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治堵先治心

治堵先治心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1:05   浏览 N 次  
(发表于 2011年4月1日《假日100天》)

当北京治堵方案包括机动车限购政策去年底推出之后,天津人都会问一下:我们将来也能那么堵吗?天津市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中心城区是一主两副、沿河拓展。这种多中心的城市规划思路比北京那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要先进得多,这意味着天津的车流不会像单中心的北京那样早晚向着一个圆心集中、分散,就像潮涨潮落。当科学、宏大的规划呈现在面前时,我对这座城市交通的美好前景非常乐观。

虽然对我们的城市规划充满信心,但我依旧相信将来会更堵。除了基于机动车越来越多的现实考虑之外(天津市去年的机动车保有量为170多万辆,预计今年将达到200万辆,到2015年将突破300万辆),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因素的判断。

西方著名城市规划评论家简·雅各布斯指出,西方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不考虑人的存在。隔壁老王从中山门到天津站上班,你想让他顺着津塘路一直开下去,那不行,他还得去岳阳道送孩子上学,这样一早晨他就得过两次海河。也许用“天河一号”计算机能计算出他们行动的规律,但是我们不可能根据这些规律做出完美的城市规划。其实隔壁老王本来可以让孩子在家附近上学,可是这一带的好学校有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三叔的二外甥的四姑父能够帮他的孩子去岳阳道小学。

有个朋友在英国留学时开车很守规矩,可是回国后没几天他不仅不再让行,而且开始抢行,原因是受不了“舆论”压力。他说如果自己让了别的车,自己后面的车会不停地按喇叭,只好松离合,踩油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一位博士的研究显示,如果一辆汽车突然改变车道将导致身后所有的车辆减速,这种细微的变化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甚至会让更大范围的交通整体减速,这也是蝴蝶效应的一种体现方式。说到这个,经常打车的人对这样的场景应该不会陌生:司机一边抱怨着别人不守规矩,他自己却也在车流里见缝插针、闪展腾挪,我们也就经常可以听到后面有急刹车的声音、喇叭的声音。

其实不仅是堵车,社会上太多的无序都和人的自觉性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肝火太旺,不好骂街就只好按喇叭;有人急躁,没有耐心去等,如果不抢仿佛就吃亏了。而我们这么急躁,是跟隔壁老王需要托三叔的二外甥的四姑父才能送孩子去岳阳道小学上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堵的不是车,也不是寂寞,而是心。什么时候,不管刮痧拔罐还是针灸按摩,总之舒筋活络、正本清源,把心都调理好了,恐怕堵车就不大容易了。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