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远去的放牛娃带走了什么(from:中国教育报 5.31)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15:06 浏览 N 次那个远去的放牛娃带走了什么
澄明小放牛的生活世界与文化价值
一种特别珍贵的非物质儿童文化遗产
对人类而言,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是“人不吃饭不行”。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暴力掠夺或商业交换都不是人们的特长,因而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就只能老老实实种庄稼,通过直接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农业生产,用汗水、勤劳和智慧去获得必需的食物资源。而对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不能独自春耕夏耘的农家子弟,最适合的职业显然就是做一个小小的放牛郎。这是古代儿童的生活、文化与小放牛联系十分密切的根源。
今天的孩子也许会说:没有刺激的电子游戏、没有令人目眩的动漫卡通,整天和一头沉默寡言的老牛呆在一起,那不是没意思透了吗?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小放牛的生活并不是表面看来的那么机械与枯燥,而是拥有着一个独立的、内容丰富的完整世界。如拔河、捕蝉、抽陀螺、打弹弓、斗草、放河灯、过家家、击壤、骑竹马、掷砖这些古代儿童的游戏与游艺,如姜子牙、哼哈二将、土行孙、裴元庆、罗成、秦琼、岳云这些古代世界的英雄与奇特人物,如穿云箭、打神鞭、八阵图、太极图、天门阵、诛仙阵、番天印、勾魂链、混元伞、捆仙绳、八卦仙衣、九龙神火罩等充满诗性智慧的兵器与阵法,以及如地行术、换头术、撒豆成兵、五行遁术等文明人闻所未闻的古代知识与法术,它们和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以及人在大地上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欢乐,一同构成了小放牛们的文化和生活世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不管日后他们多么平凡普通,还是将以文才武功震撼华夏,在他们童年的文化记忆与深层心理积淀中,到处都是与小放牛相关的生命经验与精神印记。
如同农夫与耕牛的密切关系一样,与黄牛、水牛等几千年来的形影相随,在中国创造出一种带有浓郁农业文明特色、自成一体的儿童文化传统。我把中国文化看作是以食物生产与分配为深层结构的诗性文化,牧牛作为古代儿童参与农业社会最重要的中介与象征,恰好构成了中国传统儿童文化的核心。所以把中国传统儿童文化命名为小放牛文化是最适宜不过的。
如果说农业文明的最高诗境是田园生活,那么小放牛就是其中一曲最激动人心的悠扬牧笛。在熙熙攘攘的消费社会中,重新打开被历史或粗暴或小心折叠起来的“小放牛”文化,就会与我们祖祖辈辈曾经有过的童年时光再度相逢,可以听到他们当年的嬉笑、斗嘴与童谣,可以看到他们做游戏、给父母做帮手时灵活而愉快的身影,甚至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幼小心灵世界中的寂寞、悲欢,以及在无眠之夜里的叹息和梦想。这对于今天局限于狭小的电视影像世界中的少年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特别珍贵的非物质儿童文化遗产。小放牛的文化经验与现代性价值,可以增加当今儿童文化与生活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各种快餐文化与垃圾食品最有效的天敌。
民歌“小放牛”中的深层结构
在民间流行的“小放牛”民歌系列,是这种东方儿童文化体系的重要象征。对河北民歌“小放牛”加以分析与阐释,可以发现它与中国农业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小放牛”不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同时还具有文化学习的功能。这是一种在劳动生产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特殊教育模式。如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个版本——
(问)赵州桥来什么人修?
玉石栏杆什么人留?
哎,什么人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
(答)赵州桥来鲁班爷爷修,
玉石栏杆圣人留,
哎,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
这首“小放牛”产自我的故乡华北平原,不知道被多少代的放牛娃反复吟唱过。正如孔子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一样,它也在不经意间把有关赵州桥的知识传播给一代新人。这与我的女儿整天坐在被大都市十面埋伏的教室里学习很不一样,体现了“知”与“行”在中国古典教育中的密切关系。
其次,不光是知识传授,“小放牛”还有重要的情感启蒙作用。如《毛诗序》讲的“情动于中”必然会至于“永歌”,在另一个春天百花盛开的民歌版本中,表现的是牧童与邻村小姑娘的互表爱慕。
(女)三月里来……桃花儿红,杏花儿白,月季花儿红,又只见那芍药牡丹一齐开放哪哈呀咳!来至在,青草儿坡前,见一个牧童,头戴着草帽,身披着蓑衣,手拿着牧笛,口儿里唱的俱是莲花落哪哈呀咳!牧童哥呀,你过来呀,我问你,我要吃好酒在哪儿去买哪哈呀咳?
