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大港连云,“港城”的别称美仑美奂---也谈连云港的城市别称

大港连云,“港城”的别称美仑美奂---也谈连云港的城市别称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16:34   浏览 N 次  
读了3月19日《苍梧晚报》文化周刊刊发的刘洪石先生撰写的《关于连云港市简称的建议》一文,感触颇多,深为老先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赤诚之心所感,正所谓“拳拳之心,溢于词间”,受其启发,也想对连云港城市别称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孔之见,求教于各位方家。
众所周知,城市别名与简称,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标志。当前,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战略决策和历史重任,赋予着连云港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以新活力新生机,连云港与国际国内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活动空前活跃、日益频繁,为连云港起个别称,对于方便社会交流,弘扬地域文化,推介城市品牌,提升连云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世界了解连云港,让连云港走向世界,远誉全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简称与别称是有区别的,顾名思义,简称主要是指名称的简缩形式,别称主要是指正式名称以外的名称。需要指出的是,刘老先生文中所说的连云港市简称建议,准确地说,应该是连云港市别称建议。研究一下城市简称或别称的定名,便不难发现,相当数量的城市简称和别称,或以历史现象定名,或以地理特征定名,或以特有景象定名,或以城市景观定名,或以故事传说定名,像鞍山之别称为钢都,昆明之别称为春城,南京之别称为石头城,泰州、潮州等之别称为凤城,等等,无一不是以历史、地理和现实景象为依据的,这些简称和别称,概括力强、形象直观、体现城市特征、自然亲切,为大众所容易接受,因而也就容易让人记住并予以传承传播。我个人认为,对连云港城市别名或简称的定名和论证,也需要从历史、地理、现实、未来发展和群众接受等诸多因素来分析、论证和表达,如此,才能使名称既涵括历史文化底蕴,又凸显独特地理特征,彰显鲜明时代精神,提升扩展城市形象,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认同。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个人更倾向于“港城”这一别称。之所以有这种倾向,主要源自于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等因素的探究、源自于对城市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考虑,源自于对群众可接受程度的实际考察和调研,可以说,用“港城”作为连云港的城市别称,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
连云港别称为“港城”,应是当之无愧的。透过历史的长廊看连云港,古来即是一个商贸繁荣、物宝天华的港城,古来就是一个以“港城”名著于世的城市,城以港兴,港以城名,港城相连,相依相顺。史料载,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已将港口作为对外交通和联络的重要门户。秦汉时期,当时的朐港就开始同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有海上贸易往来,当时的港城是倍受后人推崇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唐朝,古海州港已是驰名中外的东方良港,当时的码头、货场很大,据《太平广记.李邕》载,海州港一次可停泊10条大船,装“珍货数百万”。明清时期,海州港得以充分发展,可沟通外海内河,清康熙年间,更是成为朝廷“钦定口岸”,设海关,征收海船货税,海州由是成为举足轻重的滨海港城。自连云港港建港以来,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港口城市,更是为世人所关注和瞩目,可以说,“港城”的形象和称呼,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成为连云港的代名词。
连云港确是一个得天独厚、名闻遐迩的“港城”。驻足中国地图看连云港,如同一颗璀璨的黄海明珠,镶嵌在祖国万里海疆的脐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独有的资源禀赋,处处展示着“港城”不同其它城市的绰约风姿和迷人风光。近现代史上,对连云港这一港城独具慧眼的不乏其人,但真正了解并厚爱于斯的,伟人孙中山当是首选之人。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第二部中曾明确提出了在连云港建设海港城市的设想,这一设想,虽因历史等诸多因素未能得以实现,却将建设的梦想留给了后来之人,成为影响今天港城的屈指可数的战略构想,也为连云港这座港城在国家直至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良好基础。事实上,自1933年连云港港建港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光顾并指导港城建设的党政要员、文化名流、名商巨贾、世界友人纷至沓来、不计其数,连云港作为一个优势明显、发展迅猛的港城,早已深深印入了人们的脑海,可以这样说,连云港能够以一个不起眼的沿海小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为中外所瞩目的沿海开放城市,后发优势鲜明的发展中港城这一差别优势为其披上神秘色彩和无尽美誉。正如前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视察连云港时的讲话所指出的:连云港市的繁荣,完全依靠这个港口,没有连云港,也就没有连云港市。此话,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它道出了建设港城的任重道远,道出了城市的发展定位,也道出了这座城市市名的与众不同,用“港城”作为连云港城市别称,可谓瓜熟蒂落、众望所归。
连云港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时代实践,决定着其别称最好用“港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动向,洞察经济社会运行走向,研判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向,分析连云港的潜在优势、精华所在、要素汇聚后作出了“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当前,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突破东部、拥抱大海的城市发展策略正在得到迅速展开;“一体两翼”组合港布局业已启动,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互动并进,互融互促,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滨海港城正在向人们走来,一个凝结了连云港多少代人梦想的美丽港城正在得以实现。可以想见,未来的连云港,大港连云,依山滨海,山海相拥、港城一体,美妙美奂,令人神往,为城市定名“港城”的别称,正可以成为未来滨海城市不可替代的城市名片,正是叫响国际性滨海城市的独一无二的城市别称。
城市市民对“港城”的欢欣接受和自然认同,是连云港城市别称定名的重要依据。城市别称怎么用,群众最有发言权。细致倾听来自广大市民的呼声和心愿,不难发现,“港城”的雅称早已为470万港城人民乃至更多的国内外人士所熟知,所接受。信步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徜佯在乡间村陌,置身于各种楼堂馆所,甚至于各类政府公文或领导文稿,随眼可见“港城”的呢称,随耳可听“港城”的呢语,“港城”的别称,早已是春风化雨,“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上网百度一下“港城”二字,数十万条关于“港城”的新闻和信息跃入眼帘,在惊叹于现代信息传播的同时,更有对“港城”之别称为不同阶层不同人士接受和认同的欣喜。武断一点讲,从目前市民对“港城”这一别称的认同度,设若对城市别称来一个“市民公决”的话,“港城”的别称当是首选。从现实看连云港,还有一层不容不说的忧虑,众所周知,连云港城市名称仅只几十年的历史,对比其它一些名称久远的城市来说,将这一新生名向国内外推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作出大量精细工作的过程,将城市别称定名为“港城”,与连云港的城市名称相得益彰,互为注脚,其美仓美奂的诗意别称,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卓而不凡的雅稚别称,不单有利于城市内涵和形象的推介,也有利于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而凤城、瀛州、郁洲、朐阳等等别称,古则古也,内涵也确实丰厚,但对于正处于城市推介中的连云港来说,再加上这样许多本身也需要研究、探讨和商榷的别称,从城市对外宣传的视角,从扩大城市品牌效应的视点来看,效果怎么样,明眼人一看便知。文行之于此,有一事须以说明的是,据我个人考证,仅对“凤城”这一别称的使用,近有泰州,远有潮州、晋城、顺德、石狮、银川、唐山、泉州等不一而足,此外从区域名称来说,辽宁有凤城市,重庆长寿县又称为凤城,至于叫凤城的小地方更是不尽其数,窃以为,这个热闹不凑也罢!
我们有理由相信,叫响“港城”这一带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别称,必然会为连云港的跨越发展、崛起腾飞递出精美大方、引人入胜的城市名片。

(作者:市委宣传部 许思文)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