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转载]谁在为药家鑫开脱?

[转载]谁在为药家鑫开脱?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4 20:24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谁在为药家鑫开脱?作者:九州凤 作者:李剑波

自从南京出了一个“徐老太”之后,我开始有点看不懂这个社会了。现在又出了一个药家鑫的案子,还有其师妹李颖发表的脑残到邪恶的言论,让我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可理喻了。一个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的案子,怎么会迟迟得不到宣判?怎么会引起这么多莫名其妙的争论?

连捅8刀的特写

2010年10月20日23时,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雪弗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时,撞上前方同方向骑电动自行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以上的回放很客观,符合案发事实。在这里,我想对其中的一个环节做一个特写、放大,这个特写从药家鑫发现张妙没死,回到自己的车里拿刀刺向张妙开始:这是药家鑫第一次杀人,有那么一瞬间,他或许摸不准该从什么地方下手。他试着扎下了第一刀,刀虽然锋利,但是药家鑫还是感觉到了衣服的阻力,他并不确定这一刀是不是有了效果。但他听到了张妙的惨叫,当他把刀从张妙的身体中拔出的时候,他发现明晃晃的尖刀不再那么明亮了,因为上面开始有了殷红的鲜血,滴滴答答的。
张妙没死,只是在不住地呻吟惨叫。这显然不是药家鑫想要看到的结果,他想让张妙闭嘴。于是,“噗嗤”一声,他扎下了第二刀。这一刀他加大了力气,效果马上不一样了,当他把刀从张妙的血肉之躯拔出的时候,他发现刀身的大部分都沾满了鲜血,滴滴答答的,显然这一刀扎得更深了。
张妙的身体还在地上痛苦地扭动。药家鑫咬了咬牙,“噗嗤”一声,对准张妙的肉体扎进了第三刀,然后血淋淋地拔出,紧接着又是“噗嗤”一声扎进了第四刀。
“噗嗤”扎进,“噗嗤”拔出,“噗嗤”地鲜血喷涌。这个过程药家鑫重复了8次。他很镇定,似乎躺在地上的张妙不是一个被他撞伤的不相干的弱女子,而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他将这个残忍的灭绝人性的过程重复8次是理所应当。
终于,药家鑫发现,张妙的身体不再扭动了。他长出了一口气,回到车上,开车狂奔。

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特写

请原谅我有限的想象力及蹩脚的描述,做这样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在不是我的本意。但我为什么还要去做?因为这个过程的现场并没有什么摄录设备,哪怕是一个监控摄像头,而张妙已然死去,她所遭受的非人痛苦被她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们无从得知无从体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个数字:8刀;还有一个结果,张妙死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戮,被寥寥数十个字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了,缺少了现场录像的震撼冲击。
而另一方面,药家鑫还活着,而且频频出现在镜头中,包括央视的镜头。镜头为我们展示的是怎样一个药家鑫呢?是一个“哀哀痛哭”的药家鑫,是一个庭审中“孤苦伶仃”的药家鑫,是一个面对受害人父母“噗通跪地”的药家鑫。渐渐地,事情开始出现了一些滑稽的苗头:药家鑫在看守所里唱歌了,歌声赢得了掌声一片,药家鑫俨然有了一些英雄的派头;管教干部也开始出现在镜头里了,说自己是如何如何鼓励药家鑫,让他不要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失去信心。管教干部在努力展示自己的“人性”。
一些媒体,特别是央视,在不动声色地引导着民意,终于,一些公众开始对药家鑫表示同情了,法律界的各色“专家”也运用他们所谓的“专业知识”为药家鑫开脱了。于是“愤怒的民意”被淡化,而“同情的民意”被别有用心地创造出来,颠覆了我们“杀人偿命”的惯性思维。
我承认我对于药家鑫杀人过程的描述有想象的成分,但我想这绝对是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果这个过程被摄录下来,被一遍遍地回放,不停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我想这样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事实明确的不能再明确的案子就不会引起目前这么多莫名其妙的“争议”,也就无需我画蛇添足的想象。杀人偿命,自古而然。药家鑫杀人了,而且是故意杀害,按法当诛,如此判决,符合法理,跟民意的愤怒何干?为何有些所谓的法律专家要拿此说事?

药家人的策略

哀哀痛哭。噗通下跪。我承认药家鑫的表演很到位,甚至很专业,但人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正是这一点让药家鑫的表演露出了马脚,让我看到了他隐藏在泪水、下跪后面的险恶,那就是:药家鑫在庭审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表示过一次“其罪当诛,罪不可赦”的意思,而是不停的强调“如果法庭能给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他会怎样怎样。正是这种求生欲望的本能流露,让他在庭审中的一切都成了表演,让他的眼泪与下跪都成了一种策略。
庭审中还有一个细节,让人想想就不寒而栗,为药家的策略不寒而栗,为人性的险恶不寒而栗。这个细节就是药家鑫出庭受审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出现在现场。试问,这一点符合常理吗?符合人性吗?能找到合情合理的解释吗?我不相信药家鑫的父母缺席现场是因为儿子的行为羞于见人。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一种策略,一种极其高明的策略:父母不出场就是对儿子最好的保护,如果想救儿子,就要忍一时之痛,让药家鑫一个人面对一切,独自面对受害人家属的愤怒,独自面对法官的讯问,塑造一个“孤苦伶仃”的药家鑫,形成药家鑫“被欺负”的错觉,从而让民意的天平向药家鑫倾斜。能够想出这样的策略,我想药家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或者说药家鑫的父亲本身就很高明也未可知。

张家人的骨气

这些年出现了不少杀人者花钱买命的案子,让我看到了人穷命贱的悲哀:人已经死了,要点钱算了。在此,我很想问一问:人的生命是有价的吗?活人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对枉死亲人的交代还是对自己的赔偿?如果人死可以复生,活过来的逝者面对亲人如此的选择,是该笑还是该哭?是选择重新活一次还是再次选择死去?做出如此选择的中国人,是穷疯了还是穷怕了?
在药家鑫的案子中,我欣喜地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中国只要还有死刑存在,药家鑫就该享受此待遇,我们亲属不会放过这个杀人狂的!故意杀人有被判死缓的,但药家鑫杀人手段极其残忍,必须判死刑。判药家鑫死刑是法律的要求,作为道义上来讲,我们再穷也不愿要药家的钱,因为有血的钱不能要!
说这些话的人叫张显,是“药家鑫案”原告代理人、受害人张妙的亲属。“我们再穷也不愿要药家的钱,因为有血的钱不能要!”从张显的嘴里,我听到了久违的“人话”,作为一个男人,张显的话掷地有声,在他的身上我终于看到了人之为人应该有的“铮铮铁骨”。
这个社会没有骨气的人太多了,因为这些没有骨气的人在,纵容了不少“富二代”的狂嚣:撞死人算什么,老子有的是钱;因为这些没有骨气的人在,纵容了某些“官二代”的骄横:有本事你们去告,我爸是李刚。因为这些没有骨气的人的纵容,我们的社会埋下了很多隐患:谁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有钱可以摆平一切”的受害者?谁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张妙”?■山东广播电视报/记者 李剑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