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黔西北民族地区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调查及思考

黔西北民族地区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调查及思考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18:46   浏览 N 次  

2007-7-1 22:58:18 作者:康丹赢 点击数:427 评论共:0条 收藏此页 推荐阅读

------以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为例

作者:康 丹 赢(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黔西北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并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和条件,但民俗旅游业发展优势并不明显,通过调查猪场苗族彝族乡的旅游资源情况,认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认真整合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并合理规划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黔西北;猪场乡;民族民俗;旅游业

毕节地区是一个拥有七百多万人口的边远贫困的山区。为了改变山区的面貌,毕节地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实验区的建设,“能源、畜牧、绿色、旅游”四大区的规划与实践,使整个地区的面貌有了改观。例如纳雍县在能源、畜牧、绿色三方面做得很好,但旅游产业运行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除了基础设施差、宣传力度不够外,在规划上还需调整。纳雍有优越的旅游资源,其中民族民俗文化是一张王牌,如何打好这张王牌将影响着纳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纳雍“旅游大区”的建设。笔者仅就根据实地调查,以猪场苗族彝族乡为例谈谈对发展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认识和浅见。

一、猪场苗族彝族乡概况

位于纳雍西部的猪场苗族彝族乡(以下简称猪场乡),处于高寒地带,平均海拔1760米,仅次于境内的鬃岭镇和锅圈岩乡。距县城56公里。地处东经105002`~1050,北纬26044`~26051` 之间。东抵新房乡,西与昆寨乡接壤,北连鬃岭镇,南邻水城南开。辖猪场、蛇场、山脚、弯子、大冲、大多拱、水箐、夹沟、新春、倮保泥、曾力、乐眯营13个行政村96个村民组,居住着苗、彝、汉、穿青、蔡家等民族。总人口15765人,少数民族人口11584人,占总人口的73、48%。苗族5700多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1、12%,彝族人口139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1、7%,苗族、彝族为建乡民族。全乡地形呈高山峡谷和丘陵状,山脉走向西高东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一年四季分明,使于各种植物生长,森林覆盖里达21、3%。文化设施、医疗卫生、市场集贸逐步得到发展,走向规模。猪场乡的煤炭资源已得到有计划的开发,畜牧业、退耕还林已取得经验和成效,旅游业正处于规划、招商引资阶段。猪场乡的发展已处于一个关键时刻。

二、猪场乡的旅游资源分布及结构

猪场乡民国属大定县悦服里七甲管辖。撤并建时以自新、猪场、新寨三个小

并成。猪场乡历史上属水西覆地。主要居住着苗族、彝族等民族。后来其他民族相继迁入。各民族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下面将从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两方面作介绍。

1、自然风光

可概括为山阔、水秀、洞奇

山:猪场乡的山西高东低,河谷错落有致,从龙场进弯子寨,是雄劲刚直的山,当地人叫梁子。猪场乡的梁子分布于全境。登上梁子,只见眼前苍茫浩然,令人产生历史苍桑的感觉。比较著名的有昆寨梁子、神仙坡。昆寨梁子是猪场与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的自然分界线。神仙坡是猪场与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的自然分界线,行政上隶属猪场乡。两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是每年附近各族人民跳花的地方。其中神仙坡每年端午节都有几万各族人民登高欢聚。《贵州画报》、《南风》、《贵州民族报》等报刊杂志都刊登过有关神仙坡的图片和盛况,还吸引了许多外国朋友来参观。

水:猪场乡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其中位于大多拱村的燕湖,在纳雍境内的湖泊中也是有名的。燕湖,原名红旗水库,红旗湖,又名大多拱水库。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六冲河支流暑仲河上游。占地32公顷,由龙井河和沙坝河两条主要支流汇集而成。湖水清澈,游鱼历历可见。湖中有一自然小岛,面积约500平方米,湖的上游有纳雍名人张凤翔先生碉堡的遗址——张家碉。燕湖四周散布着许多人家,每年冬去春来,扬柳垂于湖中,湖上轻舟不动,偶有丹顶鹤飞过,仿佛仙境一般。

洞:猪场乡的溶洞在大多拱、夹沟两村较多。其中大多拱的台沙坝大洞、干沟岩洞、夹沟的魏家岩洞、燕子洞较为著名。台沙坝大洞、干沟岩洞是每年各族人民春节游玩的场所。燕子洞在夹沟村岩蒜坡。是天然形成的地下溶洞,占地2000平方米,内有丰富的钟乳石,有地下石林。另外还有民国时张凤翔先生办私塾的“燕子洞”学堂遗址。周围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森林中有特色食物“白脚菜”、食用菌等。味道鲜美,清爽可口,是当地人做火锅的主菜。贵州电视台的记者曾亲入燕子洞采访。2003年初,岩蒜坡的公路修通后,这使燕子洞的开放的基建有了保障。

2、民风民俗

猪场乡由于开发晚,人文资源可供开发的不多,而民风民俗保存完好。极具开发价值。主要有:

宗教信仰(意识民俗):根据历史记载,猪场的弯子寨、上寨、岩口等是纳雍基督教最早的传播点,这为研究黔西北苗族的信教史提供了调查基地。猪场苗族主要是清末黔西北苗族起义的后代,有的还保留着当年的武器。苗族的原始宗教、彝族的神树、古代碑刻、穿青的傩戏等都是吸引游人的地方。

民俗风情:猪场乡是多民族居住区,但民族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是苗族。其中尤以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最为有名。由猪场乡乐咪营村雷打岩组的王景才等人发掘的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曾应邀到法国、葡萄牙、巴西、马来西亚、新加坡、阿根廷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出席过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获世界最高民间文艺奖金山奖。因此猪场乡成为第一批被省政府命名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滚山珠”发展至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而其旅游价值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犹抱琵琶半遮脸 ”的状态。

