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评《中国英文媒体概观》之偏颇与失真--也谈中国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6 15:06 浏览 N 次近逛书城,眼前一亮:《中国英文媒体概观》(以下简称《概观》)出现在书架上。印象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英文媒体(体制内习称“外宣媒体”)从无到有,近年呈加快发展趋势,却还未曾有过像样的总结,更无此类图书出版。而此书今年7月新鲜出炉,立刻买下一本。
回去阅读,随即遗憾,继而失望,再而不满:这样一本由中国传媒大学相关学院负责人编写、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我寄望甚高的《概观》,居然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详略无当、结构混乱,完全是若干学生论文拼凑而成的草率之作。于是忍不住发表如下评论,顺便也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中国英文媒体状况。
如有不当,真诚欢迎批评。
中国有几家英文日报?
传统新闻媒体中,报纸仍是影响最广、可信度最高、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重要成员。虽然电视观众很多,但由凤凰卫视首创的读报节目,已被央视及各地电视台广泛“借鉴”。即便互联网勃兴,其网上新闻的主要来源,仍是各地主流报纸的官方网站。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英文期刊行动很早,英文报纸却姗姗来迟。
直到1981年6月1日,借改革开放东风,中国内地第一份英文日报《中国日报》(China Daily)才正式创刊。从此,中国的声音,得以通过报纸这一最古老传媒形式向全球传播。此后,中国又相继创办三份英文日报,分别是:《深圳日报》(Shenzhen Daily, 1997年7月1日)、《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 1999年10月1日)、《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 2009年4月20日)。其中两份地方英文日报分别诞生于中国对外交流最活跃的华东和华南两大经济发达区,在服务外国人和对外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还有至少两位数的英文周报,其中既有英文学习类报纸,也有时事类报纸。
但是,《概观》对中国近30年来外文媒体中发展最快的英文报纸,却只用一章30页(约占全书九分之一)的篇幅加以介绍,并出现重要疏漏和错误。这一章(也是第一章)的题目就弄错了,名为“英文报刊媒体”,却对期刊只字不提,而书内另有一章《英文期刊》。第一章共两节,第一节《中国日报》,没问题。第二节《城市英文报纸》,问题多多。
首先,作者对中国目前英文报纸的状况似并不清楚,甚至不知道中国有几份英文日报。书中称《上海日报》“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地方性英文日报”,却忘了创刊早于《上海日报》并于2002年1月1日就由周三刊扩充为周五刊的《深圳日报》(与《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刊期相同。按国际惯例,每周出版4期以上的报纸为日报)。《深圳日报》迄今仍是华南地区(不含香港)惟一外文日报。《概观》显然对身边的英文《环球时报》(每周五期)也毫无知觉。这份由人民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环球时报》创办的英文日报,作为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媒体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创刊时在海内外曾引起较大关注,《概观》却不置一词。虽说该报创刊较晚,但距《概观》出版尚有一年零四个月,距作者写“前言”的时期也有近一年的时间,没有任何理由缺漏。
《今日北京》不能代表“地方英文报纸”
其次,《概观》作者由于眼界的狭窄和掌握资料的局限,在第一章第二节《城市英文报纸》中,虽然也提到“这些报纸主要包括《今日北京》《广州英文早报》《上海日报》《上海英文星报》《深圳日报》《成都商报》等”,但却将介绍的重点,绝对放在了《今日北京》等周报上,并依然差错连连。如说《广州英文早报》“是华南地区最早创办的一份综合性地方英文报纸”,事实是《深圳日报》与其同日创刊。又如《深圳日报》“由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主办”,应为“深圳报业集团主办”。再如将《深圳日报》仍说成是每周出版三期的报纸,数据无疑引自11年前的旧闻。而上述《成都商报》显然是《成都周报》(Chengdu Weekly)之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无论报纸规模还是影响力,仅次于《中国日报》的就属《上海日报》了。该报目前周六刊,四开48版(这个规模长期超过《中国日报》,后者今年改版后扩充为对开24版,方与《上海日报》持平),不仅在外国人聚集的上海是首屈一指的主流英文大报,在海外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每年被境外主流媒体转载13,000条以上。世界最大移动电子媒体亚马逊的Kindle提供的21份全球重要报纸中,《上海日报》是惟一入列的中国报纸。《深圳日报》作为华南惟一英文日报,不仅是惟一在香港发行的中国地方英文报纸,也是在国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地方英文报纸(目前在美国和印尼每天发行共8万份)。这两份日报还创办了当地惟一的英文手机报,《深圳日报》还在全国率先推出全数字版英文报纸。
