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转载]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教育家

[转载]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教育家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4 03:57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教育家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教育家(日记644)

2010年10月20日

作为前苏联为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生活在上世纪中期,主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其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共撰写了41种专著、600多篇论文和1200余多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苏霍姆林斯基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和巨大的。

最早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引入中国的,据说是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他于1979年在《上海教育》杂志第10和11两期上连续发表文章,题为《校长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拉开了传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序幕。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著作相继被教育研究者介绍到中国,并逐渐引起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学习。直到今天,苏霍姆林斯基几乎所有的著作被译介到中国,无数的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学习和实践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没有一位外国教育家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会如此巨大。

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学习,一大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在实践中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以指导自己教育教学活动,其中有魏书生、李镇西、李吉林、吴辰等。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魏书生曾说:“多年来,为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我倡导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践苏霍姆林斯基,从读教育名著开始,制定一生的读书计划,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本文就据了解的资料,来尝试分析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国情。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一生在基层从事平凡工作,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求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理论建树。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教育国情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

二、苏霍姆林斯基有一颗终生爱孩子的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把自己毕生的“爱”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们。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三—4)教师想爱孩子,必须要先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三—9)“热爱孩子”的观点和语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俯拾皆是。

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情地说:

“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长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无所谓的看守人。”

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界, 接受教育的儿童和孩子们被放在了非常尊重的位置,因而“爱”孩子的思想和作法,非常容易引起教师读者的共鸣。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我们无不为他爱孩子的语言所打动,更为他倾注满腔爱心帮助困难学生转化和成长的做法所感动。

三、苏霍姆林斯基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22年年如一日地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他每天坚持早上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亲自上课、同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并兼任班主任,晚上则整理教育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他整整花了10年时间,跟踪观察和研究学生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表现,对3700多名学生作了观察记录,积累教育教学资料2000多本,先后转化了107名差生,都作了详细产记录。此外,他还勤奋阅读了国内外各种教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学习经验。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在生前即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先后被选为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教师”、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师代表大会代表等,并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但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从没有脱离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和课堂,直至最后逝世。他把终生献给教育和孩子的做法在世界上产生的广泛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几乎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他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从教育的内容来说,主张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并在各项教育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从教育的学段和培养者来说,《我把爱心献给孩子》可以说是一部幼儿和小学教育学专著,《公民的诞生》是专门论述中学生成长的,《给儿子的信》谈的是大学生教育;《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中学教育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谈是的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着重谈的是中小学校长的基本素质。另外,还有《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谈的是教育伦理学和儿童的德育教育,《爱情教育》专门论述青年爱情教育的内容,《家长教育学》则是论述家庭与家长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都涉及到了,而且还有建立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著作与实践中是很少见的。

更需要指出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生活在上世纪中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中,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人类教育丰富的历史遗产,密切联系苏联教育的实际,并进行长期实验研究而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理论,这是他与欧美其他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苏霍姆林斯基的国情同中国基本是一致的,他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也同中国大致一样,这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受到中国教育工作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基本吻合。

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实施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它促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的教育思想是相通的。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功能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转变;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等等,所有这些理念,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基本教育思想是符合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之初,无数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印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作为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教师必读教材。例如在2003年11月份,笔者所在的潍坊市教育局和寿光教育局曾统一下发文件下,要求全市中小学教师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组织了多次学习考试。此项活动,也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学习,也促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凡阅读过苏霍姆林斯基专著的教育者,无不为其生动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目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阅读时间很少,迫切需要提高阅读效率,而很多的外国教育专著名词述语充斥全书,让教师们难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如同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谆谆教诲,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

例如在《给教师的建议》232页中说过:

“学生和教师好比是在共同构筑一座楼房,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接过一块块的砖头时,要知道把这些砖头垒到什么地方去,并且能看见整个楼房,用思维来把握它,不时地站得远一点来看,把这个建筑物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表述的,读他的著作,便是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阅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

二语言浅显,富有哲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许多语言,在浅显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儿童和阅读的成年人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

例如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257页《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开头说: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一个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心中。我们常说的不朽就在于此。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使儿子或女儿牢牢记住自己,就是为了活在他们的激情和劳动之中。人最大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你想留在人们心中的话,那你就去培养自己的子女吧。培养人,这可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三是如诗如画,生动优美。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文字水平高超的文学家,运用生动的描述性的语言,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排比等句式。阅读他的论文中的事例,如同阅读一篇篇充满爱心的优美的小小说;阅读他的描述性的文章,如同阅读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

例如,他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第56页中论述孩子们的思想表现时写道:

“于是我看到:一个孩子的思想河流汹涌澎湃地在畅流,不断产生新的形象;另一个则如同一打气势磅礴、水面宽阔、深浅莫测,却缓缓流动的大河。河水的流动甚至无法察觉,但它却奔流不息,无法使它转入新的渠道;而另一些孩子的思想河流则轻快急速,好似可以加以堵截,使它立即转变流向。”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也有他本国国度和时代的局限,在当代中国也并不是万能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经验有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5页)而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包括经验)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生长,正犹如一丛移植并盛开的玫瑰,虽然其主要思想基本适合于我们这一块土地和今天时代大背景,但我们要从他丰富和教育著作和教育理论中,吸取更多适用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以指导好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当代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著作越来越多,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也在全国遍地开花,一大批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魏书生到李镇西,从张万祥到闫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滋养着中国一大批青年教育家茁壮成长着,越来越多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中国教育改革家正向我们一路走来。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