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专访上海交大焊接论文丑闻事件当事人杨军博...

专访上海交大焊接论文丑闻事件当事人杨军博...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4 03:32   浏览 N 次  

  编者按:教授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隔三岔五的就有此类事情被曝光。据统计,几乎国内的所有著名高校都已经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被点名或被质疑卷进学术造假或学术腐败的学者教授不下百人。这些年来,许多著名学者一直在呼吁进行反学术造假,但学术界的造假行为却不见减少,价值观决定其个人行为,乍一看,学术造假似乎仅仅是个人行为,但深入探讨却不难发现这是与当今学术环境不断被权术、利益所侵蚀的现状分不开的。如有关人士所说,学术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纯洁的学术环境,而要维护纯洁的学术环境,一要依靠诚信自律的作用,二要依靠制度规范的力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是学术造假的重灾区,要真正打击学术造假,首先就应该从净化高校学术环境着手,但某些大学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本位思想,不积极调查学术腐败,使造假事件大多不了了之,从而使得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越发猖獗。如何更好的维护学术环境,保证学术研究的高尚性,成了当今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有媒体报道,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师杨军博士发现该校副教授薛小怀涉嫌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后开始了漫漫举报路,有最新消息称,杨军博士已经于2008年4月被上海交大解聘。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从2005年5月31日起,杨军就侵权问题曾多次向上海交大焊接所,材料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纪委,党委,校长办公室以及有关上级领导部门反映和举报。2007年2月杨军博士从法国做完研究工作回国发现其在焊接研究所的办公场所已经不负存在,今年4月,杨军被校方单方面一纸快递信件解聘。上海交大近日发布声明称媒体所报道的薛小怀学术问题学校已做出处理,关于媒体所报道的举报人被学校终止聘用问题,是其人事聘用合同自然终止。学校未续聘杨军,与其举报事宜毫无联系。

  此声明一出,社会各界都在猜疑,为何杨军是在这个时候被解聘?事实真如交大声明所言吗?截至目前,暂时还没有看到交大方面就此事件的处理结果。有舆论认为,作为一所中国高等教育界举足轻重的百年高校,上海交大并未就整个事件的相关细节、处理过程,处理结果等公布于社会,其中定有蹊跷。本网站一直关注该事件的发展,经过对该事件当事人的几方进行了解后发现除了杨军对整个过程有一些立场性的说明外,其他几方一直三缄其口,甚至解释为学校内部事件,不值得大众对其指手画脚。是家丑不能外扬,还是另有蹊跷呢?我们不得而知。

  经过一番周折,中国焊接资讯网(下称中焊网)终于联系上了杨军博士,第一次电话中杨军就告诉我们他有可能会离开上海了,至于将去哪里他没有说。给我们的感觉是他已经很无奈但还在勉强挣扎着,我们通过多次交流后对其进行了一次客观而简单的采访。

  

  杨 军

  个人简介:

  1965年5月生,

  2000年6月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200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并于2003年月4月至2004年3月,2006年月3月至2007年2

  月,两次赴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研究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因揭露上海交通大学的腐败事实,于2008年5月被上海交通大学单方面中止劳动合同,现在已成为无业人员。

  中焊网记者:杨军博士您好!根据目前的相关媒体信息来看,引起争议的论文不是您一个人的研究成果,请问是这样的吗?

  杨军:论文剽窃是剽窃王健农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丁杰的毕业论文,在我的新浪博客里有详细的叙述。薛小怀是盗用我的名字去发表他博士期间的工作内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30卷专辑,《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进展》),那为一稿四投。其还有一稿二投、一稿三投、盗用学校职称发表文章等事件在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jun00)里均有详细的叙述。学术道德如此败坏的人,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我的名字署上一起发表文章,是不是对我个人学术信誉的抵毁?焊接的学术圈子很小,高校的在职教师也就是几百号人,每年的学术会议都会见面,我没有造过假,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同行、学者,当然也许现在世风日下,大家对一稿多投,甚至剽窃论文都不以为然,尤其像在上海交通大学,薛小怀在2005年5月31日正式举报以来,在2005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并被上海交通大学推荐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2005年11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清单50501014/e010803 熔化极气保护焊超低碳贝氏体焊缝金属形核过程及强韧性特征研究 薛小怀)。这不由得人们会对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提出质疑。

  (一稿四投文章――记者注: 《材料导报》2001年10月,第10期,第15卷,《超低碳贝氏体ULCB钢研究进展及应用》、《焊接学报》2001年8月,第4期,第22卷,《超低碳贝氏体ULCB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造船技术》2004年8月,第1期,第257卷,《高强钢的超低碳微合金化》、《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30卷专辑,《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进展》)

  中焊网:交大材料学院的事件相关教授承认自己的硕士生丁杰的毕业论文确实“有一些事情”,但“都已经内部解决了”,我们想知道这件事情是如何内部解决的?

