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家庭教育时报记者赵颖:恰当的家教成就了幸运的女儿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6 14:53 浏览 N 次沈诞琦,复旦附中高二理科班学生。今年八月,她从年级组里最优秀的十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美国著名中学TAFT寄宿制高中选中,作为复旦附中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去该校完成高中学业。
在沈诞琦即将告别父母和学校赴美学习前的一个晚上,记者采访了这位幸运的女孩和她的母亲林玉芳。“恰当的家教成就了幸运的女儿。”
林玉芳的一句话,让记者明白了沈诞琦如此幸运的真正原因。小闹钟里养成习惯美国的学校向来重视多元文化的建设,因此,吸引TAFT寄宿制高中的不仅是沈诞琦每门学科的优异成绩,还有她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复旦附中,沈诞琦曾多次组织大型论坛、演讲赛,并获得好评;而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的副理事长,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对此,妈妈林玉芳坦言:“她学得很从容,即使繁忙的社会活动占去她大量的学习时间,她也不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与其说是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不如说是帮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沈诞琦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林玉芳就见过不少家长下了班以后忙家务,等收拾了碗筷洗刷完毕之后已累得快趴下了,可是这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因为这才刚到了替孩子检查作业的时间。
“我和她爸爸平时工作都很忙,怎么可能天天陪着孩子读书?所以当时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在沈诞琦上小学前把她的学习习惯培养好。” 林玉芳买来一只漂亮的小闹钟,一边教沈诞琦认钟,一边告诉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起初,她只要求女儿凭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一道习题,做完之后再认真检查一遍,并记录完成的时间;慢慢地,她对女儿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确保答题的准确率,还得保证一定的速度。而在培养学习习惯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林玉芳始终陪伴在女儿身边,反复地对她进行指导。 “这段时间很关键,”林玉芳说,“孩子毕竟小,容易出现反复,家长的陪伴和督促无形中也是在帮助孩子养成习惯。”两个月之后,林玉芳从沈诞琦每天答题的“程序”中欣喜地发现,女儿不仅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甚至还把不断缩短答题时间视为一种乐趣和对自己的挑战。大量阅读拓展思维如果说在沈诞琦的成长过程中,学习习惯的养成,教会她作为学生应有的责任感,那么阅读习惯的养成,则帮助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
林玉芳说:“到了高中,女孩子在理科上往往不占优势。而作为复旦附中理科班的学生,沈诞琦不仅两次获得全国计算机比赛一等奖、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第一名,她的文科成绩也在年级里名列前茅。之所以能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我想应该是大量的阅读拓展了她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帮了她的大忙。” 林玉芳记得沈诞琦在念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晚饭后,她硬是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可妈妈又不是“故事大王”,哪来那么多故事啊?情急之下,林玉芳记起先前看过的那份《新民晚报》上“蔷薇花下”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于是便绘声绘色地给女儿讲了起来。 “这个阿姨的行为很不好。”沈诞琦听完之后,歪着小脑袋沉思起来,“妈妈,这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啊?” “这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林玉芳拿起报纸,指着“蔷薇花下”的这篇文章对女儿说:“虽然妈妈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妈妈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来了解啊。你现在是小学生了,与其听妈妈讲故事,还不如自己看故事。” “可是报纸上面有好多字我都不认识,怎么办?” “你可以查字典。” 打那以后,沈诞琦每天晚饭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展开报纸,仔细地阅读“蔷薇花下”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会搬出字典,耐心地查阅。林玉芳说:“沈诞琦开始各方面的阅读,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渐渐地,沈诞琦读报不再仅限于单一的栏目,她浏览时政要闻版,关注科技动态,也关心体坛和影视。
再后来,每天一张报纸也不能满足她的阅读欲望了,她便让妈妈去学校的图书馆为她借来各式各样的书,如文学作品、科普论文或者哲学理论等,她贪婪地从书中汲取各种养料,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架构,她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替孩子保有一份坚持林玉芳坦言:“对孩子来说,学习习惯的养成确实非常重要,但日复一日,孩子难免会感到枯燥,出现反复。这一点,沈诞琦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所有孩子身上的惰性,她都有。这时候,家长应该学会替孩子保有一份坚持。” 这个道理林玉芳是在帮女儿开“画展”的过程中顿悟到的。那一年,沈诞琦4岁,妈妈替她在少年宫的图画班报了名。谁知,才去了两次,沈诞琦便嚷着说不想再去。见女儿态度那么坚决,林玉芳差点儿就打了“退堂鼓”,可转念一想,既然名都报了,怎么也得让她画完一学期吧,总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于是,她对女儿说:“好好画,妈妈准备为你开个家庭画展。”
果然,一个月之后,林玉芳把女儿所有的画集中起来,镶在镜框里,像模像样地挂满了一屋子,还邀请亲戚和邻居来观摩“画展”。听到大人们称赞她画得好时,沈诞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还一个劲儿摇着妈妈的手说:“我以后还要开画展,我一定会画得比现在更好。”类似的画展后来又在沈诞琦的家里陆续开过几次,每一次的进步都见证着她的成长。林玉芳说:“许多孩子对读书缺乏兴趣,其实是因为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好比沈诞琦学画,家长需得多花些心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包括替他保有一份坚持,让他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这以后,画画便成了沈诞琦特别珍视的一项爱好。此次去美国念书之前,她还特地画了好几幅国画,并将这些画精心裱好。“她要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美国的同学。”林玉芳无限欣慰地说。女儿的日记不再上锁 “妈妈,我们班许多同学都不记日记,我为什么要记呢?” “琦琦说的有道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长大以后能翻看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这将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呀。”林玉芳记得在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曾经这样回答过她这样一个问题。 “记日记是我对她的一项要求,”林玉芳说,“不仅是为她将来的写作打基础,更是希望她能养成与自己‘对话’的习惯,我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有这方面的要求。”
起初,因为沈诞琦不会写那么多汉字,妈妈便成了女儿口头日记的“记录员”;等她学会汉语拼音后,她开始用拼音记。母女俩后来也作过一些调整,遇到学习任务繁重,或者确实没什么“故事”可写时,不记也没问题。 “女儿日记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它可以是一篇游记,也可以是一则体会,或是发生在她和同学及朋友之间的故事。长大之后,她会把女孩的心思都‘藏’在日记里。”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沈诞琦的抽屉里已经有20多本日记本,它们记录着她成长的点点滴滴,也成为她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 “有没有看过女儿的日记?”记者问林玉芳。 “有过。”林玉芳坦率地说,“如果说当妈妈的没有这种心理,那是我在说谎。从‘看’到‘不看’,我确实经历了一个自律的过程。” 沈诞琦上初中时,有一段时间变得比较沉默,而且性格很逆反。无奈之下,林玉芳试图从女儿的日记里寻找答案。但是有一天,她发现女儿的抽屉上了一把锁,她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她明白是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了女儿的心。 “从此,我再也没有看过女儿的日记,虽然当母亲的总是想全方位地了解女儿,但我要和女儿交朋友,就应选择尊重女儿的隐私权,让她想赞美就赞美,想发泄就发泄。” “现在,女儿的日记还上锁吗?”记者问。 “当然不会,”林玉芳笑着说,“现在,我们家任何一个抽屉都没有锁。”
此文刊于 2005年11月21日 家庭教育时报 记者 赵颖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