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日报》看城市机关报的改革发展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4 20:06 浏览 N 次举市场旗 打创新牌 做影响力
―从《长江日报》看城市机关报的改革发展
□ 何建新 梅明蕾
最近两年来,《长江日报》经营业绩不断攀升:2008年,广告收入增长35%,增长幅度位居当年全国机关报前列。今年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下,《长江日报》经营仍逆势上扬,广告收入较去年又增长20%以上,刚刚过去的9月广告就达1500万元,创单月历史新高。报纸发行绝对数量稳中有升,零售量呈数倍增长。
经营业绩是报纸影响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近两年来,《长江日报》新闻和评论被中央媒体和知名门户网站转载的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多项社会公益活动在全国形成影响。解读其走过的路,对当下城市机关报的改革与发展不无启示。
廓清方向:成功与否,市场分晓
机关报要不要面向市场,理论上不是个问题,实际中却不甚鲜明。报业集团中的党委机关报,名义上是“旗舰”报,被赋予的使命是舆论导向,服务大局。反观集团内的都市类报纸,则毫不含糊地被要求面向市场,以求良好的经济收益。报纸定位不同,体现了二者对市场的态度有别。问题就在于,机关报和都市报,首先同为报纸。是报纸就要遵循新闻规律,争取目标读者,在市场上争得份额,并期望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否则,所谓“旗舰”,毫无说服力。
没有市场,何谈导向。应该说,但凡将媒体的舆论导向、服务大局与面向市场对立起来的指导思想,均可置疑。事实上,就全国来看,党委机关报由于长期以来指导思想上的这种偏误,情况并不乐观:有些机关报内容不受读者欢迎;报纸发行主要靠公费订阅,零售几近于无;除少数报纸外,广告收入日益下滑。
事实表明,一张没有市场影响力的报纸,不可能承担导向功能。《长江日报》再也不能走传统机关报的老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透明度决定公信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长江日报》就是要以新闻立报,强化报纸传播力,以提升自身影响力;就是要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知情权,增强信息透明度,以提升自身公信力;就是要加强重大新闻特别是热点新闻引导,做好新闻评论,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而所有这一切,必须在市场上检验。
新闻立报,回归常识。新闻立报是综合性日报包括党报的常识。强调新闻立报,意味着《长江日报》与都市类报纸同处一个竞争平台,尤其在突发新闻、热点新闻和重大事件报道中,记者必须时时处于雷厉风行的拼抢状态。
《长江日报》原先虽有“新闻热线”,但不够热。2007年下半年,编辑部将人、财、物等优势资源重新配置到“热线”,将“新闻热线”电话号码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市广而告之;为更深入了解市民诉求,一年多后,又专门配置了“倾听热线”。两条“热线”像报纸探知城市变化、市民需求的触角。同时成立“信源中心”,负责监测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的新闻。短短数月,“热线”来料和“信源中心”提供的新闻线索骤增,记者频频出击,版面及时反映,《长江日报》一改原先在突发新闻、热点新闻竞争中的弱势形象,不仅成为新闻竞争中的强劲参与者,也成为本地区事实上的新闻标杆。随后,《长江日报》喊出“大事看长(江日)报”的口号,立下“影响力最大化”的志向,每逢重大事件,编辑部必派出精锐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发回详尽报道。两年间,地方重大新闻不说,在如全国两会、党的十七大、神七飞天、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全国性重大事件中,《长江日报》无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和独家报道。
评论成为“卖点”,自能引导舆论。信息海量是时代特征,因此,媒体之传播力更体现在“意见传播”。《长江日报》的评论虽有深厚传统,文章多次在全国获奖,拥有一定影响。但在市场竞争的格局中,报纸既要高擎评论旗帜,更要让广大读者关注、阅读。换言之,要想做意见领袖,前提是让评论成为“卖点”。
近两年来,《长江日报》评论版面大幅扩张,除几乎日日都有的本报评论员文章、社论外,每天又增设了专版《长江评论》。编辑部认为,60年大报之大,大在眼光,大在器局。因此每有国际、国家和地方大事,报纸必须发言,于是―汶川大地震的系列评论,用爱弥合被撕裂的人类伤口;奥运会期间的“洪波侃奥运”专栏,追寻融入世界文明体系的中国步伐;《堂堂正正讨论人权》《将人权作为国家信念》等评论,阐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要性;《清楚屏蔽真相的共谋机制》指出,真相通达的道路畅通,才不至于让社会在欺骗和谎言中沉沦等等。评论员文章或社评开始署名,意在张扬撰稿人的个性和才情。评论题材无禁区,本地、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无所不及。《长江日报》的评论在业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前所未有,舆论引导功能得以淋漓尽致发挥。
