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亲爱的空间好友欢迎您的光临!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4 12:35 浏览 N 次孙瑞祥,字德堂,号静远居士。1953年生于河北沧州,祖籍河北高阳。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任香港《书画市场报》执行社长、沈阳艺海拍卖代理中心主任(法人)。
忝居明代少师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之第十三代嫡孙。承祖上之遗德,余少年受家父影响酷爱中华书画艺术,后积年累学,专工书画鉴定与评论。前蒙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前辈抬爱,余得以拜识享誉海内外的台湾书画界、鉴赏界诸名师前辈,并得授业,使瑞祥愚钝渐化,茅塞顿开,对艺术品鉴赏与评论渐入佳境。余亦先后出版《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图鉴》、《中国当代美术名家批评》、《翰墨探微》等赏评专著,作品亦被大陆多家专业报刊、杂志转载,散见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以及《芒种》诸报刊。
2003年创办《书画市场报》大陆双周刊,旨在面对文化艺术界之高端艺术家及各省艺坛帅将,进而向国际市场推介中国当代之艺术大师、以及当今深具潜质的中青年艺术家――未来之大师。并成功组织数次海内外大型书画拍卖活动,使艺术家作品走向国际舞台。并多次应邀带团访问港澳台三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书画市场报》创办六年来,已在海内外艺术界、收藏界颇具影响,许多艺术家缘此已蜚声海内外。瑞祥能为此恢宏大业竭尽绵薄之力,深感幸甚!
邮编:110002 通讯地址:沈阳市和平北大街28号编辑部
电话:024-89115032 62101556 62101557 传真:024-89101579
网址:http://yihaipm.com E-mail:shenyangyihai@163.com
鉴界才俊 厚德仁怀
――记《书画市场报》执行社长孙瑞祥先生
□ 王湛民
我与著名书画鉴赏家、美术评论家、《书画市场报》执行社长孙瑞祥先生相识多年,但前些年我们相互之间没有深入的接触,只停留在见面礼节性问候的层面。直到2004年,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友谊交往。
记得前些年是在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两位书画家沈阳作品展开幕式上,我与孙瑞祥先生不期而遇。当时他作为贵宾被邀请在主席台就座,我坐在主席台下面正好与他面对,就和他点点头算是打招呼。开幕式后,先生走下台来和我握手寒暄,还热情地给我引荐北京的艺术家和全国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杨仁恺先生等。我当时把我新出版的书法小册子送给先生,两个月后,先生在他主编的《书画市场报》上发了我的书法作品并对我做了介绍。这让我很受感动,我们的接触就逐渐频繁起来。再后来,我又把我们辽宁书画界朋友的作品推荐给先生,先生把其中优秀的作品很快在《书画市场报》上刊登出来,大大激励了辽宁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这倒让我有些歉疚,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回报先生的,就主动提出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为《书画市场报》做些工作。先生说好啊,你是书法家当中为数不多的作家,我们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于是,我就开始做起了《书画市场报》的文字校对工作。
与孙瑞祥先生接触多了,自然对他了解也多了。先生祖籍河北,是明末大学士兵部尚书、民族英雄孙承宗第十三代孙。孙承宗文韬武略,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诗词书法甲天下。孙家后代更多地遗传了少师的诗书基因,搞书画、文学者居多。孙瑞祥先生就是孙氏后代中的杰出人物。他先后主编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图鉴》、《中国当代美术名家批评》、《翰墨探微》等赏评专著,同时还在国内外艺术理论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专业文章,目前,还有刊物在转载。他在书画创作、特别是书画评论、鉴赏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在书画鉴赏与收藏界颇负盛名。先生除在文化艺术界行走之外,还致力于在书画家与收藏界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他从1990年开始,联手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沈阳等地举办多次“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拍卖专场”,自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大型拍卖活动12场。活动吸引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洲各地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热爱中国艺术的外国友人参与其中,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先生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上世纪80年代经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引荐,先生得以拜见台湾收藏、鉴赏界多位大师,并得受业,使其在书画鉴赏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先生精于书画鉴赏我是多次有幸亲见。