如果说前一首偏重于实用知识教育,目的是使儿童的智力结构越来越完善,避免整天在田野里“半工半玩”而使头脑越来越简单;那么后者刺激的是一种懵懵懂懂的两性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初步理解了他们在人类繁衍工程中将要承担的职责。既包含了知识的学习,也包含了情感的启蒙,“小放牛”恰好构成古代儿童生活与文化世界的基本框架。
在不同时代的风雨中,孩子也会很早就介入现实斗争,使他们的歌声在内容与形式上有重要改变。由方冰作词、劫夫作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讴歌的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小烈士。它的主要功能是发蒙儿童在特定时代中的英雄主义机能与崇高生命体验。这是最能感动我们这几代人的声音与旋律了——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那个只有13岁的王二小,“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而是因为“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而英勇牺牲了——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了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小放牛的世界并不封闭,而是与外边更广阔的世界直接相通。如王维《渭川田家》写的“斜阳照墟落,究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最基本的生活图景之一。同时,在老庄以“赤子”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影响下,“小放牛”在士人文化中还代表着更高层次的生命觉悟或境界。如古代诗人多次表达他们对放牛儿童的羡慕。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答钟弱翁》)
也包括禅宗界流行的“骑牛找牛”寓言,古代画家们喜欢的“牧牛图”主题,在他们看来,丢失了牛,就是丢失了自我;寻回了牛,则意味着发现了本心。明人刘元庵有一首诗:“牧子骑牛去若飞,免教风雨湿蓑衣;回头笑指桃林外,多少牧牛人未归。”以牧童与牧牛比喻人生的得失与进退,是他们早期人生经验与文化理想的升华。
一者唯美,一者求实,这既是中西审美文化,也是中西儿童文学的根本差异
小放牛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文明对待大自然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小放牛的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与审美观。
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与方式,构成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西方现代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差异,这不仅存在于成人世界中,也直接表现在儿童文化上。与当代少年儿童深度地沉溺于电子技术制造的虚拟世界不同,小放牛最直接的表征是与大地母亲,与土地、庄稼、山川河流、树木野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最大的间接影响则是使一个孩子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他朴素的天性、感受、情绪、心理体验、意识、语言,形成一种与大自然、与人自身亲密无间的古典儿童文化谱系。如果说当今儿童的主要兴奋点集中于一块小小的荧屏,或者是能够在人工灯光的照射下在电视上“秀一把”,那么使小放牛真正感到精神解放与生命自由的,则是大自然的阳光、无边的田野以及生活世界的真实风雨。后者显然是一种更健康、更符合儿童天性的生活方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周围的世界,首先就是蕴含丰富多彩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与人类因为技术、文明的蛊惑而远离大自然与乡村如出一辙,这种与自然联系密切、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文化,也是在技术与文明的不断扩张中被葬送的。这个过程可以用泰戈尔本人的一段儿时经历来说明。心灵手巧的泰戈尔和小伙伴们关系很好,他们整天用泥土、树枝等做各种玩具与游戏。可是有一天,一个小伙伴得到了一件高级玩具,于是就脱离大家而去。远离泥土、树枝而去的孩子,当然会有自己新的经验与生活,但由于它建立在人与自然分裂、对立、斗争的基础上,所以必然要以牺牲他的自由烂漫的朴素天性为代价。而那个远离大地而去的孩子,无疑可看作是当今一代卡通儿童的象征。
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放牛文化,在审美形式上即席勒说的“朴素的美”。如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叶圣陶先生的版本中,这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
一者唯美,一者求实。这既是中西审美文化,也是中西儿童文学的根本差异所在。它们当然互有长短。如果说西方童话重在唯美主义,好处是容易启发童年的想象力与审美机能,但也有致命的脆弱之处,就是只能培育出审美情感过于丰富、心灵需要高于一切的温室之花,一旦遭遇到现实世界的狂风暴雨,它们多半是要被无情摧折的。与之相比,更多地融入人生辛酸与现实沧桑的中国童话,显然具有更为坚韧、可靠的实践理性品格。如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
坐吃如山崩,游嬉则业荒。
(《重定增广》)
一日春工十日粮,十日春工半年粮。
(《增广贤文》)
早起二朝当一工,一勤天下无难事。
《训蒙增广改本》)
牛可耕,马可乘,好吃懒做,不如畜牲。
(《训蒙增广改本》)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一首现代儿歌中,还可以听到这样的童声合唱:
老牛老牛快起身,南山有地未曾耕,你我出些力,养活许多人……