  杨军:这个内部解决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现在不敢对公众公开的原因,也是大家想知道内部解决的真相是什么?至于所谓的内部解决,我就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所经历的事实情况很多,我从2004年3月第一次从法国里昂科学应用技术大学(INSA de Lyon)做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工作回国,因不愿意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焊接所的造假事件,如薛小怀的2004年2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被上海交通大学焊接所长期闲置,到年终又要以工作量来考核。因此,在2005年6月,法方教授来上海看到我的情况,便邀请我赴法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这样我于2006年3月又到法国里昂科学应用技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一年,于2007年2月回国,回国后不但没有安排工作,连工作场所和办公地点都没有了,这在2007年回国后,我向上海交通大学各有关部门领导多次进行举报(所有过程都有现场录音为证),可是不但不受理,2007年3月23日,在学校领导办公室还遭受到学校警方力量的阻挠。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声明合同中止与解聘无关事实,我坚信正义终究战胜邪恶。因为这样的“内部解决”我认为就是暗箱操作,如果不怕见光,为什么要暗箱操作呢?

  中焊网:丁健君研究员表示这件事情被“淡化处理”了、“几乎没做什么处理,一解释就没事了”,这个解释的过程您持什么态度?您和丁健君研究员是什么关系?

  杨军: 丁健君研究员为2007年退休的上海交通大学焊接所同事,他对上海交通大学焊接所的所作所为也是深为痛恨,淡化处理和几乎什么也没有处理,是指薛小怀自2005年5月31日被举报以来,非但没有受到任何行政与党纪的处理,反而于2005年7月晋升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并为学校推荐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于2005年11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事实上就是这样,“淡化处理”就是先拖着,时间一长也遗忘了,不了了之。可是在《中国青年报》曝光后,上海交通大学又于当日炮制出一份声明,说是在2006年月12月曾有过一个学术道德委员会的会议纪要,并有了相关的处理。什么是相关的处理没有说,这也许就是丁健君研究员说的“一解释就没有事了”。问题是上海交通大学根本没有什么解释,只是一句“相关处理”。这也是王健农教授所谓的“内部处理”吧。

  中焊网:有人认为薛小怀的行为不是剽窃,而是“学术不端行为”,您认为这之间的差别主要是什么?

  杨军: 交大校方认为薛小怀的行为不是剽窃,而是学术不端,也正是人们要知道的原因,在中国为什么一件事实证据如此清晰的剽窃事件可以定性为学术不端?所为的不端是什么,是不端正,不正确。即凡事可以理解为好与坏,不是一个程度的定性。大家都可以说偷盗是行为不端,杀人也是行为不端。但是,如果按行为不端来定罪,好像没有相关法律来定罪,这就是所谓的文字游戏,当然这个学术不端的提法,危害的不是一个学术界,这将危害整个国民对是非、丑恶的看法和判断,甚至于危害违法和违纪的界线。所以我在这要提出的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剽窃不为剽窃,为学术不端行为,那么剽窃究竟为哪一类的学术不端,这样解释能被社会接受吗?

  中焊网: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2006年7月26日的《新民晚报》上刊登的《本想“锦上添花”,不料惹出官司》新闻说,上海市某高校材料学研究所的王教授发表论文,未经该校另一名陈教授同意将其署为第二作者。但经查询我们发现这个“王教授”其实是薛小怀,这是为什么呢?

  杨军:这是因为自2005年5月份自我举报薛小怀以来,在学校一直没有受到处理,反而我作为举报告人却被停止一切工作,这样我于2006年6月以薛小怀盗用我名字发表文章一事,起诉到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当时第一次开庭时,《新民晚报》的记者曾到法庭上旁听过,因媒休有压力,所以当时没有按真实姓名发表,但是时间、地点、事件均为真实过程的描述并且记者也与我了解过数次才定稿发布出来,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一则新闻里只是法庭的现场描述,至于更深层次的东西都没有报道。

  中焊网:有记者曾致电薛小怀,但其表示记者给他打电话“不正常”,“应该走正常的渠道”,那么以往处理类似问题的正常渠道是怎样的?

