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飞战火中的新华日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21:18 浏览 N 次 很多中老年人对老电影《报童》都有深刻的印象,影片表现的是战争年代,我党在雾都重庆出版《新华日报》,组织报童上街卖报,与敌斗争的故事。电影里报童卖的报纸是《新华日报》重庆版,与此同时,在北方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还有一个《新华日报》华北版,二者有着深深的渊源。
《新华日报》于1938年在武汉创刊,由于日寇很快占领武汉,报社随国民党政府迁到了当时的四川重庆继续出版,电影《报童》表现的就是那一段历史。中央随后作出决定,派《新华日报》国际新闻栏主编何云去太行筹办《新华日报》华北版。1938年12月20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省沁县后沟创刊,隔日一期。
在激烈的反“扫荡”中,报社没有固定的地址,经常转移。尽管环境恶劣,炮火连天,华北《新华日报》从未中断,及时把国内外重大新闻刊印出来,飞驰各地,提供给党政军领导参阅。
1940年秋,华北新华日报社迁至山西辽县(今左权县)东南部的山庄村,这里非常靠近涉县偏城,离偏城的庄子岭只有20里。这时,报社已有700多人,报纸也改为日刊。报社电务科能收到延安新华社、重庆中央社和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打破了国民党中央社的垄断和封锁。由于华北版《新华日报》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日寇千方百计要消灭它,每次“扫荡”都把报社作为主要打击目标之一。
1942年5月19日,日寇纠集了两个师团和大批伪军共3万多兵力,出动飞机多架,向太行山北侧后和太行山南侧地区进行所谓“铁壁合围”、“篦梳式”的疯狂大“扫荡”,妄图摧毁八路军前方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脑机关。这次“扫荡”之周密,手段之毒辣,超过任何一次。太行山区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灭绝人性。
何云看到形势险恶,一面利用报纸及时将敌人的动态和暴行告诉人民,大声疾呼要“提高警惕!紧急战备!”,“太行敌军续增,扫荡企图愈明”,并将报纸改出战时小报;一面组织报社的同志轻装备战,做好炒面装入米袋,将不便携带的物资及不便转移的女同志、病号、小孩,疏散隐蔽到涉县境内的庄子岭。庄子岭地形险要,天然山洞多,山上有树木,是八路军总部的后方隐蔽基地。
5月24日,日寇开始向辽县、武安、偏城袭击合围,来势凶猛。25日,日寇以6000多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向南艾铺合围,配合飞机多架,轮番轰炸。为了适应打游击和出报,何云将报社人员临时编成两个连队,由报社秘书长史纪言、印刷厂厂长周永生分别担任连长,总称是八路军教导队,他任队长,上过抗大的林火任指导员。25日凌晨,八路军总部从麻田、大林口出发,何云奉命带领200多人的队伍,在一个警卫排的掩护下,从山庄出发,与总部一起向游击根据地附近的庄子岭、寺子沟转移。队伍撤离山庄时,已听到枪声,经过南艾铺时,机关、学校、部队很快被敌人发现,更加紧合围。我军在十字岭方向跟敌交战的枪炮声不绝于耳。这时,总部的队伍还没有过来,何云让报社同志休息,等待总部的消息,待命行动。
等到过了中午,几架飞机隆隆而来,左盘右旋,向下俯冲,投弹,扫射,响起震天动地的爆炸声。何云急忙把人马疏散到沟谷、山洞和树丛中隐蔽。驮铅字、印刷器材的3头骡子被炸死,翻倒在山沟里,铅字撒满了山坡。
何云带着准备出油印报的小分队突围,由于敌人封锁很严,突了几次都遇到困难,只好退回到庄子岭西山沟里树下隐蔽。天黑时,敌机投掷燃烧弹,山坡上的枯草都燃烧起来,部队一边灭火,一边继续突围,到次日天亮前,大部分同志突出了包围圈,何云与部分同志还是没有冲出重围。
天亮后,敌人以所谓“篦梳战术”开始搜山,晚上搭起帐篷在山头宿营,包围圈里还有汉奸活动,何云和十几个同志寸步难行,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这时跟野政、右邻已完全失去联系,不清楚敌人在哪里,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找上级。何云果断作出两条决定:一是一起设法转移到庄子岭上去隐蔽,跟上级取得联系后再出油印报;二是由电文科副科长文绶同志带着电务科五六个人从另一方向去庄子岭,约定太阳落山后在庄子岭集合。为了缩小目标,文绶带着电务科同志先走。
何云带着四五个人突围,到辽县东南大小羊角村附近时,被山上的敌人发现,遭到敌疯狂的射击。何云的腿行动本来就很困难,不幸又被敌人打中,重伤昏倒在地。医生上来抢救,何云用力睁开眼睛对他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倒在前面的同志。”谁知等医生检查完了其他伤病员,返回看望何云时,他已流尽最后一滴血。在这次突围中,华北新华日报社包括何云在内,共有56名新闻战士壮烈牺牲。
6月上旬,英勇的根据地军民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挥下,浴血奋战,终于在太北地区(邯长路以北地区)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围剿。随之,华北新华日报社的队伍渡过清漳河,集中到了涉县的桃城村,印刷厂设在该村的奶奶庙里。副社长陈克寒、杜毓云率领着200多名劫后余生的战友,擦干了眼泪,止住了悲痛,振作了精神,在这里重新开辟了华北敌后的新闻工作。
6月23日,新一期《新华日报》华北版终于辑印出版,这期战报向抗日爱国的人们报道:华北敌后遭敌残酷“扫荡”之际,太行根据地军民,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持久恶战数十日,击破了敌人数万兵力之大“扫荡”,粉碎了敌寇消灭八路军有生力量之妄图。还以大量翔实的数字报道了八路军在涉县鹿头、十字岭、辽县桐峪镇、黎城东崖底等地歼敌的战果。报社发行人员与各条战线上的地下交通员,昼夜不停地发行,他们组织人员赶上毛驴驮,沿着太行山的崎岖山道,翻山越岭,绕过敌人的重重关卡,将这一份份带着新闻工作者的血与泪、仇与情的抗日战报传向了四方,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士气。
1943年10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太行版,社长史纪言,副社长安岗、薛慕岳、周永生。
1943年12月,报社由桃城村迁往中原村。
1946年春,晋冀鲁豫中央局迁往邯郸后,《新华日报》太行版一部分调中央局在邯郸创立《人民日报》华北版,由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磐石任社长,左汉任副社长。另一部分在涉县中原村继续办《新华日报》太行版,社长兼总编辑史纪言,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杨焦圃,副社长周永生。
1948年6月,《新华日报》太行版由中原村迁往西戌镇东戌村,还在此协助创办了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和新华社临时总社。
1949年8月19日,《新华日报》太行版随太行区一起奉命撤消。
《新华日报》在涉县达8年之久,共出报1130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的作用,对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踏着革命先烈的脚印,记者日前专程来到涉县的中原村和桃城村。两个村庄相距不远,都在涉左公路的旁边。中原村新华日报旧址已改建,为村小学所占。桃城村旧址仍存,为一奶奶庙叫元定寺,在村中一高冈上。村里的老百姓都知道,当年这就是新华日报办公的地方,甚至有老人记得,报纸就是在院子中间的地窖里出版印刷的。
今天,奶奶庙的香火依然旺盛,记者造访这个充满传奇的古寺时,时见从八方赶来的善男信女在神像前焚香礼拜。战争已经离人们很遥远了,现在大家过的都是舒心安逸的生活。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