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等.敢于直面公众的日志才是真切督促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0:02 浏览 N 次敢于直面公众的日志才是真切督促
贺成
已发(4月1日《江南晚报》、4月5日《中国民族报》)
连接:http://epaper.wxrb.com/jnwb/20110401/index.htm
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1-04/05/content_76462.htm
4月1日起,河南中牟县开始推行干部工作善抓具体日志(档案)制度,要求科级以上干部每天至少做一件具体的事,要记日志详细记录。县委、县政府专门印制了工作日志笔记本。(3月31日《郑州晚报》)
殊不知,现在行政机关也玩起了“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每月做一件大事,每年做一件轰动的事”企业管理那一套。这实在有些令人喜出望外,感觉那些懒惰散漫的干部总算有救了。
从日志(档案)制度推行的情况看,一切工作还是做得非常周密。比如,不仅要求把日志写的“具体事”有具体标准、进行存档,还将作为考核干部绩效的重要依据。这样操作,肯定会让那些无事可做、不愿意做事的干部不好写日记、不好交“作业”,感觉耻辱而难混。不难看出,这种做法对干部有着较为明显的督促作用。
但是,中国是个出名的善于作秀的国度,我们看到好的开端,也必要意识到坏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原则上是会对干部产生督促,但如果一切在内部运行、始终处于“暗箱”状态,也就不仅不敢保证最终会产生督促效应、甚至会沦为侮辱公众智商的一场游戏一场秀。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或者是戴有色眼镜看行政考核制度。首先,这样的先例太多,多得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其次,这个日志(档案)制度设计得再完美,但设计制度的和监督制度的,说到底还是一班人马。在“官官相护”阴云尚未散尽的之际,让他们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看似有督促意义的做法实际上很难起到督促的效应。
干部有没有做事、做了多少事,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得看干部做的是什么事,以及公众认可不认可。一段时期以来,官场一直很浮躁,一些干部做事不是看公众的“正常需求”,而是看领导的“变态要求”。就我们所见,劳民伤财的“胡作为”还少吗?若是如此,做事再多又有何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纵使日志(档案)制度设计得再完美,看上去再具有督促的样子,一切也只是表层的。只有敢于直面公众的日志(档案)制度,即将干部的日志对公众公开,让公众用脚去为日志(档案)制度投票打分,这样无论对于干部做事的多少、大小,还是对于扎实推进这一日志(档案)制度本身,都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才更接近真真切切的督促。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