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科学世界的专业辟谣人“我们不是一群方舟子”

科学世界的专业辟谣人“我们不是一群方舟子”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1:29   浏览 N 次  

科学世界的专业辟谣人“我们不是一群方舟子”

文/周一妍 编辑/戴敦峰 图/覃斯波 标签:专业 辟谣人

从 3·11日本大地震开始,“果壳网”在各种热点新闻的传播中显露身影:从对地震中“生命三角”到“核污染扩散图”的辟谣,到对于“吃盐防辐射”荒谬性的批判,“果壳网”以深入浅出又轻松幽默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全民科普。“帮助人们消除对未知的恐惧,就是果壳网存在的意义。”“果壳网”CEO 姬十三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说。

在电梯里遇到一位美女时,你会想到什么?姬十三说:“我想象自己动情地凝望着她,思绪不小心溜进她的眼睛,接着想到那里有晶状体、视杆和视椎细胞,以及信息是如何通过感受器传到神经节细胞的……”
34岁的姬十三有着多重身份:复旦大学生物学博士,科学专栏作家,“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在去年11月“果壳网”上线后,他又多了果壳网CEO这样一个“企业家”身份。
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网”,姬十三的目标并没有变,都是将科技内容和理念带进大众文化,帮助公众撬开科学坚果的果壳。从名字上,似乎可以隐约看见两者的一脉相承,尽管前者是公益项目,后者则是一个商业网站,两者在运营上是完全独立的。
位于北京SOHO现代城的“果壳网”办公室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家,50多名员工坐在七八间开放式的办公室里。四处都是鲜亮的色彩,彩条的窗帘拉上后似乎也散发着阳光味道。办公室里有一间书房,兼做会议室、媒体接待室和实验室的功用,书架上的化学试管里,还有人养了细菌当宠物。
果壳网下设置15个主题站,每个主题站由一至两名编辑负责。他们特征高度一致:以80后为主的科技青年,拥有理工科专业的高学历;习惯用Google Reader获取信息,靠Gmail保持联系,熟悉国外科技网站资源;具备专业的科技知识,也懂得易于传播的表达方式。
在刚刚过去的3·11日本大地震中,“果壳网”异军突起。在短短20天时间里,“果壳网”针对地震、海啸、核辐射等情况撰写了90多篇科普文章。
“想吃碘盐防辐射?理论上你必须一次性吃下6斤多盐。海带呢?必须吃80多斤。碘酒呢?口服100毫升足以致命!防辐射不能乱来呀!”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在“抢盐风潮”期间发布了关于“吃盐防辐射”的辟谣文章,相关微博获得了近万条转发与评论,“果壳网”在新浪微博上也获得了近4万名粉丝。
“这是中国首家以聚集科技青年为主的社交网站,我们没有先例可以模仿。将科技内容带进流行文化,让公众感受科技的智趣,这是果壳网存在的意义。”姬十三说,“尤其在危机和灾难发生时,公众对准确、可靠的科技内容有更强烈的需求,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公众消除恐惧,遏制谣言的传播。”

日本地震:与谣言的战斗
日本3·11大地震后,谣言四起。“谣言粉碎机”作为“果壳网”15个主题站之一脱颖而出。很多网友是通过“谣言粉碎机”的微博才知道“果壳网”。目前,“谣言粉碎机”的新浪微博粉丝已超过6万,超过了“果壳网”和“姬十三”的微博粉丝数。
“谣言粉碎机”编辑秋秋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专业的博士后,去年6月毕业回国后,被姬十三招入果壳网。
秋秋回忆说,姬十三面试时问她对“粉碎谣言”有什么看法,秋秋脱口而出,她是美国 Discovery 频道里招牌节目《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的粉丝。姬十三感觉秋秋“很对路”。他告诉秋秋,她将负责一个叫做“谣言粉碎机”的版块,这个版块的主题定位是: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
“我们因为条件限制,不可能做《流言终结者》那种规模很大的实验来击碎谣言,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可以用知识去说明的。”姬十三说。
3·11 日本地震发生后,秋秋发现网络上一条曾在汶川地震时就被“科学松鼠会”批驳过的流言“起死回生”。流言说的是“地震来时躲在‘生命三角’内存活机会最大”,在微博上,“生命三角”示意图被名人相互转载。李承鹏转贴了李敖之子李戡的微博,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张醒生继续转 : 看到这条围脖后,请先起身把自己家里可靠的安全三角区找出来,尤其是卧室附近的。别躲到桌子下。

