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一个艺术新兴专业的诞生 摘

一个艺术新兴专业的诞生 摘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8 10:20   浏览 N 次  

一个艺术新兴专业的诞生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策划专业探访记

《中国艺术报》实习记者丁薇

前不久在一次全国舞台美术教学研讨会上,出席会议的多是中国舞台美术的专家学者,但在邀请名单中出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设计系文化策划工作室主持人,并且他在会上发言见解独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文化艺术策划这是一个新兴专业,那么这个专业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否是社会需求的,为此笔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设计系文化策划工作室主持人王鹏教授。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室的主持人,你能介绍一下这个专业是在哪一年并在怎样的一个背景下创建的吗?

王鹏(以下简称“王”):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国家“十五”规划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也写进了十六大报告。从2002年起我国的文化经济增加值逐步提升,文化内容产业、创意产业也相继崛起,同时市场又对具有文化艺术策划特质的人才做出了热烈地反应。对此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针对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和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我们学院的领导很好的把握住了这样的形势,专门成立了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室。经过近二年时间的精心紧张的市场调研分折、教学大纲的拟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题的研发、师资的选拨等学科方面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筹建准备,2005年在我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范围内首先推出了文化艺术策划与推广专业方向,主要招收从事文化艺术行业工作或有志从事此专业工作的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录取经专业考试合格者。就专业而言,这是一个前沿性、创新性、规模性、系统性的专业,它的创建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它是社会发展中摧生的一门新学科。

记:这个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什么能力?

王: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以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市场需求,以最大化地去满足市场需求。由于文化艺术策划是一个实践性极其丰富的学科,我们特聘邀了国内多家有影响的媒休单位、出版社和大型文化艺术公司及北京高校、国家文化艺术机构团体的专家学者,为我们专业的兼职教授和合作实践单位。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多的学习掌握新学科、提高创新智慧方略、结识社会人脉、参与社会实践和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现代高等教育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机会问题和质量问题。我们创建新学科扩招生源和给学习者搭建人脉、实践平台就是在解决机会问题,而质量问题完全依靠我们学院的多元化理念和良好意愿、创新教学意志及教师素质、责任为基础。在文化艺术策划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全人教育”、创新思维教育、问题方法教育,注重加强学生的思辩能力、创新能力、特训实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院领导针对此专业的教学培养提出:我们应以市场和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给学习者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记:文化艺术策划这个专业的亮点在哪?

王:如果要讲"亮点"的话,我想概括起来是,首先,我国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文化艺术策划人才匮乏十分严重,国内目前尚没有文化艺术策划人才培养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学习者参加本专业的学习,想必具有了参与社会竞争成功的可能;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了大学传统意义的程式化,更加注重市场化、人性化、实用性及广泛性,减少硬性理论的讲述,更多的用案例渗透理论;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学习者的实践和参与力度,比如前二届学生在学习期间,工作室为他们联系提供了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策划推广的大型音乐会《大地飞歌》、《华彩乐章》、《名家作品音乐会》、《仰望草原》等一系列的项目;第四是师资队伍的复合化,此专业的基础学科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其它高校优秀教员承担的,但专业性课程而是由社会相关行业的一线名专家担任,针对我们专业的特点,较快地实现了硕士研究生班的导师制专业方向辅导教学。最后一点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有着人文教育的背景与资源,徐悲鸿艺术学院所涉及的艺术学科专业较广泛,社会给予了充足的光合作用,“文化艺术策划与推广”专业在这样一块特质肥沃的土壤里生长,定会结出耀眼光彩的硕果。

记:社会是检验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那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呢?

王:是啊,社会是一个无情的检验体,但也对适势的有意的事物予以善待。可以说,文化艺术策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非常乐观,很多用人单位主动前来学校联系洽谈,招用人才。前届毕业生有些现在已经位居单位的经理、策划部主任、策划总监、文化经纪人等要职,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专业骨干作用。

记:学生就业率这么好,那这个专业具体讲授什么课程呢?你们的教学特点是什么,能谈谈吗?

王:这个专业除了《创新思维》、《策划思维与方法》等这样的基础课程以外,更多的是专业性的课程,比如说,报刊策划、图书选题策划与推广、电视频道运作与栏目策划、演出策划、文化品牌的策略性传播、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等十几门主干课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过去,高概念时代的到来,“知识”教育不再是大学课程中的惟一。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学内容、教学形态与形式都应有深刻的转变。在教学上归纳起来我们注重了这几个方面:专业内容适应社会性;教学案例注重实际性;教学形态丰富性;教学形式融入娱乐性;教学表达强调激情性;教学育人要有共情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收视率”,学生才认可你。其实高校教员在教学中的责任与角色就如同电视台栏目策划编导、主持人的责任与角色。

记:你是教艺术策划和创新思维的,当下最流行的就是“创新”这样的字眼,凡是和突发奇想和创意相关的事都会引人关注能简单的说一些吗?

王:我认为现今是一个概念的时代,概念时代就是右脑的时代,右脑的时代就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大家生存在同一个时代中自然对“创新”都会关注了。从某种角度上讲,在当下关注创新就是关注时代。“文化艺术创新”,这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大课题,我近期正在作这方面课题的功课与研究。在我看来,创新并不是一个高深的“闲人止步”的禁区,其实人人都能创新但并非人人都是创新高手。创新需要训练的,越是成年人越需要训练。创新首先要瓦解自己的直线思维和经验主义,进行一次自觉的自我思维革命,让思想冲破牢笼,这是一个思维与视觉角度转换问题。想创新,就需要“审视发现”;需要“提出问题”、需要“白日做梦”、需要“节外生技”、需要“融合移位”、需要“自信乐观”。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