那是刚与他接触之初,一次,我的一位朋友拿来一幅清代的书画作品希望鉴定一下,在场的一位懂些书画鉴定的人士拿放大镜左右看了一阵觉得画有些不对头,但未敢给出明确的结论,说你还是请社长看看吧。于是,我就把来人引荐给孙先生。没想到作品还没有打开,先生的结论已经出来了――东西不对。来人说怎么没看作品就知道不对?先生道出原委:“味儿不对。”真正的古字画只能有“霉”味,而这幅作品散发着化工原料味。这种情况都是“做旧”了,就是把新的东西处理成看上去象旧的东西,通常的做法是用毛刷把一些化工原料刷在作品上或做烟熏处理。先生说不信你看看作品的背面一定有刷子刷过的印迹。朋友把作品背面展开,果然可见刷子刷过的痕迹。我的那位朋友对先生的鉴别能力大加赞叹。
孙瑞祥先生在学术上更是一位敢于直言的人,这也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记得他在很多年以前就呼吁要重视中国书法传统技艺的发掘和传承,他写文章多次指出:搞书法急功近利是不行的。解放以后我们的主要精力都在搞建设抓生产上,加之十年动乱,让我们离传统已经越来越遥远了,现在如果再不重视传统技艺的发掘,那传统技艺就会失传。我们的国粹就要成为别人的国粹!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书法家要担当拯救民族文化的大任。他对当下的书风以及部分书家对书法发展的导向很是担忧。他说,下笔一阵风,胡乱一阵撒欢儿,随性乱写一通,这会害了书法。真正的书法是必须要深入地研究传统的,而不只是临临帖而已。有志于书法事业的人要弯下腰去老老实实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他的这一论断与刚刚闭幕的两会上部分政协委员的倡导不谋而合。
前几年,书界流行“大巧若拙”,于是一些人专门致力于把书法写丑,甚至某艺术院校导师专门为学生开设了研究“秦诏版”的课程。先生马上撰文给予痛责,指出:“秦诏版”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把诏文刻铸下来,贴在衡器外壁上的文字,只有少数佳品,多数是出自老百姓和会写字的士兵之手的普通文字,它确实具有史料的研究价值,但单单作为书法进行美学研究这就南辕北辙了。真不知道他们从中到底能研究出什么?
孙瑞祥先生对艺术的冷静思考使其向来有自己独立的艺术见解。在《书画市场报》发表学术文章方面,他一向严肃认真,严把质量关,从不因作者是“大家”而是瞻马首。记得有一次我在校对时发现一篇文字有引用错误和观点问题,而我又一时找不到原文的出处,就建议把这篇稿件先撤下来。不成想文章的作者竟是台湾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后来大师得知稿件被撤下,就把电话打给当时正在香港开会的孙先生。先生马上打电话给我,并让我把文章发到他邮箱里。先生看后也以为我的建议有道理,就向对方做了耐心的解释,坚持把文章退回去了。
孙瑞祥先生在关心祖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交流方面也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多次带团赴日本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进行文化交流。2007年,本人在中国书法工具――毛笔的应用方面做了一项探索性的改良,并成功申报了“中国手指毛笔”专利,先生对手指毛笔进行了认真仔细的了解,并坚持使用了近半年,他用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认可了“中国手指毛笔”的这一发明,并肯定了它在普及书法教育、传扬民族文化方面的价值。于是他亲自撰写了《翰墨园中绽奇葩》一文,发表在《书画市场报》2009第10期第一版上,向海内外介绍、推荐“中国手指毛笔”。很快,国内外的许多著名学者、艺术家对“中国手指毛笔”给予关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著名书法家张道诚先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段成桂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刘江先生等国内著名艺术家还为我以及手指毛笔题词。台湾中国艺术协会、日本东洋文化书艺学院、大韩民国传统文化振兴协会等纷纷邀请《书画市场报》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11月,由《书画市场报》社社长孙瑞祥先生带队的《书画市场报》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台北举办文化交流暨本人“中国手指毛笔”书法作品展览,中国艺术协会会长于百龄大师,台湾《民众日报》总编辑尚洁梅先生,台湾《远望》杂志社特派员杨文君女士,台湾黄埔军校校长刘达运中将,中华收藏家协会理事长张再兴,中国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长邢韵蓉,台湾总商会主席官志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郑隆炎博士以及戴镜清、钟沛翰、蔡之龙、马龙等众多台湾艺术家到会祝贺。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众多大师对中国指笔都给予充分的认可。这使得先生对推进中国手指毛笔信心倍增。2009年12月,先生又派我代表《书画市场报》、《芒种》杂志社率团赴韩国首尔,举办“中韩文化交流暨王湛民‘中国手指毛笔’书法作品展览”活动。使中国手指毛笔这一新生事物迅速在海内外书画界得到推广。
