闻媒介视为“新闻专业智库”。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2002年9月28日,是河北省首家新闻传媒集团,以新闻出版、报刊、发行、印刷、广告、信息开发、房地产开发、旅游服务、物业服务等为主要业务。集团现拥有以《河北日报》为旗舰的十一报三刊一网站,是河北省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传媒集团之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新闻传播学院的不断努力下2006年12月20日在原有合作基础上,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与河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双方实质性战略合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白贵院长、韩立新副院长应邀参加邯郸日报创刊55周年庆祝大会并接受记者专访
2007年4月18日上午,庆祝邯郸日报创刊55周年暨四省党报老总看邯郸大会在邯郸大剧院举行。我院院长白贵教授、副院长韩立新教授作为嘉宾出席大会。会后,白院长和韩院长分别接受了邯郸日报记者的专访。《邯郸日报》在4月21日的《庆祝邯郸日报创刊55周年专刊》上刊登了对白贵院长的专访文章《适应与征服》。在4月19日的《“四省党报老总看邯郸”部分嘉宾专访》中刊登了对韩立新副院长的专访。
对白贵院长的专访内容如下:
适应与征服,是人生要面对的相关联的两道考题,它也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对传媒人来说,必须要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只有积极地适应才能征服。
河北大学新闻学院作为全国较早开设新闻专业的院系,20多年来在我国的新闻教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全国有着一定的学术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学院的规模、知名度、影响力大幅度提高。作为学院第一任院长的白贵教授,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此次我市举办的媒体盛会上,笔者有幸采访了白贵教授。随着谈话的深入,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新闻的热爱和大家风范。
记者:您是学中文出身,最初教授的也是文学理论和美学,现在从事新闻教学与管理,您对新闻的理解是怎样的?
白贵:最初接触新闻工作,是出于一种兴趣和爱好。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媒体工作。我曾经给出版社当过特约编辑,从组稿、加工,到编辑、出版,可以说是全过程的工作都参与过。我应邀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一个热线节目。这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的直播节目,就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以直播的形式和听众进行交流。我还主持过大型的知识竞赛电视节目,做过省级新闻阅评员。
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开始教课并管理新闻专业。此时,已不仅仅是爱好和兴趣,更多地是感受到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学校是向媒体输送人才的基地,产品质量如何,取决于从事新闻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新闻教育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的发展。
记者:从学生到老师,又从老师当学生,您始终没有离开过学校。这种经历对您今天的成就起着怎样的影响?
白贵:我生于呼和浩特,祖籍河北定州,由于对故乡的情结,1978年春我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内蒙古大学任教。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研修美学,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90年代初,又赴中国人民大学研修新闻。1999年,我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整个九十年代,我没有间断过在广播、电视、广告、出版各种媒体的实践。可以说,当初无意中走出的这条道路,对今天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
宽厚的基础有利于融会贯通,有利于思维与知识的创新。从知识结构来看,本科学习中文,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后来又学习哲学与美学,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兴趣;读博士学习古代文学,深化了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经历,我才能往来学院于文学与新闻之间。不仅在教学上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也由于我对学院现有各个专业都非常熟悉了解,不说外行话,也便于和教师在专业上沟通,也有利于学院管理。
记者:面对现代多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您认为党报应如何应对?
白贵:当前,报纸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面对严峻的形势,不是在拼搏中获得新生,就是被时代遗弃。党报要想发展,也已不是局部的调整,必须要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只有积极地适应才能征服。
党报要想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深谙自身的处境,明确定位、转变观念,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逐步适应新形势、新技术。要注重研究市场受众、社会心理,重视新媒体,学习、利用、联手新媒体,尤其是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
记者:新形势下,新闻从业人员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怎样才能适应并征服?
白贵:新闻从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有无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深与浅,直接关系到一个记者对新闻的理解、阐释和再现。但对于现代媒体的新闻记者来说,不仅是知识更新的问题,他们还面临着从未遇到过的脱胎换骨的、全面的蜕变。首先是观念上的更新和对未来社会全方位的体认。新闻从业人员已不仅仅局限于发布传递信息,而且要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技术手段,都能很好地积极应对,才能真正征服。
新闻从业人员最需要加强的是在竞争大潮中的拼搏精神和紧迫感。人才队伍的扩充,提高和建设,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不久前在台湾讲学,听课的研究生班里有一位文化公司的总编辑,她和十几位同仁共同负责6份杂志的编辑,身为总编辑,不仅要全面把关,而且重要的专栏稿件她常要亲自撰写并且不时跑到一线采访,效率和质量都令人惊叹,这就是不同观念带来的差距。今天,无论报社还是新闻从业人员,最关键的就是要适应,观念的适应,素质的适应。
相关链接:
白贵,男,回族,1956年9月生于呼和浩特市,原籍河北定州。1982年1月从河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到家乡,进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1986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研修美学,师从阎国忠教授,其间修完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1992年9月-1993年1月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修新闻。
从1992年起,任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负责人。1999年,白贵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以公费统招身份攻读博士学位,并开始在新闻系任教。2000年10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被任命为院长,担任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生导师。2003年6月,被评为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文化传播、美学。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11项。出版《最新编辑实用写作》(科学出版社,2002年,与陶丹合著),《视听中国的世纪跨越》(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新世纪广播电视高等教材丛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报业协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新闻系列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特约研究员,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等。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