《概观》既然介绍中国英文报纸,本该将重点放在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这几份日报上。可惜其作者对上述情况显得一无所知(我们不能说其有心为之),因而对两份日报只各作6行字的陈旧而简短的介绍,便匆匆略过,而将大量篇幅放在了《今日北京》等周报上。其中,《广州英文早报》《上海英文星报》各用15行字介绍,《今日北京》不仅在第一部分用了12行字介绍,还专设一部分,以满满8页纸详加论述。至于一批英语学习报纸,如《中国日报》旗下发行量达30万份的《21世纪英文报》(21st Century)等,《概观》均只字不提,且并无“本书不包含非时事类英文报纸”之类说明。
英文电视不是只有“央视9套”
与对英文报纸的论述相似,《概观》在第三章《英文电视媒体》中,再次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在这一章里,作者只集中火力描述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英语节目,一字不提其他英文电视台,于是给人一个错误印象:央视的英文电视既是中国第一也是迄今惟一的英文电视节目。
中国的英文电视,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而享有巨大垄断资源的央视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最早的电视英语新闻节目出现在上海。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开播《英语新闻》。两个月后的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节目》才开播。1993年,武汉电视台成立对外部,同时开播《英语新闻》节目。1996年4月1日,该节目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英文频道,成为中国第一个英文电视频道,比央视9套早了6年。1994年9月,深圳电视台开播《英语新闻》。2000年5月,厦门电视台推出“全日制”《英语新闻》节目。开播英文电视节目的各地电视台还有很多,如天津电视台、长春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甚至像东莞这类二线城市的电视台,也开播了英语新闻节目,这里恕不一一列举。
应该说,各地开办英语电视新闻节目,条件都很艰苦。这些节目饱受收视率低、人才缺乏、无财政支持(或很少财政支持)之苦,大都处于努力支撑状态。如深圳电视台的《英语新闻》几起几落,终于在2008年3月停播。武汉电视台创下“中国第一”的英文电视频道,也不得不向收视率低头,从前两年起改为“双语频道”。但也有发展较好的电视台,最好的是上海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该节目于2006年3月发展成独立的“英语电视频道”,2008年1月更名为“国际频道”。该频道目前每天滚动播出18小时的英语节目,迄今仍是中国惟一覆盖全国的全英文卫星电视频道,在上海30万常住外国人群及海外某些地区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即以中央媒体而论,新华社24小时滚动播出的英语电视台(CNC World)也不应被忽略。尽管该电视台今年7月1日才正式播出,在《概观》付梓之后,但该台的筹备两年多前即已开始,其筹备过程和招兵买马的动作在海外媒体上屡见报道,国内电视界也颇多议论。此前,新华社的英语网络电视已经于2009年12月试播和今年1月1日正式开播,并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此次开播的英语电视台将实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全覆盖,是值得高度关注的。但凡关心中国英文媒体者,对此重要事件早在2009年多已知晓,惟《概观》作者像对待《环球时报》英文版一样信息再次失灵了。
《漫步北京》不知所云
不难看出,《概观》在论述中国英文媒体时,是以新闻类媒体为主体来描述的,这可以视作其将发行量一度突破1000万份的《英语周报》(英语学习类报纸)略而不提的理由。但在第五章《英文期刊》中,却只介绍《今日中国》和《漫步北京》这两份非新闻类刊物,而对《北京周报》这类影响较大的老牌时政英文期刊吝置一词。即使介绍《漫步北京》,也对其背景和发展轨迹不甚了了。
《今日中国》(China Today)的前身是《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s,从英文名看似译为“重建中国”更恰当),创刊于1952年1月,1990年1月改用现名。改名后的该刊与《中国建设》的风格一脉相承,仍以宣传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新面貌为主,基本没有时政新闻,更无针砭时弊的新闻评论。倒是创刊于1958年的《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才被公认为新中国最早也是迄今惟一的英语新闻期刊。该刊在改革开放之前的20年里,一直是中国对外传播新闻的重要媒体之一,也是外国人(特别是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情况的最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今日北京》作为中国惟一英语新闻期刊,仍是全国性英文媒体的重要方面。《概观》对如此重要的英语新闻周刊一语不发,却用了30页篇幅(第五章共67页)介绍《今日中国》,令人费解。
《概观》在这一章里还用了整整一节共22页的篇幅介绍了另一份英文刊物《漫步北京》。由于书中未注明该刊的英文名称,一下子还真不知作者所云何物。曾见过有纪录片《漫步北京》、旅游图书《漫步北京》,谁见过外文期刊叫做《漫步北京》的?后来书中提到五洲传播出版社,我这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那个“That’s”系列吗?