此外,身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的孙瑞祥先生,还充分发挥辽宁民进在教育、文化、出版、科技、体育、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的优势,履行职责,努力为推进辽宁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孙先生也是一位乐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他曾多次组织和鼓励艺术家参与募捐、义卖等社会公益活动,先生也经常把自己的作品奉献出来表达爱心。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独具慧眼 探骊获珠
――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博大师段成桂先生
□ 孙瑞祥
2009年1月31日,是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逝世一周年悼念日,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联等有关部门举办一系列悼念活动。杨仁恺先生生前为《书画市场报》首任艺术顾问,他为中国的文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文博事业一大损失。时光易逝,不禁思绪万千,记得我曾撰文《沐雨栉风护国宝,焚膏继晷著华章》在《美术报》发表悼念杨仁恺先生的文章,许多刊物前几月似乎还在转载,如今先生已经仙逝一年……这一年,中国文博巨星杨仁恺、史树青两先生先后陨落,使目前的艺术鉴定市场大师匮乏的尴尬局面渐渐显现出来,便使我自然联想起吉林省文史馆、博物馆馆长、书画鉴定大师段成桂先生。杨仁恺先生生前与段先生交往颇深,杨先生先前曾多次与我提及段先生大名,苦于我当时香港的业务繁忙,无机会与段先生谋面,但我们一直书信往来,也算神交已久。在《书画市场报》成立之初,我们拟聘请书画行业业内顶级大师担纲本报艺术顾问,段先生欣然应允,那时先生正担任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政务繁忙仍支持艺术事业的发展,令我很是感动和敬佩。日后,我也时有求教于先生,先生总是有求必应,成为我艺术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段成桂先生出生在北国的松花江畔、九龙山下的吉林市,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先生深受江城文化之影响,自幼就有超常的书法天赋表现出来。他几十年如一日,精研书艺,孜孜以求,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简约、酣畅、浑朴的书风。如东坡居士所云:“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这为其日后在书画鉴定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生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期间与著名文物收藏鉴赏家张伯驹先生交厚,耳濡目染深得裨益。80年代先生几经辗转将小白楼散于民间的《钱维城花卉手卷》、《苏轼二赋墨迹手卷》之作鉴藏后收入馆内。《苏轼二赋墨迹手卷》收藏有序,该卷纵28.3cm,横306.3cm,用7张质地白麻纸拼接而成,虽引首与隔水已被撕去,仅正文略有残缺外,皆完好无损。全篇以行书书写,纸精墨佳,气韵贯通,有历代藏家及乾隆帝等十六人题跋,收藏印达66枚之多。当年在全国学术界引起轰动,1983年6月23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赏家徐邦达、刘九庵等专家专程到吉林博物馆观赏国宝,亦确认此卷为苏轼真迹无疑。徐邦达先生曾赋诗:“骊珠字字倍临河、炎海之千奈尔和。张墨李笺成五合,精光照眼一惊呼”为之赞叹。段先生在潜心于两件珍品的深入研究多年外,著有《苏轼二赋墨迹手卷考评》、《群玉堂苏帖考评》、《苏轼法书年表》多篇。如今,两件珍品早已成了价值连城的吉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与杨仁恺先生发现的《清明上河图》不分伯仲。
段成桂先生于书画研究之余,笔耕不辍。早在1976年先生的书作就在中日书法联展中展出。先生以精湛的技艺,集众家之长,在张瑞图行书的基调上嬗变而出,笔致精到,摆脱了囿于一家一派之桎梏。其作散发出儒雅的书卷之气,赢得同道的一致肯定,奠定其在中国书坛的地位。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之时,段先生同金易奄先生代表吉林省参加成立大会,并被推选为中国书协首任理事。先生秉承传统,化古法为己用,笔虽有尽而意无穷,极见个人之灵府。记得前些天在京城我与于志学先生交谈时,于先生提出:“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论断,与先生的“书道之本,养浩然之气,生乎天地,蕴乎吾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艺术之妙境,殊途同归!
2008年7月16日,段成桂主席百忙之中莅临《书画市场报》视察,对本报自主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挥毫写下:“为中国书画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多做贡献”的贺辞祝贺本报创刊五周年。先生知识渊博,对当今艺术市场不规范,也有他独特的见解:“历代以书法为手段,为构建国家之和谐而倡导,因为书法承载着儒、释、道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圣贤们的品格精神。”,期待“书家须有多才多艺之造诣,须通理论,精诗词,善绘画,谙文章。”给当今浮躁的书坛上了一堂课。当先生知道市场有署“段成桂”名的赝品时,先生只是付之一笑。如此豁达,可见大师之胸怀!