  杨军:这个也是公众要知道的,也是我想通过媒体向社会揭露的真实情况,为什么在长达三年多时间,作为举报人最终落得被中止合同的结果。上海交大各级领导部门的包庇、纵容这些腐败行为是不是到了违法乱纪的程度?我也想知道薛小怀为什么会认为记者给他打电话了解情况是不“正常的”,如果不做亏心事,怕媒体曝什么光,有句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我想记者了解剽窃之事不应该算是“鬼叫门”吧。如果自己心胸坦荡,可以明确告知记者真实的情况。薛小怀所谓的“正常渠道”我想应该是指请记者通过学校,司法机关部门去了解真相,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界的声明,也只是说“相应处理”,所以记者能了解到什么样的“相应处理”我就不得而知了。在上海交通大学处理类似的问题,我不敢妄下结论,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好像是挺健全的,包括学生造假,导师有连带责任。可是为什么到了薛小怀这里就行不通了,况且这个丁杰的硕士论文不仅仅为薛小怀一人所剽窃,焊接研究所一名博士生导师的两名博士研究生也剽窃了一样的内容,并且发表在《焊接》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这在《中国青年报》2008年7月16日的报纸上都有详细的叙述,为什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声明中就根本没有提出,难道“一稿三剽”之事就这样“内部解决”了吗?我也注意到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些教授在网上自己的博客里发表的文章和上海的一些媒体发表的文章,在将世人的注意点引向举报人杨军的合同自然中止和举报无关,《中国青年报》用《上海交大副教授被指剽窃举报人被校方终止聘用》标题是故意吸引世人的眼球(如一位网名叫青水洋教授的文章,见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 =32840),但是从他的博客中,人们没有看到这位参加过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会议的教授,对会议结论没有一字的叙述,为什么?难道我自举报事件以来,没有安排工作、第二次从法国回国后,在长达十六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工作场所,都与举报无关吗?

  中焊网:论文剽窃之事可以“内部解决”吗?

  杨军:这也是媒体要向社会揭露的原因,如果这些腐败的行为都能“内部解决”,那么国家发布的信息公开令不是成了一纸空文了?正如我在前面所叙述的,所谓“内部解决”就是暗箱操作,但论文剽窃可以暗箱操作吗?正如一位网民看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后所叙述的那样,高校为事业单位,学校的教学、科研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和企业合作项目,这些钱都是国家民众纳税人的钱,在高校出现学术造假事件应该公示于众,才能得到民众的谅解。所以我也真想知道王健农教授的“内部解决”和上海交通大学声明里的“相关处理”是什么?也希望他们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息众怒。因为我看了几乎全部的网民的评论,几乎所有的网民对“内部解决”和“相关处理”不认可。

  中焊网:您知道之前有通过正常渠道处理过类似问题吗?

  杨军:说实话,我不知道在上海交通大学是否有过正常渠道处理,汉芯造假到现在还是不了了之,2001年招生黑幕也没有一个处理过程。我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但说一句心里话,我知道在法国包括我走过的十余个西欧国家,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是很难生活下去的,在国外诚信是一个人生存之根本。可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现在还有多少人说自己还是一个诚实的人。

  中焊网:您现在的职称是什么?在交大期间一直是以什么身份任教的呢?

  杨军:我自2002年博士后出站以来,申请过两次职称评定,但都未通过。学校原来的做法是博士后出站自动转为副教授职称,我记得好象就我那年开始,说是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职教师的统一评定,就这样,在上海交通大学有很多人博士一毕业就可以评上副教授,而有的人通过钻营也可以评上副教授,再有人像薛小怀这样弄虚作假也可以评上副教授,既然评职称已经成了一个幼儿园里的游戏,那我后来就不再报了,校方说我挂靠为讲师,可是我又没有讲师证,我只有一个教师证。

  中焊网:您在举报过程中遇到过来自外界的压力吗,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压力?

