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教育缺失,谁之过?(刊《瑞安日报》2010.12.3)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16:45 浏览 N 次青少年性教育缺失,谁之过?
◆谢尚江
在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成都市49中学为宣传防艾知识向该校中学生发放安全套,这一备受社会争议的举动掀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不少家长的强烈质问。(12月1日《京华时报》)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成都市49中学此做法是否恰当,首先,家长们谈“性”色变的观念就值得深深反思!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今,大人越是想忽视、掩盖孩子这方面的需求,越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学生不能通过学校、家长等正规渠道了解相应知识,就会通过旁门左道来获取,这样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目前统计数据表明,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发病是通过性传播的,而随着大学校园的同居成风,婚前性行为这一不良风气已有逐步向高、初中校园蔓延的趋势,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事情。所以,及早抓好中小学校园的性教育,有效普及基本的性知识,开展性疾病的防范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把性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了。如: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个人卫生、性道德等知识,现在已在全美14个城市32所公立学校中建立性咨询室;英国通过立法规定必须对五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所有公立中小学根据“国家必修课程”的具体规定,按不同年龄层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教授。
我国现状又是如何呢?《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调查了近3000名学生后发现,深圳小学基本上都未开展性健康教育,65.5%的初中生与52.1%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42.5%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大部分学生对性教育现状不满意。这也验证了笔者发现的一个怪现象:小学低年级里,男女生混合同坐,女生文静,男生好动,有利“取长补短”;然而到了五六年级,男女生之间就被划了界限,彼此不可“跨界”;到了中学,男女生之间稍微有一点“暧昧”,立即就会受到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我们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烫手山芋”时,中国的家长总会说“石头蹦出来的”“捡回来的”或“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嘛”“等你长大就知道了”。相同的问题,美国父母给出的答案又是什么呢?美国公共健康政策专家安吉拉是这样告诉女儿的:“女孩长大以后,会嫁给爱她的男人,这个男人给她一颗爱的种子,进入她的身体里,会和她自身的另一颗爱的种子结合。结合的种子,在营养的滋养下,逐渐长成一个胎儿,就是妈妈肚子里的孩子。”
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性教育势在必行,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学校和家庭共同重视,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怀着积极开放的教育心态,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们对性的认识,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刊《瑞安日报》2010.12.3)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