临别时先生叮嘱:艺术市场的发展与客观环境是相辅相成的,虽然目前个别有悖于艺术市场正常发展的现象存在,但瑕不掩瑜。只要坚定信心,艺术市场的正常发展必将走上康庄大道。他勉励《书画市场报》再接再厉,担负社会责任,为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书画市场报》执行社长
圆劲豪迈 古朴凝重
――读张坤山法书有感
□ 孙瑞祥
翻开军旅书法家张坤山老兄从京城寄来新出版的《美术家――张坤山书法专辑》一书。其法书圆劲豪迈、古朴凝重,精妙之作令我耳目一新。先生以独特手法将魏碑、古隶用笔嫁接到行、草书中,在运笔中诠释笔意,多采用枯笔、侧锋、破锋、濡墨行笔中直取古人又能自出新境。
坤山兄现为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家,现役军人,副军待遇。他以军人的气质,聚长城之浩瀚,以率真执着采撷泰山之苍劲的博大胸襟,使其法书古意盎然、雄浑劲健。
记得前年,我应邀参加河北省美协主席祁海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生存的风景’――祁海峰油画作品展”开幕式,我就利用进京机会,拜会了军中书法大家坤山兄。当听到我的到来,老兄停下手中工作,亲自来到军营大门接我走进他的“静逸书斋”。在藏书满架书作满箧的工作室里,老兄热情地泡茶递水,在品茗赏书中,先生书毡上墨迹未干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题渔乐图》跋语楷书映入我的眼帘,就其书体而论,乾坤尽收。观其行书用笔用墨,从点、线、面于笔墨运行中,准确把握浓、淡、干、湿、白的五墨表现,全凭下意识随手挥出。坤山兄深谙苏轼、米芾、黄庭坚法书禅趣并生之妙境,超逸沉醉,明心见性。黄庭坚曾书:“山雨溪云散墨痕,松风清坐息尘根,笔端悟得真三昧,便是如来不二门”,从佛法与书法中体悟如来不二门。坤山兄书法以碑入楷、发强刚毅,古朴生辣,劲健苍茫而饮誉书坛。其小楷书朴茂沉静,蕴藉深远。
畅谈中先生强调:“坚定传统之路,继承传统是书法创作的根本和源泉。优秀的古今法帖,都是它存在的那个时代的精粹,反映时代的创作变度。体现着书法的艺术性和规律性。离开了传统的沿袭,就等于脱离了“法”的束缚,必然失去书法特有的光彩。‘天垂其象,地耀其文’。”书者应观之于天,悟之于心。
老兄在沈阳军区工作多年,其书法根基深厚,并深得汉字阴阳之理,刻意加强行笔逆顺的黑白关系,大胆用笔,追求一种高古之境界。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与我曾多次提起:“坤山以写碑为主,兼取帖学之长,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作品厚重大气,古朴雄强。将碑学的气息,贯穿到其行书、草书上去,虽书体面貌不同,是脉络相通的书法大家”。临别之时老兄为《书画市场报》成立五周年提笔挥毫:“福慧圆成”四字相赠,其中蕴含深奥哲理与禅意。
当今习书之人,如过河之鲫不足言其多,而自诩大师者,其书有形无韵,实则内迷其理,令人侧目。面对书坛现实,老兄不随波逐流,正可谓:“波流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书道世变事异,其宗永存。我信矣!
学者卢林
――书法家卢林印象 ◇ 孙瑞祥
我与沈阳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卢林先生结识的时间不算长,但印象却很深刻。在我的心目中,卢林是一位稳重而严谨的学者、一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
在当今“书坛江湖”上,学上三年两载,会画几个墨道道,拿几个奖,全然不知“文化”为何物就自命书法家的大有人在。其实每一个真正搞书法的人都懂得,书法是文化修养与笔墨艺术的共同再现,只有文化修养与笔墨艺术同时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的人,才配称书法家。
卢林达到了这个高度,此论理由有三:
一是其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最近看《中国艺术家特刊――书法家卢林》卷,深有此感。卢林不但行草书写得好,篆、隶、楷样样都有扎实的功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魏楷和小楷的基本功都十分了得。这使我得以理解他的行草书何以表达得笔笔有宗,形神兼备。所谓“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卢林皆能信手拈来。
二是其学养深厚。卢林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诗能文。他的作品集里面就有好多自作诗文。我也看过他的一些评论,写得相当的好。古人说,雕龙余事是雕虫。古今大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个个是饱学之士。没有文化是不能很好把握书法这门艺术的。当今书坛,不通此理者有之,错字连篇还盲目自大者有之。而卢林很谨慎,很清醒。他深深懂得向传统向文化的更深处汲取营养才是正途。他知道艺术的道路之长,还需上下求索!
