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中国人为何这么忙?--二

中国人为何这么忙?--二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9 21:17   浏览 N 次  

中国人为何这么忙? 韩国人效率是我们10倍



如今的职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上班族每天都感到太忙、太累。公司员工总是加班加点,老总也不轻松,每天总是日理万机,管理人员事务缠身……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忙呢?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忙?

来源: 武进日报 2009-04-20 副刊/阳湖

读了《中国青年》2009年第二期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忙》这篇文章之后,我也有自己的回答。原文作者龚其国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教授,故其分析侧重于管理一途,正好专业对口嘛。他认为,中国人这么忙,主要原因在于效率不高。这似乎是专业的结论,但显然是浅层认识。在我这个普通人看来,观点却不同了。

龚教授举了些例子。比如他说,同样的面粉加工厂,韩国工人人均效率大概是中国工人的10倍!于是龚教授理所当然地认为,必须按照流程做事,才能提高效率。依我来看,未必。

最起码的,龚教授忽略了文化背景。《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有这么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我们也曾无数次地模仿或借鉴发达国家好的做法,但是很多做法到了国内,往往因为水土不服无疾而终。前一阵子读《青年文摘》,一篇文章写到美国一位市长助理同时要负责离市政府很近的一间厕所的卫生工作,读后印象很深。这就是美国人的效率,更是美国人的文化。但是,在中国行吗?我想,即便真的有哪位市长助理去扫了一次厕所,也只能是做秀!

我的观点其实是,不是效率,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心理积淀在作怪。阿Q曾经让我们多少人认同?中国人喜欢单干,喜欢个人英雄主义,不大喜欢团队合作,这是传统。在我国文化中,至今仍思索的是项羽“万人敌”,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是燕子李三杀富济贫……我们崇尚个人的智慧,何曾组织过智囊团?即便曹操这么做过,大家印象深刻的曹操谋士又有几个?

好了,不分析文化背景心理积淀了,我们从现实中看看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忙。

“中国人单打独斗个个好手,聚合成群却难以成事”,这个结论在海外华人中影响很深。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喜欢内耗。国人一般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得好,那就是通过其他人做得不好体现出来的。于是,每一个人都自己拼命做事,同时拼命给他人“下绊子”,不忙才怪!

当然了,也有很多人是被逼着瞎忙的。一些企业还好,许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年度表彰往往都有很明显的忙碌印记。我们在表彰中,经常看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等字眼。很多人得到表彰就是因为放弃了自己工作之外的时间在单位拼命地工作——而在国外很多企业,这样做是要被辞退的!这就是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的社会就是喜欢看谁更勤快更吃苦,而不是看谁更有效率更有方法的(这一句,我是说效率方法不是决定性条件。举个例子,同样的事情,你一个小时干完了,然后逛街七个小时;而另外一个人花了八个小时,做的和你一样——可是,领导对你那七个小时怎么想?)。

再换个角度来说说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忙。国外很多人忙休假忙旅游忙派对,我们中国人忙着早起晚睡证明自己很努力,忙着在晚上七点接回补习班、特长班的孩子证明下一代不会比别人家的差,忙着在各种会场、酒场、娱乐场里游走证明自己的手腕或者人际……总的说来,功利性太强,偏偏又确实不知道效率如何。可是,看到大家都这么忙,也就跟着忙得不亦乐乎,忙得不知所以。

由此,我觉得可以推翻“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忙”这个论题了,我们应该问:忙碌的中国人得到了什么?

中国人工作时间长效率却不高


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一年约为2200小时。阿根廷是1903小时,巴西是1841小时,日本是1758小时,美国是1610小时,英国是1489小时,而荷兰人均工作时间最少,一年才1389小时。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忙呢?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后,发现法国人根本不加班,下班后手机关机都找不到人,上班时间则准时上班。TCL的中国管理人员很不理解,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24小时开机,习惯了半夜被人从梦中叫醒。难道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具有勤劳的优良传统?


我们来看看不同国家的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财富,2006年挪威名列第一,劳动力每小时平均创造财富37.99美元;美国名列第二,为35.63美元;法国人均每小时为35.08美元,中国人均每小时为5.75美元。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很快,几乎是1980年的8倍,但人均创造的价值不到挪威的1/6。


中韩面粉企业人均效率差很多


效率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按流程做事。流程是规范做事的程序,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规范,按规范做事才可能提高效率。


效率问题对个人而言可能是一个小问题,但对集体来说就是个大问题。


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有一次访问韩国,参观了一家面粉企业。这家面粉企业每天处理小麦1500吨,却只有66名雇员,这令刘永行惊叹不已。在中国,相同规模的企业,日生产能力一般只有几百吨,员工却多达上百人。希望集团的效率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日生产能力250吨的工厂,也有七八十名员工,日生产能力仅有韩国工厂的1/6。韩国工厂的人均效率大概是中国同行业工厂人均效率的10倍。


有的中国工厂,设备比韩国工厂还要先进,一个韩国人的效率怎么会是一个中国人的10倍呢?刘永行琢磨了几个晚上,终于找到了答案:人力效率上的差距,绝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一个韩国人的效率是一个中国人的1.2倍,10个韩国人就相当于12个中国人的效率。按照刘永行的理解,效率是乘积关系——一个韩国人的效率是一个中国人的1.2倍,10个人的效率大约是6.20倍,20个人大约是38倍!


虽然中韩企业的人均效率差距事实上没这么大,但这个解释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流水线上,一个环节效率低下,就会耽误下一个环节,一环扣一环,最后的效率自然低下。效率低下,只好通过增加工作时间来弥补……


需要泰勒而非诸葛亮


效率“利滚利”源于科学管理的“利滚利”。


复利就是常说的利滚利。爱因斯坦说:复利的威力比原子弹还大。例如,一个人掌握了一项技能,只要教会两个人,这两个人再各自教会两个人,不出20层,就可以教会全世界所有人。


有趣的是,汉字“众”的形状正好阐述了复利的意思,它既说明一种方法由一个人传授给两个人的复制过程,也说明企业的壮大就是通过人复制有效的方法从而产生规模化的效益。


我们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像诸葛亮那样思考,还是像美国管理学家泰勒那样思考?这两个人思考问题的关键差异就在于,他们提出的方法是否具有可复制性。诸葛亮是伟大的谋略家,但是诸如空城计、草船借箭这些妙计是不容易在企业中复制的。而泰勒总结出来的管理学规律可以在企业中不断复制的,使企业不断壮大。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