  杨军:在三年多的举报过程中,学校、政府、法院、检察院,我所去过的所有部门都不按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处理,主要的压力是政府行政机关不作为,到了2006年我举报的时候就只能用录音的方式来保护我自己。我将有录音的时间和对象记录下面,没有录音的次数就不在叙述了。我很想将录音整理出来,不过内容太多,我希望能够有实证材料的情况下,按内容向社会公众揭露这些部门的内幕。

  中焊网:很多人都在关注事态的发展,请您介绍下您的现状,目前你有何打算,您的困难来自哪些方面?

  杨军:我自2008年5月31日被上海交通大学单方面中止合同以来,就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收的无业人员,我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如何面临生活及生存。我想如果可能,我还是想从事国家的焊接事业,因为毕竟在这个行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了,也可以说是半辈子从事焊接行业了。目前的困难是首先要解决生计问题吧,就是要先找一份工作活命。

  中焊网:有人说我国的焊接学术界学术腐败成风,对此您怎么看?

  杨军:如果这样的典型剽窃事件都不算是剽窃,那中国还有什么学术可言。事实上比薛小怀事件更为严重的事件还很多,如《中国青年报》所报道出来的,如果有关部门不对这些违法乱纪的事件进行处理,那么整个学术界今后就怕无任何信誉可言。

  中焊网: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焊接学术界的风气怎么看?

  杨军:我不乐观,国内焊接学术界的风气,可以通过发表的文章即可一眼看出来,别的高校我不想评论,就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算是一所著名的百年高校,学术上弄虚作假、欺世盗名,抄袭、剽窃成风,那可想而知整个焊接界会有多大的好的面貌,那我们的焊接界风气该如何去评判,还是由世人去说吧。

  这次采访过程中杨军对我们提出的很多问题都不愿意做正面的回答,多次提到许多问题都依靠证据和事实说话,但就如此简单的采访能让我们发现事情远非上海交大声明的那么简单。

  后语:

  当事双方是非对错自有公道,我们就事实本身采访了当事者之一,希望还原给网友一个真实。这里没有我们的任何观点。相信所有关心中国焊接事业的朋友们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中焊网将继续报道和关注事件的进展情况。

  (中国焊接资讯网记者 南菲)

  在杨军博客里边对薛小怀博士涉及的诸多一稿多投、抄袭的文章有如下注释:

  一稿两投文章:这两篇论文不但图表一致,文字也是只字不改

  《现代金属加工》2005年5月,《薄板小变形MAG焊接工艺》

  《造船技术》2005年第4期(总第266期),《薄板小变形MAG焊接工艺研究》

  一稿叁投文章:

  《电焊机》2004年7月,第7期,第34卷,《人工神经网络在高强高韧性管线钢埋弧焊丝研制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材料》2001年11月,第11期,第25卷,《熔敷金属力学性能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

  《金属学报》2001年9月,第9期,第37卷,《熔敷金属力学性能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的应用》,这三篇为一稿多投并大量抄袭

  一稿四投文章:

  《材料导报》2001年10月,第10期,第15卷,《超低碳贝氏体ULCB钢研究进展及应用》

  《焊接学报》2001年8月,第4期,第22卷,《超低碳贝氏体ULCB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

  《造船技术》2004年8月,第1期,第257卷,《高强钢的超低碳微合金化》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30卷专辑,《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进展》这四篇论文大量抄袭并内容一致

  薛小怀博士盗用我的名字在国家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30卷专辑,《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进展》

  假冒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名义在国家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

  薛小怀于2005年7月之后评的副教授,如何能在2004年发表文章上署名自己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副教授?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30卷专辑,《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进展》

  《电焊机》2004年7月,第34卷,第7期,《人工神经网络在高强高韧性管线钢埋弧焊丝研制中的应用》

  薛小怀博士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见《航空材料学报》2003年10月,第23卷增刊,《TiAl合金与40Cr钢的真空钎焊研究》。这篇文章的图表、数据与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12月的丁杰的硕士毕业论文《TiAl基合金与钢的连接》中的图2-4、图4-6(a)、图4-7和图4-9完全一样,虽然薛小怀用图象软件处理了图的颜色,但是曲线一样,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表2-1以及所用数据完全一致。更为恶劣的是薛小怀博士所用的题目与硕士毕业论文第四章《TiAl基合金与40Cr钢的钎焊》完全一样。

  特别提示:所有引用的博客内容及被采访者言论和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注:中焊网独家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