三是其为人敦厚。书法历来讲“书品即人品”,此话对与否权不论,毕竟是千百年来中国书家的传统好恶。说明书家向来对人品的重视。我觉得卢林在此方面尤其可圈可点。卢林师从著名书法家姚哲成,提起卢林的敬师在辽沈书界有口皆碑。而卢林不但能敬哲成,对哲成辈的书家也皆以师礼待之。这也是他十几年来在沈阳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这一重要位置上被长少认可的原因之一。我想沈阳书坛在全国书界鼎鼎大名是与所有几代辽沈书界人的前赴后继、共同努力分不开的。这里当然也离不开卢林默默的奉献。
有人说21世纪的中国书坛到了该出大家的时候了,我信以为然!
作者系《书画市场报》执行社长
温和闲逸 平中寓奇
―― 王湛民其人其书 □ 孙瑞祥
我与湛民弟相识多年,对其书品人品略说一二。下面的文字不算文章,想到哪说到哪。权作聊天儿。
在我认识的中青年艺术家中,王湛民可谓是“学者”一类,他是书法家圈内不多见的搞小说创作的人。而非附庸风雅的真正的文学创作。这从他在全国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三十余万字的作品可见一斑。我曾读过他先前的多篇小说、杂文作品。才气不薄。然而他又是个在外在气质上最不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常常是普普通通的打扮,看上去到象一位看客。当今从事艺术工作的,特别是男性中青年艺术家,大都注意有外在的艺术气质表现,或长发披肩,或服饰另类。而王湛民是属于那种“扔进人堆里就找不着”的一类。
湛民为人厚道,少言少语。意绪情志不显于外。说话十分注意分寸,特别是对搞书画的同道,他很少语重伤人。这好象是搞编辑工作的人养成的习惯。他常常是委婉地表达他对每件作品的真实感受。且经常是十分准确,叫人受益。也许他是深谙同道特别是新人的艺术神经十分脆弱。他因此也极受书画界朋友的爱戴。但如果你是熟人,和你聊对了劲儿,他就会滔滔不绝了。他其实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语词组织能力都是极出色的。毕竟是作家出身的书法家,常常是平凡的话,被他表达出极具磁性的语词。生动感人。
王湛民是一位颇具艺术才气和艺术潜质的艺术家。这源于他的勤奋好学。他是个不好热闹的人,经常有圈里人举办的各类酒会是难得见到他的。你邀他他总是用许多理由婉拒。因此也经常有人误以为他“难请”。其实他是躲在家里看他的线装书去了。
王氏家族,喜欢书法者众。王湛民少年时期即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已历时三十余载。他是真正喜爱接受传统书法基础教育的人。他深深懂得“求木之长,必固根本”的道理。因此,他在百忙之中,总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学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授课。以期教学相长。他的楷书以晋、唐为根基,参以魏碑的凌厉,紧结严整。他的行草书取法“二王”,兼有米(芾)、王(铎)韵致,纯真潇洒,张弛有度,自然大方。不难看出,近年来王湛民的书法一改他以往“长枪大戟”式的直接抒情风格。渐渐远离了急功近利的书风。他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用他自己的话说:甜润也是很难达到的。好的作品要在“甜”的基础上再去脱俗。直接求丑就成丑八怪了。宁丑勿美还在其后。达到以“丑”为美者――大师也,非凡人能为。在这样的思路下,他的作品开始向传统要美。这也使他的书作更具人情化。我想用“雅俗共赏”来形容是十分准确的。这也是他的作品十分受到欢迎的原因。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味地曲高和寡、一味地在各种大赛上迎合少数几个评委胃口也是不理智的行为。毕竟书法的根基和受众还是广大群众。聪明的书家,应该把眼界放开。近年来,许多收藏者渐渐开始把目光面向中青年的优秀作品,王湛民的书法也受到一定的青睐。我到杭州、北京两次在下榻的酒店里看到悬挂他的作品,同行的评价也都很高。我曾经把他的作品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朋友和中国港奥台地区的友人。展开他的书法很多朋友都是眼前一亮,啧啧赞叹。在书画界,也常常有外地友人向我指名道姓地打听他,点名求购其作品。这在中青年中还十分少见。近些年,他的书法三次入拍“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作品拍卖”,每次都拍得上好价位。这个事实也足以说明问题。相信在今后一个时期,王湛民的书法作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有上佳表现,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书画市场报》执行社长
王湛民作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