尽管因为混杂了伦理内容而不够纯粹,与现实距离太近而缺乏五颜六色的光晕,以及过早地承受人生风雨而没有心灵远游带来的极度快感,但却有助于一个孩子认识他的生活世界,完成他的社会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古典儿童文化被等同于封建文化,遭到史无前例的攻击与破坏。以清算“二十四孝”为入径,它被冠之以“不自然”、“违背儿童天性”等罪名。而注重审美的西方儿童文学则被顶礼膜拜,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今天重新审视那些犹在耳际的“现代启蒙话语”,不能不使人心生疑窦。特别是看看在大众文化哺养下成长的少年儿童,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情感机能”或“新感性本体”发育最好的,但结果是不仅没有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相反却由于理性机能与意志机能的严重弱化,使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力、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尤其是独自承担挫折、面对苦难的意志力极度地匮乏。当今少年儿童的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不仅在程度上越来越严重,在范围与数量上也急剧地扩展与上升,成为整个社会十分头痛的问题。这就是孟子说的“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深义所在吧。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既与我们一直倡导的西方儿童文化观直接相关,同时也是恶性解构了小放牛文化之后的一个现实苦果。现在是到了重新比较、考量、评判中西儿童文化的时候了。要想正确地评价这两种儿童文化,关键在于弄清知识、伦理与审美三者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着个体在思想、人格与境界上的生成与发育。在《新道德主义》一书中,我提出了一个基本原理:知识机能区别人与物质,伦理机能区别人与禽兽,审美机能区别自由的人与异化的人。在伦理机能与审美机能之间,是一种典型的二律背反关系:一方面,没有伦理教化对生理欲望的压抑与异化,人就不可能与动物区别开,成为现实的人;另一方面,没有对伦理异化形式的审美反抗与超越,人就不可能与机器区别开,成为自由的人。在这个几乎永远不可能解决的矛盾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原则:尽管审美生存是人生最高的目标,但由于它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先通过伦理教化以便与动物区别开,因而在人的精神生命的发蒙与成长中,不是审美,而是伦理机能的培育与建构才是根本的与首要的。这是我不同意西方现代哲人的“审美本体”或“新感性本体”,而把“伦理本体”或“道德境界”看作人的基础本体论的根本原因。“寓教于乐”的中国古典儿童文化,不仅很好地体现了“伦理先于审美”的新道德理念,同时,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它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知识、伦理与审美的平衡,是一种最有可能促使儿童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文化模式与价值理想。与小放牛文化曾哺育了无数吃苦耐劳、高尚勇敢的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相比,在西方现代儿童文化中,由于审美机能的畸形发育严重影响了知识与伦理机能的健康成长,结果是再生产出一大堆想象力发达、整天沉湎于电子游戏的“媒介儿童”与“网络青少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小放牛文化不仅比西方儿童文化更高明,也更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与天性。
在小放牛文化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与大自然、与乡村、与自己的身体以及与亲人和同类的和谐关系,因而它并不因强调伦理教化而轻视人的审美与自由需要。它对西方那种片面强调“想象的自由”具有一种天然的限定作用。在把一个小放牛娃培养成人的过程中,既以实用知识引导他步入现实世界,以伦理知识改造他的野蛮天性,同时也以适度的审美活动丰富他的心灵。何其芳先生在《画梦录》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见着五六岁的孩子,大人们总喜欢逗他一句,问他哪天“穿鼻”。这是把他比作小牛儿,穿他的鼻是送他上学。但说话的人常故意照着字面解释,仿佛私塾里的先生真有那么一根绳子,可以穿过顽皮孩子的鼻孔,拴在书桌的腿上,像牧人把牵牛的绳子拴在树桩上。
如《三字经》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开始读书,接触生活,接受文明的训诫,这是天真烂漫的儿童开始社会化、失去童年的自由与快乐的开始。尽管这其中有压抑、痛苦、扭曲乃至于异化,但却体现出对孩子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这与当代的电视文化截然不同,后者的放纵无度已使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成为“赛博世界”的居民,并在更大程度上远离了真实的大自然、社会与儿童纯朴的心灵世界。个体审美与想象力机能的片面与畸形发展,导致的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审美异化”。它带来的巨大灾难是思想与意志机能的严重萎缩与丧失,前者使人不能清醒地区别“真实的东西”与“虚幻的东西”,后者则使人没有意志从“虚幻的世界与生活”中超越出来。这是当代“网络青少年”的病根。在以“娱乐至死”为唯一目的的大众文化中,小放牛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古典儿童文化资源,有益于促进个体“伦理机能”与“审美机能”的和谐发展,可以使他们在成为一个会思考的理性主体、坚强的伦理生命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趣味多元、发展比较全面的个体。在消费社会中越来越紧迫的“救救孩子”的呼声中,重建小放牛文化无疑可为这些年幼的病人提供一种重要的良方。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每每在江南看到山坡上或稻田中悠闲的水牛,耳边就会响起台湾校园歌曲《乡间小路》的旋律。但同时内心深处也会发出一声相当悲凉的追问:那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绵延千年的牧童之歌,还会在熙熙攘攘的都市化进程中重新嘹亮起来吗?