10多年前,广州的几个外国人在个别中国人的帮助下,针对广州外国人日益增多却缺乏英语生活资讯服务的尴尬状况和市场机会,筹资创办了一份地下杂志That’s Guangzhou(中文“那是广州”、“在广州”之意)。说其是“地下杂志”,是因为该刊并无正式出版刊号,却为规避政策在封面上用了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闲置的中文杂志刊号(尚不知是否过期)。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脱离属地管理的做法显然违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而且其刊登广告的行为也违背了《广告法》。但由于该刊旨在向外国人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实用信息,并不涉及时政新闻,客观上有利于营造国际化城市氛围,而无政治风险,所以广州的出版管理部门采取睁眼闭眼态度。事实上,国家在外文期刊上过于保守的政策(迄今未批准任何地方城市办外文期刊),导致此类地下刊物盛行。去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西安等外国人较多的城市的酒吧看看,各类无刊号的外文杂志随处可见。
That’s Guangzhou很快就从广告上获取了利润,主办者于是将此模式向外移植,先后出现That’s Shanghai、That’s Beijing等版本,甚至还有跨地区的That’s PRD(在珠三角)。然而,钱赚到手了,行为毕竟违法,所以这些外地版本常遭当地出版管理部门查处。合法化是这些英文期刊的惟一出路,而五洲传播出版社手上握有刊号却没有包赢不赔的实体刊物,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加上国家也意识到城市外文资讯的需求,于2004年开了点口子,that’s系列便从2007年8月2日起正式成为五洲传播出版社旗下的合法出版物,并由该出版社与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股份制传媒公司”天力盛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实际上走的是“国有民营”路线。
《概观》作者显然对此一概不知,所以在英文刊名、创办日期、中国现有几份英文城市期刊等基本信息方面语焉不详,却洋洋洒洒写了22页,也真够大胆的。至于 “漫步北京”等中文名,杂志封面上是看不见的,只是为推广方便在中国人中这样叫,并经过一段时间才渐渐统一的,原先的中文名就是《在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总编辑李向平在2007年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这样介绍:“此次出版的8本城市杂志,包括英文版的《在中国》、《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日文版《漫步北京》、《漫步上海》,韩文版《早安,北京》、《早安,上海》。”可见,《漫步北京》原是指日文杂志。顺便说一下,That’s Guangzhou(在广州)已从2008年改为That’s PRD(在珠三角,或漫步珠三角),目的是向深圳市场渗透。
论文拼凑导致破绽百出
《概观》无论是章节、体例、逻辑还是全书结构,都呈混乱状态。章节方面,全书基本以“……媒体”定名,如“英文报刊媒体”、“英文电视媒体”、“英文网络媒体”等,但到了广播和期刊这两章突然出现例外,变成了“中国对外广播的旗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英文期刊”。而且第一章名为“英文报刊媒体”,其内容却有“报”而无“刊”,显然是“英文报纸媒体”之误。章节如此,体例更无从谈起,最糟糕的是结构。
《概观》是一本连同索引和附录在内仅270多页的小书,本该求全而不求深,内容长度也应与我国英文媒体的实际状况相对应,使读者一览而知全貌。可惜《概观》并不这样布局。对英文媒体最重要的部分——英文报纸,全书用了最少的篇幅(不到影响力最弱的期刊部分的一半)。具体到各章,如期刊部分,用大量篇幅描述所谓的“都市期刊中的代表刊物”《漫步北京》(若论代表,也应推此类期刊的鼻祖《漫步广州》),包括其版面安排、栏目设置,甚至不惜大段抄录刊内某篇文章的英文全文(整整一页,却又不作翻译,究竟给谁看?),却对《北京周报》这类老牌时政期刊不置一词。其他各部分都有此类问题。即使同样是中央媒体,有的连篇累牍,深入细致到封面设计、语言文字、内容分析、历史沿革、读者调查、社会反响等内容,有的却一笔带过,连创刊日期、地点、哪里主办都不说。更离谱的是,在一本“概观”中国英文媒体的小书中,竟用20页篇幅刊登“附录:《人民日报》海外版”,那可是纯中文媒体啊。与其这样凑字数,何不用此篇幅去描述同属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英文版)呢?
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概观》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全书只是几篇学生论文拼凑而成,主要作者并未进行负责的整合。例如第一章,显然直接从两篇论文中摘录而各成一节。其中第二节写的便是报纸中地位相对不重要的《今日北京》,避重而就轻,概因没有现成论文。第二章从标题到内文都只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因也是只有这一篇论文。第五章中用30页篇幅描述非新闻刊物《今日中国》,甚至将该刊自己1985年做的读者问卷调查也放了进去,不就是因为这论文写得比较长么。甚至后面加的中文“海外版”附录,也由论文而来。
这样说,毫无责怪学生的意思。学生无错,他们提供了自己的论文,并曾为自己的论文付出劳动,而最后仅在前言中的“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后面留名。承担主体写作,却沦为“还有”,已经够委屈的了。《概观》如此错乱的责任恰在于封面署名、封二有“作者简介”的两位“主要作者”。他们都是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其中一位还是副院长。在组织编写这样一本全面介绍中国英文媒体的专著时,两位教师作者前不从事认真的选题规划,中不实施负责的拾遗补阙,后不进行必要的审核纠错,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也不想花功夫作起码的查询,甚至给中国人看的书中引用大段英文文章也不加翻译,就匆匆出书了!
说到底,这是当前高校出书浮躁心态的典型表现。一些教师出书心切,却不愿做踏踏实实的案头和调研工作,将学生的论文稍加汇总,便成书一本。前两年,有某高校院长将研究生们的论文“纂成”一书,后被揭发抄袭而辞职。平心而论,他那本书在逻辑、结构、准确度等方面比《概观》高明许多,只因未在前言后语中的“还有”中列出研究生名字才翻船,这又比《概观》作者愚蠢多了。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10年第10期。权威刊物,讲究和谐,因此有删节,特别是最后一个小标题段落都被删了,而且大小标题也有修改,完全理解。现将全文原貌在此发表,自家园地,欢迎观看,更欢迎讨论,先谢了!2010年11月14日)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