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华西都市报》4月23日:他写反战小说穿越1937

《华西都市报》4月23日:他写反战小说穿越1937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2:19   浏览 N 次  
左右不分、枪法不准的陈傻子,却在一次冲锋中,腿被炸断后捆满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兵贩子赵二狗靠卖身养家,在抗战中却英勇善战,成为民族英雄;炊事班长大老冯是个40多岁的老兵,他平凡善良,收养战争孤儿,希望能在战争后,带着孤儿安静地过上普通的家庭生活……

这就是青年军旅作家裴指海最新创作的长篇战争题材小说《往生》里面,表现的一个个鲜活人物形象。该小说除了突出表现南京保卫战的残酷、中国军民的抵抗精神,同时也对战争过后及当下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

第三只眼“我”多次穿越到1937年

小说“我”采访一位曾经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老军人,通过老军人之口,讲述一个连队的普通士兵们,在南京保卫战期间,连番血战,慷慨赴死,最终只有三个人活着走出了1937年的南京。而现实中的“我”和南京的一位女孩恋爱,她的爷爷是南京保卫战的亲历者,奶奶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小说分为两条线索,一方面伸向历史,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侵略者的残暴,人对残酷战争的无知;另一方面则伸向现实,将矛头对准自己,批判和反思现代人骨子里存在的劣根性以及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漏洞,比如对历史善于遗忘,被物欲异化,彼此冷漠,互相猜忌。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真实与梦境,历史与当下,时空交错。小说中“我”还多次穿越到1937年,与那个时代的人对话,营造出一种魔幻现实的独特阅读体验。

4月战火不绝,从科特迪瓦到利比亚,炮火纷飞。战争在进行,对于战争的反思,也并未停止。《往生》就是这样一部对战争进行反思、对人性进行挖掘的小说。

背后故事曾参演电影《南京大屠杀》

提到创作起因,裴指海回忆说:“我在南京当兵的时候,和全团官兵一起,曾作为群众演员参拍吴子牛导演的电影《南京大屠杀》。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伴因为口渴,离开拍摄现场去买瓶饮料,由于时间紧,就没有脱掉身上穿的日军军装戏服。在一家商店门口,被南京市民围着指责,他们愤怒和鄙夷的目光让人害怕,我们几乎是仓皇奔逃。这件事如刀般地刻在我心上,我知道迟早有一天,我会为这场战争写部小说。在这个有着30万亡灵的城市里生活,可以说,我之前所有的写作似乎都是为它准备的。”

关于创作素材,裴指海说:“我阅读了上百本与1937年12月时的南京有关的文字资料,其中包括日军士兵写的日记。”

危险写作“精神几近崩溃,做梦都在1937”

任何一个深入到1937年12月南京心脏内部的人,都有迷失的危险,除非他的精神非人的强悍。比如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因为写南京大屠杀真相而忧郁自杀。

裴指海深有感触,“这是一次危险的写作,但我还是低估了它带来的愤怒与绝望,让你对整个人类绝望。精神几近崩溃,做梦都在1937年。我想通过睡眠将那些亡灵关在门外,但他们仍然像轻烟一样从门缝里挤进来,爬进我的梦里。我眼圈发黑,眼睛干燥,不得不时常地停下来,阅读一些其他书籍转移视线,或者听一些音乐抚慰自己痛哭的心灵。”

据裴指海透露,根据《往生》改编的电视剧目前正在筹拍中,“曾拍摄过《闯关东》、《生死线》、《钢铁年代》等作品的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去年初,在小说还没写完时就已经跟我签约,今年出版后,又有几家影视公司联系我,想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