3 月 13 日 13:04,“谣言粉碎机”启动,针对“生命三角”发表了辟谣微博。这条谣言的来龙去脉其实是2004年,一封宣传地震“生命三角求生法”的邮件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这些言论很快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美国红十字会、加州州长紧急服务办公室和地震专家纷纷发文,对“生命三角”的不合理性进行论证和声讨。
美国红十字会灾难教育部前总管罗伯茨(Rocky Lopes)强调,根据对加州地震生还者所作的综合统计,地震最危险的伤害因素并非轰然塌下的屋顶,而是四处乱飞的家什和碎玻璃。“伏地、遮挡、手抓牢” 才是地震救命的决窍。
秋秋编发“生命三角”辟谣文章的时候,“果壳网”主编徐来正在家里照顾发烧的孩子。他一边忙着用温水浴给孩子退烧,一边不停刷着电脑页面: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证实,受到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传出爆炸声,冒出白烟,放射性物质外泄。徐来比姬十三小两岁,此前是《新京报》新知周刊统筹编辑。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告诉他:核电厂爆炸情况不容乐观,恐怕有连环爆的危险。
3月14日,星期一一上班,徐来第一时间从果壳邮件组召集编辑、调配人手,成立日本地震专题小组,并制定了采编步骤:“专门派了编辑紧盯日本前线新闻,不断刷新日本门户网站,以及BBC、路透社等的消息;组织编辑迅速编辑相关内容,为读者答疑解惑;一旦出现疑似谣言,立即调查辟谣。”
很快,不少同事收到“核泄漏殃及亚洲”的短信,声称核电厂辐射外泄抢救失败,已经开始蔓延至亚洲区域国家。
3 月 15 日 37 分,秋秋在果壳网发布《菲律宾将遭受日本核辐射吗?》一文,就核泄漏蔓延全亚洲一说提出质疑,表明此消息是借BBC名义杜撰的,菲律宾有关部门已经辟谣。
当天,在果壳网上,果壳网特约作者游识猷以《“核污染扩散图”,造假也该认真些》为题,分析了核辐射扩散的路径。“最初注意到那张照片,是因为它标注的辐射剂量实在太离谱。我们在图片最下方发现一行小字,写的是澳大利亚核能机构,于是按图索骥,很快发现官方已经在首页辟谣了。”

“扼住命运的咽喉”
“果壳网”的商务主管丁肇华现在统管商务、市场两部分,曾在阿尔卡特、土豆网等公司就职。墨绿色的素雅套裙、黑丝加高跟鞋,从外表看,丁肇华完全是一个干练的女白领形象,唯一特别之处,是那对墨绿色的耳环,图案是三角形的化学烧瓶。
与外表形成差异的是,丁肇华的管理方式异常“铁腕”,她戏称自己为“果壳网”的“首席残暴官(CCO)”。她的每个下属办公桌前都会贴上一张A4纸,上面印着“命运”两字,而在自己办公桌前的另一张纸上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任凭它们在我的手中挣扎、尖叫、扭动,或朝我吐唾沫。“公司在初创期,一些年轻员工聪明、有热情,但从职业素养来说,还有提高的余地。在短期内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工作流程和框架,是我须要努力去做的。”
去年 11 月 14 日上线时,果壳网就宣布会以网站、图书(“果壳阅读”品牌)和科技传播三大业务为主。目前果壳网已开始跟诸如欧莱雅、IBM等大品牌合作,为品牌提供整合营销服务。
“我们的任务,是把深奥的科技转化成消费者语言。不是软文,就是在做实实在在的科学科技传播。”丁肇话说。今年2月,她负责策划了“了不起的思想机”专题。
2011 年 2 月 16 日,史上最强的人机对抗落下帷幕,经过三天比赛,IBM最新的电脑系统Watson在美国智力节目Jeopardy上击败两位人类选手取得冠军。
“果壳网”为此制作了一个“寻找Watson”的测试,测试者在完成语言、逻辑和情感三方面的测试题目后,将产生八种结果,你的形象代言人可能是令人折服的奥巴马,也可能是倾倒众生的绫波丽,还有可能是果壳网大当家姬十三。当然,想玩这个游戏,首先得成为果壳的注册用户。
“它不像那种输入名字,马上测你前世的测试,那太傻了。我们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科技含量的内容,既有趣,又学到了知识对于其中包含的科技品牌信息,用户也不会反感排斥,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截至 4 月 2 日,共有 3 万多用户完成了这个测试,新浪微博搜索“了不起的思想机”,微博数多达13044条,而搜索传统媒体报道IBM机器人常用关键字“人机大战”,只能搜到2320条微博。
“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处在摸索期。”姬十三坦承,“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积累用户量。”