位于大多拱村上部的台沙坝,有两寨子的苗族人民居住,培育出了著名的民间艺人李开明。据说,“滚山珠”最初是由李开明改进的,他还长于口技,在许多大型场所登台演出,誉为“洛桑”。他除了教学之外,工作之余也抽时间培养下一代。极具吸引力。

猪场苗族有三个支系。他们的语言有差别。服饰、蜡染、刺绣工艺精细,造型美观又各具特色。价值1000——1500元。其中弯子苗寨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处于交通方便的坝子中间,优越的条件被毕节地区规划为民族旅游村寨。等等。

正因为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多年来已有来自英、美、韩、澳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人员来猪场考察民风民俗,并给了很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在《贵州革命老区行》、《2000年看贵州》等栏目都大力宣传、报道过猪场的民俗文化。这足以正明:猪场乡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三、猪场乡发展民族民俗旅游业的优势、不足及可行性分析

猪场在纳雍之西,客观上,这里的确还很封闭,交通条件差。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猪场乡如果在旅游业上下工夫,一定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上,猪场乡在纳雍甚至毕节地区的所有乡镇中,有自己的优势和条件。

(一)、宏观环境优势。猪场所处的位置,正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纳雍县的阳长火电厂,距猪场仅七八公里,作为“大煤保大电”建县思路下的纳雍煤炭业,开发计划辐射到所有有煤矿的乡镇,猪场是其中之一,距离近,只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改善,猪场的煤矿便可成为“大煤保大电”项目中的一个经济亮点,同时,从长远发展来看,阳长火电厂等处属于工业区,而猪场则主要属于“绿色”产业区,根据形势发展,绿色产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三产业将成为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猪场的民俗旅游体系如能建成,将吸引大批开发电厂的各类游人的光顾。

(二)、区域条件优势。猪场是纳雍到水城的必经之路,与国家级战斗英雄刘兴文的故乡左泥戛乡相连。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也仅25公里左右。在毕节地区的所有乡镇中,被省文化厅首批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的并不多,纳雍仅有猪场乡一个,去年毕节地区旅游规划中,猪场的弯子苗寨是民族村寨旅游点之一,在这纳雍县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足以说明,猪场的民族风情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民俗风情是有较高的品味的。

(三)、不足之处:(1)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猪场乡的大部分地方的人处在温饱线上,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2)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需要加大投入。要打通猪场到阳长镇,猪场到水城,猪场经寨落乡接毕纳路这三条主干线,并达到一定等级。这将标志着猪场旅游业的起步。同时,到各旅游村寨、旅游洞景的乡村公路需加大投入维修力度。(3)旅游人才、服务设施的奇缺。虽然猪场以前曾规划建民俗传习馆,但这是作为培养民族艺术人才而设立的,目的并不是为发展旅游服务。猪场乡的工商业还不发达。虽然现在许多村子道路旁都有商店,但多是些日用品,并且不全,旅游服务商品更少。(4)宏观规划上的缺失。村子旅游基本上是近几年来才比较流行的概念,而其操作起来更困难得多,加上猪场历来第一要务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样就无暇顾及更工长远、更深层的面上对旅游资源作进一步的规划。

四、对以苗族风情为主线的猪场民俗旅游的规划建议:

有关对猪场民俗文化开发的规划与项目,据《贵州省毕节地区民族乡概览》中猪场乡情介绍,猪场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煤炭产业为龙头,以发展畜牧业为支柱。。。。弘扬民族文化,兴建民族文化传习馆和民族风情小区的发展战略。调查得知,猪场现有文化活动场所二个,而猪场扶贫工作站的村组扶贫开发规划(2004-2006年)大多拱村的规划内容中,有建立台沙坝旅游文化中心一项,弯子村也有建立民族文艺活动场所、民族工艺厂等项目。另据《开发研究促进通讯》猪场乡情介绍:计划争取的项目有:少数民族乡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民族文化艺术中心,预计总投资800万元。从这些规划上看,旅游业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总体的策划上还不尽合理。因此,对猪场的旅游规划,已成为能否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根据猪场乡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显然,以苗族民俗旅游为主、自然风光旅游、人文旅游为辅的旅游体系是最佳选择。

“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的复合体。”笔者认为,除了解决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基础设施等的不足外,根据猪场的旅游资源分部及条件,可将以猪场苗族为主的旅游体系分为三大主线:

1、以弯子苗寨——猪场——昆寨梁子为主的西线民族服饰民俗旅游区。西线作为跨越猪场乡镇府的旅游线,除服饰外,还可以购买苗族芦笙,苗族工艺品,品尝苗族农家特色食品。听苗族老人讲故事。欣赏彝家风情。

2、以三家寨——雷打岩——倮保泥为主的南线苗族芦笙歌舞宗教旅游区。在此,可以欣赏苗家芦笙绝技“ 滚山珠”,探寻彝族古碑刻,访问基督教堂,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还有五月端阳,参加有名的神仙坡苗族跳花节。

3、以台沙坝——燕湖——燕子洞为主的东线民族风情及自然风光旅游区,在台沙坝,可以观看苗族艺人表演口技、传统杂技。在夹沟参观燕子洞的张凤翔先生讲学所,在大多拱荡舟燕湖。看川青傩戏,欣赏山野人家的野味火锅。

注 释:

(1) 杨继红主编,《毕节地区民族乡概览》,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 《开发研究促进通讯》,毕节地区开发研究促进会编, 2003年

(3) 纳雍县政府网

鸣 谢 此次调查得到猪场苗族彝族乡扶贫办的陈冉同志、乡民族工作专干王兴明老人等的帮助。特此致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