这疑惑不是没有原因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想给幼小的儿女讲述自己的小放牛生活时,他们往往流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或者总是想迅速摆脱你以便投入到电视卡通中。这背后提出的是一个严肃而痛心的问题:曾经使无数代人深深陶醉与留恋的小放牛文化,在今天为什么变得如此不受我们的孩子喜爱与欢迎了?
当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酷烈的沧海桑田的巨变,一方面,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这个农业民族更远更远地离开了自然、乡村与牛背,另一方面,西方消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也直接改变了绵延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态度。主流世界的沧桑巨变也横扫了小放牛的世界。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一类的垃圾食品,看的是樱桃小丸子、天线宝宝一类的快餐文化,过的是圣诞节和其他商业文化制造的狂欢节日,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对祖辈曾经的小放牛生活,如果不是一无所知,也基本上很难再产生兴趣。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不仅表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借助于发达的现代交通与传播通讯技术,它也迅速地深入到广大的农业地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小放牛文化在当代世界的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主体。《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小放牛文化在今天面临如此深刻的危机,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总体危机的一部分,也表明作为社会中坚的成人精英文化的可悲与失职。具体说来,一是在20世纪一百年的风雨中,各种反传统的急先锋彻底破坏了拥有巨大精神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它表面上是“打烂孔家店”,实则摧毁了一个千年积累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面前,本应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斗士的现代文化精英,摇身一变沦为西方文化的买办与销售商,这两股势力勾连、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以西方民族的生命经验清洗、置换了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另一方面,则以西方话语霸权地位的建立覆盖、淹没了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发言人的声音,中断了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中国话语”在现代世界中的延续性。对一个孩子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对“小放牛”文化不感兴趣,主要是吞食了过多的垃圾文化食品而使自身的审美机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这是他们不能从小放牛文化上体验到相应的审美愉快与文化意义的根源。至于如何打通小放牛文化与儿童审美机能之间的认知与交流障碍,最关键的无疑是首先要有人站出来,向孩子们重新讲述小放牛真实的历史与生活,同时还要在与各种文化买办与商人的英勇斗争中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基于这种考虑,我与一些年轻的朋友一同策划、编写了旨在“澄明小放牛的生活世界与文化价值”的《小放牛丛书》,其缘起正如我在丛书的总序中所说:
一是时常觉得自己幼小的女儿无书可读、无游戏可玩,童年的生活过于贫乏而无趣。这当然不是说当下生产的儿童精神食粮不丰富,而是痛感其中的“垃圾食品”太多,它们不利于一个孩子的身心甚至是想象力的健康成长。二是想纠正一种当代成人的文化偏见。在进化论的幌子下,人们很容易把中国农业传统的一切,都贬低、糟蹋得一无是处。而实际上,大凡有过放牛经验的过来人,都可以他们最纯洁的早期生命经验证明:那小小的放牛娃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它的深度、丰富与完美,也绝非当今的“大风车”、“天线宝宝”等所能取代的。
相关链接
《小放牛丛书》,刘士林主编,第一辑三种,一曰《两千年来的那些游戏》,主要钩沉古代儿童与青少年在白昼里的游戏与游艺活动;二曰《数百年间的那些战争》,专述近古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各种传奇、小说中最打动儿童的古代战争细节;三曰《夜幕下的讲述与倾听》,旨在追忆当我们还是“小放牛”时那些最激动人心的早期文化经验。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刘士林,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等。自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
《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31日第5版
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bmtp/t20070531_87505.htm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