果壳网不是“一群方舟子”
作为民间科普的代表人物,方舟子4月6日在接受《外滩画报》电话采访时这样评价自己和“果壳”团队的区别:“我的个性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以我从事‘科学打假’更多一些。打假涉及利益冲突,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而果壳网以‘辟谣’为主,不会树敌;另外,我认为虽然科普的传播有很多方式,但传播科学需要严谨,即便是在愚人节开科学玩笑,也有可能有人信以为真。”
4月1日,“果壳网”发布了包括“正在研究永动机”等一系列“科学玩笑”。“每个玩笑中都埋了‘彩蛋’,假得很,明眼人很快就能看出来。”徐来认为,这些只是无伤大雅的玩笑。在愚人节之后,他们立即在相关文章的标题中注明了系“愚人特稿”。“科学不一定全是严肃的、宏大的东西,它也有可能变得很有趣、很欢乐,包含一些娱乐元素。”
从方舟子和姬十三在新浪微博上的头像,大家就能依稀分辨出“打假斗士”和“果壳网大当家”的不同:方舟子正视镜头,下颚上抬,头发上翘,不苟言笑,眼神锐利有神;姬十三侧对镜头,下颚微收,头发整齐,微笑,黑框眼镜下眼神温和。
徐来表示,果壳网目前建设了15个主题站,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是“谣言粉碎机”主题站风格比较独特,容易被大家记住而已。之所以要做“谣言粉碎机”,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更直接地介入那些给社会公众造成广泛困扰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对社会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的谣言,而辟谣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家掌握“辟谣方法”,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自己的“谣言粉碎机”。从网友的反映来看,“谣言粉碎机”操作实践的确产生了一些效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博士认为,在国外很多主流大报都会开设“科学记者”职位,专门请一些拥有高等学位的记者报道科技新闻,但中国科技记者往往具有把握文字的能力,但科技素养显得不足。民众觉得“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可信度高的原因是部分老百姓认为相关信息不够透明,而媒体、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则是在“为此背书”。科学松鼠会作为民间的第三方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分不少。
另一方面,“果壳”的红火也反衬出当下中国科普工作的瓶颈和尴尬。据科技部统计,2009年我国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87.12亿元,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仅为2.1元。中科院研究生院社会科学系教授李大光曾在2009年公开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速度慢到可以忽略不计。最近一项统计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的科学素养)不如印度和马来西亚。”

B=《外滩画报》
J=姬十三

“果壳网是市面上极少的‘蓝海’之一”
B:有人不太理解,你已经有了科学松鼠会,为什么还要建果壳网?
J: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我发现几个层面上的需求落差。一是企业希望推科技品牌,但大众理解起来会有困难;第二是政府也很需要让公众了解国家在科研上的进展;第三时公众,受过良好教育的公众希望了解这个世界科技的变化,跟上时代。科学松鼠会是非营利机构,采取协会的模式,107位成员各自有本职工作,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采用远程沟通的模式。但NGO由于自身模式的限制,在吸引人才和大规模发展方面有天然的弱点。我们的目标始终是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让鲜活的科技内容走进流行文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既需要公益层面的努力,也需要借助商业的力量。建立一个能凝聚本土力量的科技传媒,一个像Discovery那样伟大的科技传媒,这是果壳传媒努力的方向。
B:果壳网是泛科技主题的商业媒体和SNS,有没有给自己定下原则,避免商业性和专业性上的矛盾?
J:和所有媒体一样的。编辑部门和商务部门一定是独立的,它们的力量可以相互抗衡,我们也会规范自己的操作我知道,现在一些网络媒体,会向商业屈服,做一些软文我们是不会这么做的,我们是特别强调品牌的机构。这是一个新生市场,我们面对的是市面上极少的“蓝海”之一。
B:目前,你的想法是把果壳网建设成一个社交网络它与人人网、开心网有什么区别?
J:我们的网站更像是大众点评网或者豆瓣,不同的人因为相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他们可能相互不认识,而不像开心网这类基本上都是认识的朋友。但是,我们跟豆瓣又不一样,豆瓣坚持的是一种“工程师文化”,工程师只负责开发,不提供内容;但果壳网则会发布自己的科普内容,传递社会责任感。我们也会定期举办线上活动,比如寻找“果壳达人”等,线下活动包括观航母、观星等,我们试图把“小众的科学兴趣”发扬光大,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的业余生活都是被看电影这类文艺活动所占据。
B:你和风险投资(VC)是如何合作的?
J:去年2月,我收到挚信资本通过豆瓣网写给我的一条豆邮,去年8 月份最终决定合作。其实,在这段时间里, 我也收到过其他风投的合作邀请,我选择挚信资本有一个前提,这不是商业投资, 我们要做的是社会企业。另外,由于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松鼠会目前有全职员工8名,从事的是完全公益的事业。我提出风投需拿出100万元人民币,支持科学松鼠会。最后,风投接受了我的要求。
B:果壳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风投对你们有什么要求?
J:坦白说,目前我们也只有业务雏形,还在摸索,我们还处在企业初创期。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积累用户量。
B:一旦果壳网积累了一定基数的用户量,将如何实现盈利?

