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转载]发表《丹东日报》2011年2月25日

[转载]发表《丹东日报》2011年2月25日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8 09:29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发表《丹东日报》2011年2月25日作者:马铃薯

再说散文的美

马云飞

说起散文的美,对于散文的实践者来说,只有概念和定义是远远不够的。我很喜欢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他的《让高贵与高贵相遇》,我通读了两遍,个别篇章还反复读过,也写过和发表过几篇读后感。几天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散文作品研讨会,与会者谈到散文的美,大多还仅局限在散文的语言顺达、通畅上。语言的美只是散文创作的常识,只是散文美的一部分,而不是散文美的全部。散文的美不是因为语言美才美,而是因为散文的美才美。所以,散文的美不只是散文语言的美。

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多次获得国内大奖,2003年《人物》杂志封面人物,出版散文集18种。 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今年秋天的一些想法》、《譬如朝露》、《羊的样子》、《青草课本》、《每天变傻一点点》等。获文汇报笔会奖,人民文学散文奖。《高贵与高贵相遇》是他的一部散文集。读过这部散文集,我被它的美所深深打动,原野散文的美,是一种豪放之美、幽默之美、睿智之美、雅洁之美和细腻之美。有人评价他的散文是野性而有童心、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还有的说,鲍尔吉.原野的散文独树一帜、从容宁静,使人回味不已。这和当下散文的“类型化” 、大文化、私语化、网络化--------,形成鲜明对比。比如他写一个俄罗斯女人,一头金色的头发,身穿艳丽的花衣裙,每天这个时间,都要走很远的路,来到铁路边上,站在高处,手举一束从野地里新菜来的野花,向飞驰而过的火车摇动示意。这篇文章读到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个俄罗斯女人是个盲人,她根本就看不见那火车,只能听到火车每天这个时候从这里路过的声音,而那个开火车的人,曾是她苦苦思念的恋人,可那个人早已经不在了。我是三年前读过这篇散文的,题目想不起来了,但那俄罗斯女人的站在高处摇摆一束野花的情景,却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尤其是当我见到火车呼啸而过的时候,眼前就会出现那个身穿花衣裙、手里高高举着野花的俄罗斯女人。说鲍尔吉.原野这篇散文美,不是因为他的语言有多么美,而是给我们展现的画面美,更是那幅画背后的寓意美。是因为触动我们的内心,我们才感觉到美,而不是眼睛的愉悦,或者朗读着上口。他的另一篇散文,有这样一段描述,说我们每个人,在野外遇见一座坟,不管生前是不是认识,都应该静静地停留一会儿,默默地注视着一会儿,和他做一次内心的交流。这段文字的原话,我背诵不下来,我只能凭记忆尽可能说出大意。如果我们说这段文字是美的,那绝对不是文字本身的美,而是另外一种美照亮了文字。鲍尔吉.原野在写一位送水工,听到匈牙利舞曲流泪时,是这样写的,他先用手掌抹一把泪水,又用手背。我读到这个细节时,禁不住也流泪了。先用手掌,然后用手背,这个细节形象又生动,充分表现出了作者的睿智和细腻。散文需要对细节的描写,但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细节,什么时候描写什么细节,这是散文大师的高明之处。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得再逼真,也没什么用处。关键之处,一个点睛之笔,就彰显出散文的美。

诗人张忠军老师在讲评一位散文作者的作品时,说到她的作品中少了点儿什么,少点儿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文学表现的力量,或者说是对人性的感悟和思考的力量。作家于晓威说,散文的语言应该像雕刻出来的一样,我理解其中的含义,那就是深刻。语言的深刻是美,而深刻的语言一定是来自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在准备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在看上海电视台的舞林大会,一位男士的舞姿实在不很漂亮,但动作却很到位,每一个动作都很投入,看上去很令人兴奋和激动,而那位女士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身体的优美。如果没有舞曲,一定是那位女士的动作更美。如果我们用舞姿比喻散文的语言,而把舞曲的内涵比喻成散文所要表现的东西,那么男士的舞姿就要比那位女士的舞姿要更美。我想我的这个比喻是可以把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说的说清楚吧!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