媒体应尽监督的本分。舆论监督,媒体守望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种种局限,机关报的监督功能发挥不力。报纸一版更难见监督稿件。2008年,《长江日报》特辟“长江监督”专栏,打起“理性、建设性”的旗帜。监督对象主要为公权力,并广及社会方方面面。报道因新闻价值和关注度的大小,刊发至不同版面,监督稿件上一版也不鲜见。2008年11月5日,《长江日报》记者为调查某单位倒卖土地违规建房情况时,竟遭相关人员施暴。事发后前往编辑部说情的人不断。编辑部不为所动,于次日报纸一版刊发报道,并配评论《新闻不因为暴力而屈服》;随后,报道继续跟进,调查对象终获查处。报纸力排阻碍,厉行监督的行为广获社会赞扬。
在国内现有环境下,媒体施行舆论监督不无风险。但编辑部坚信,舆论监督是媒体本分,有志向的媒体应有舆论监督的勇气和智慧。事实上,舆论监督只要有利于推进工作,党和政府部门常予以热情支持。仅去年一年,《长江日报》舆论监督稿件就有45件被武汉市政府批转督办,收到极好效果。
报纸始终要围着读者转。机关报面向市场,终极而言,就是要让更多读者主动购买、阅读。
在巩固公费订阅的同时,《长江日报》大力发展自费订户,更着力突破零售,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零售的多寡,标志着报纸的市场化程度。通过调整内容、加强营销,终于在零售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日常零售量甚至超过本地区一些都市类报纸。
早在2007年底,编辑部就成立专门班子,厘清报纸的读者状况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报纸内容和营销策略作出调整。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编辑部又派专人,每天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不间断地对数十万读者逐一查访,了解他们对报纸的“情感忠诚度”和“行为忠诚度”(对报纸内容和服务读者的综合评价)。《长江日报》的改版是经常性的,因此没有特定的时间起点和特别宣示;而改版的依据正是市场反应。编辑部认为,对市场状况的随时把握正是媒体须臾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
超越路径:要想领先,唯有创新
两年前,《长江日报》定下高水平的发展标高。达到如是标高,必得走超越之路。超越意味着要步步领先。何以领先?唯有创新。
创新的前奏是激活人才。竞争有壁垒,最有效的壁垒是人才;创新需要资源,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据初步统计,《长江日报》两年来在办报、经营、社会活动和媒体文化方面的创新举措近200项,背后是人才被高度激活的事实。
先看《长江日报》部分以个人命名的专栏:“余熙高端访谈”“高宝燕绿色行动”“刘敏新闻访谈”“柯立北京传真”“洪波侃奥运”等。专栏主持人并非全才,却有专攻;编辑部正是为他们量身定设了发挥专长的平台,才使他们如鱼得水,为报纸增添了光彩。事实上,《长江日报》的创新活动已形成了以人才为核心的“四部曲”:面向市场提出创新项目―选择合适人才作为项目责任人―围绕责任人配置相关资源并结合动态管理―项目成功对责任人给予相关激励。2007年底至今年国庆前后,《长江日报》为彰显报纸影响力,推出系列富于创新元素的专(特)刊,如《年度封面人物》《长江日报社会责任白皮书》《视觉2007》《影响》《中国》等等,分别选择文化底蕴深厚、创新能力强的采编、评论、摄影和广告人才担纲,结果项目大获成功,编辑部及时给责任人发放“总编辑奖”,以表彰、激励其创新贡献。
世上无不可用之人,关键在识人、用人。对于人才,总结出 “五给”,即给尊重、给舞台、给激励、给关爱、给宽容。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人都充满了创新的冲动。创新成为《长江日报》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
与其令人喜,不如令人惊。2007年12月24日,《长江日报》一版重磅推出年度封面人物,整版要件为通栏大标题《力挽狂澜的平凡人》、四位抢救落水女孩的平民英雄大照片、一篇评论、外加相关导读。这样的处理罕见于全国综合性日报,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报纸一版追求信息量(稿件条数)、党报要发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新闻等陈规,令读者惊叹不已。
两年间,类似创新数不胜数。2008年年底,报纸继2007年又推出新的年度人物后,继而首度发布《长江日报2008社会责任白皮书》《年终特献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