J:果壳网作为科技属性的商业网站,比较容易获得品牌的支持。我们做的商业产品,主要是为科技企业服务,强调产品的“科技感”,强调创意和策划。
B:您有没有研究过一些社交网站的成功之道,比如Facebook等?
J:我不会特别去研究不同互联网机构发展路径,因为模仿一定不够卓越,我们还是很注重想法和原创性的。"科技传播不应该有太鲜明的个性"
B:这段时间灾难频发,是否有利于科普网站的发展?
J:互联网越来越发展,传递信息越来越快,恐惧其实是最容易被传递的东西,让人不安的消息越来越多,互联网把它扩张了。另外一点是科学技术越来越发展,人们越来越难以理解前沿的技术,对科技的不安和担忧也会是长久存在的情况。比方说,核辐射。人的恐惧是来源于未知,对核这种东西不了解就会去担心。将来人们担心的东西可能会越来越多,克隆、冒出来的神气药物,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这种科技带来不安,人们又对它未知,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大。
B:3月14日,果壳网转发了麻省理工学院博士Josef Oehmen写的《麻省理工博士: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核电站》,当天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后来,有网友指出,这篇文章观点片面,不像是“核科普”,更像“核公关”。你怎么看?
J:那篇文章最早是别人编译,我们转载。在当时那个状况下,我们觉得那是一种观点,并没有说这一定是对的。后来麻省理工官方修补了这篇文章,发在麻省理工官网上。果壳网也第一时间编译过来,这说明这篇文章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回过头来,我还是会这么做。当然我们当时如果加几句话,提醒一下读者,可能会更妥当。科学界的观点只能建立在已知的事实基础上,当时日本的发展很复杂,我们有些情况不了解,特别是日本可能有些做法偏离了这个行业的一些应该有的规范,这个时候的确是科学无法解决的,就像是法律规定这样的房子不会倒,但是它倒了,可能是施工有问题。这不是科学的问题,科学界的看法只能说按照常识来讲。但是有些信息我们不知道。


B:你在读博士的时候,在大学BBS上转贴过一篇有关“哈里波特书籍如何成为热销书”的帖子。文章分析了《哈利波特》成为畅销书的原因,比如书本大小,正好是手感最舒服的,书本厚度也经过测算,从美国东海岸一个城市飞到西海岸另一个城市,刚好能把书读完。当时作为一个神经学博士,怎么会想到转载一篇介绍哈里波特书籍营销模式的帖子?
J:其实那篇帖子介绍的不是营销,而是“用户体验”。我在写专栏的时候,会考虑这些事情。一篇科学的文章出现在《新发现》和《外滩画报》上会怎样不一样。如果我在《外滩画报》科技版和第一页专栏上写又有什么不一样。阅读这两个版面的读者期待是怎么样的。我当时就研究、捉摸这种读者阅读体验。因为我是理科生,很多创新的东西没法从其他地方借鉴。
B:你的终极梦想是什么?
J:希望人们对科技的兴趣,可以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元素。希望科技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B:你在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J:蛮普通的。我的审美、我的趣味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大不同。时间主要花在工作上面,也没有太多的娱乐生活。通常,我十点左右来上班,晚上七八点下班。回家还会继续工作。创业者一般都这样,会面临太多问题,生活和工作很难分开。
B:你在一篇文章中写说:“我的室友说:我会遇到一个喜欢谈论色彩与飞行,刺猬与蟑螂的女孩”。现在遇到了吗?
J:(笑)没有。那些都是为写专栏凑的,不要太当真。
B:你觉得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团体,和从事民间科普的方舟子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J:科学松鼠会是一个协会,或者说青年科技传播者的俱乐部,为行业培养力量,为行业争取空间。所以,作为组织,除了客观传播科学之外,不应该有太鲜明的个性。如果是松鼠个人,当然可以用私人的方式表达情感,但作为一个组织,我们需要的是协调后的“集体行动”。
B:你的团队成员有哪些共性?你招聘员工的标准是什么?
J: " 极客文化 "( 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 , 形容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编注),喜欢动手,喜欢研究,强调理性和逻辑.招聘的时候 , 如果你是文科生 , 你必须对理工科感兴趣 ,或者你的父母是搞研究的,否则没法爱好这些.如果你是理科生,你必须有很强的阅读面.我们的员工学各种专业的都有,很有趣的是,商务总监是女工程师 , 负责市场公关的人学的是精密仪器专业。
B: 你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是?
J: 我正在看科幻小说《基地》, 同时在读一些管理学的书,我不打算去上MBA。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