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我的60年(二十一) 忆“古城之夜”

我的60年(二十一) 忆“古城之夜”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3:28   浏览 N 次  

我与唐达成先生相识于1970年。他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下放到太原钢铁公司劳动改造,备受歧视。那时,我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小青年,从小爱好文学。听一位中学的同学讲(陈为人),他所在的太钢文艺宣传队创作组,来了一位“大右派”,很有学问。而我在初中和高中的两位语文老师恰恰也都是很有学问的“右派”,也是我青少年时的偶像,教我知识,教我怎样做人,对“右派”我情有独锺。况且是从北京《文艺报》下来的大“右派”。于是,我从工作的矿山,来到我们公司的文艺宣传队创作组——公司职工大楼三楼一间厕所改成的办公室里结识了多才多艺,可亲可敬的唐达成先生。由于我们相识于钢城,按照工厂的习惯称呼,我一直称唐达成先生为唐师傅,称他的夫人马中行女士为马师傅。此后,长达三十年里,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身居高位;无论我在山西,还是回到北京,我与唐达成先生以及他的夫人马中行老师一直保持着十分友好的联系。在太钢古城宿舍日伪时期留下的破旧小屋中,在前门大街、虎坊桥和安定门达成先生回京的寓所中,都留下了我们相聚交谈的永久难忘的回忆。

认识唐达成先生之后,我们太钢一群喜欢文学的青年,大都20多岁,便常常在周末聚集在太钢西边的古城七宿舍。在唐达成先生下放太钢劳动改造时居住的小屋中,一间卧室、书房、客厅、餐厅兼顾的房间中,谈天说地,聆听先生的教诲。陈为人在为唐达成写的传记《唐达成风雨五十年》中,称之为“古城之夜”。我们常常聊到深夜,唐大年那时还小,听着听着便和衣在床上睡着了。“古城之夜”的青年中,我是最没有出息的一个,最不成器的一个。我自幼喜欢文学,但从未敢动笔写过什么作品,只是默默地欣赏着同学、朋友们的文章,期待着他们写出更好的作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在唐达成先生的感悟下,“古城之夜”的青年中大多已名成功就。其中佼佼者陈为人(学者、传记作家)、王连印(人民法院报副总编辑)、靳职柄(太钢年鉴执行主编)、赵慧先(小说家)、华丹(诗人)、于莹(中国老年报记者)、王建生(音乐人、小提琴家)……

其中作为与唐达成先生交往最深的陈为人,我年轻时便称他为唐师傅的大弟子,现在已出版了十几本传记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每年以几十万字的速度在进行着创作,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期。

我虽是最没有出息的一个,却是与唐达成先生与马中行女士交往最多的一个。因我的夫人是北京知识青年,因此在太原工作时,年年都要回北京探亲。所以,在唐达成先生从太原调回北京《文艺报》工作后,我便有了与别的朋友更多的与唐达成先生交往机会。先生每次见到我后,便不在家中吃饭,一定请我到饭店。安定门外的小白楼,日本料理是我们常去的地方。马师傅见到我从太原来也很高兴,这样她就可以不用当火头军了。而且还鼓励我,小雷多点几个菜,今天是唐师傅请客。

唐大年和赵赵结婚的时候,我好不容易把马师傅请出来,在晋阳饭庄搓了一顿。遗憾的是,从来没请唐达成先生吃过一次饭。

忆“古城之夜”,不能忘记唐奶奶。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还不富裕,吃肉是很奢侈的。于是,老人家为了给儿孙们增加营养,买来大棒骨,天天用小火熬,把骨头中的油熬出来,给他们吃,奶奶那时已经快80岁了,我们因为常去,当然也常常享受。特别不能忘记的是,奶奶做的红烧肘子,好吃极了,现在想起来还直流口水,色香味极佳。我有一年给唐师傅写信时,专门给奶奶写了一封。马师傅说,她念给奶奶听。奶奶高兴极了,说,这些小鬼还没有忘记我。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