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地球的温度:全球暖化创造出哪些新概念

地球的温度:全球暖化创造出哪些新概念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3 21:06   浏览 N 次  
地球的温度:全球暖化创造出哪些新概念

来源:凤凰网专稿

凤凰卫视2011年2月4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周瑛琦: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欲望和创意同时都是无穷的,当欲望过分剥夺了资源而导致危机出现,人类在压力之下,好像总是能冒出神奇的创意来挽救。在人们意识到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舒适豪华的生活会排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暖化得不到缓解时,一些新的概念就会创造出来。

在今天的节目中,你会听到碳汇、清洁发展机制、气候交易所等等以前闻所未闻的东西。无论这些新鲜事儿,它们的命运是怎么样的发展,它们的诞生已经值得我们庆祝了。相信人类未来的文明发展,会多一些想到地球的温度。

解说:美国纽约繁华的莱克星顿大街,商厦林立,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正在推动一门每年数百亿美元的大生意,“减少毁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计划,简称REDD。他,就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气侯谈判大使,凯文.康拉德。

凯文.康拉德(巴布亚新几内亚气侯谈判大使):气侯谈判基本上就是经济,如果谷歌、埃克森、美孚明天消失了,人们会注意到吗?但如果全世界的森林消失了,我们的世界将从此不一样。

解说:凯文.康拉德出生美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长大,本来是华尔街的一名投资银行家,2002年凯文.康拉德的人生出现重大转折,摇身变为气侯政治的经济师。

那一年,世界银行以提供7千万美元贷款为条件要求巴布亚新几内亚停止砍伐森林,但伐木业每年将带来数亿美元的重要收入,决定着这个世界第三大雨林国家的命运,一番思考过后,凯文.康拉德给总理提交了一份建议书,用雨林吸收的温室气体换取发达国家的碳汇资金。

过去一百年,地球上的雨林面积减少了60%,现存的1400万平方公里也还在伐木者的铁锯下快速消亡,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全球排放的温室气体20%来自伐木与森林退化,地球的命运如何才能躲过财富追逐者的残害,REDD,或许能够为我们找到出路。

凯文.康拉德: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REDD真的是唯一能够参与气侯变化协议的途径,我们相信,我们能就解决办法作出贡献,但如果我们要出力,我们需得到扶持。

解说:2005年5月,由巴布亚新几内亚发起的雨林国家联盟宣布成立,15个成员国与20多个行动参与国坐拥全球大部分雨林资源,凯文.康拉德担任联盟执行董事,全力推动REDD,并把总部设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经过四年艰苦谈判,REDD计划终于获得联合国支持,尚未具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也有多处提及REDD计划,表明要提供大量资金推动,发达国家两年内额外要提供30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林业保护和投资,美国等几个发达国家明确表示将在2010年到2012年间提供35亿美元,用于REDD的前期建设。而联合国在2008年更曾预估,整个REDD计划将创造每一年高达三百亿美元的碳汇。

然而REDD尚未诞生就已爆出丑闻,2009年7月,一份政府的内部文件泄露,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位高级官员私下向外国公司销售还未成形的REDD碳汇,人们开始怀疑大部分雨林国家位居廉洁指数排行榜的末端,REDD计划能实现初衷吗。

凯文.康拉德:问题首先是附件一发达国家会不会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会不会提供资金给我们发展中国家,如果答案是“会”的,然后我们才能谈第二个问题,我们发展中国家可以做什么。

解说:人类对地球温度的担忧,始料未及地引发了新一轮财富追逐,当空气变得可以买卖,还有什么是不可想象的。早在2004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前夕,欧洲的碳汇市场就已成形,到2010年预计全球碳汇交易额将达1500亿美元,几乎所有金融机构一致认为,碳汇将很快超越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市场。

黄杰夫(芝加哥气侯交易所全球副总裁):现在,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存在一个大型的企业在未来五年发展计划当中,不把减排作为自己的一个核心战略来进行规划和实践,你不这样做的话,你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解说:疾驰在经济快车道上的中国也正着手建立自己的碳汇交易中心,2008年9月,在芝加哥气侯交易所的协助下,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并于2009年11月促成了第一笔碳汇交易,上海的一家纸业公司资源购买6千余吨碳汇,抵消一年的碳排放。

黄杰夫: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40%到45%,对外我们是自主的,对吧,对内我想应该是刚性的,大家都要在这个碳排放受限制的环境下进行发展,通过这个碳市场是我们练兵的一个工具。

古纳.桑德(斯瓦巴德大学中心二氧化碳实验室主任):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征税,但国际性的二氧化碳排放税一定会出现,我对此相当肯定,为了减少排放二氧化碳,排碳要花钱的时候快到了。

解说:目前的气侯谈判,无论对于碳税还是碳关税都谨小慎微,但对于需要大量碳排放的企业来说,这一概念的诞生已如芒刺在背,尤其对于严重依赖煤炭的中国,这完全可能触发下一次对中国经济的围剿,在中国,70%的电力供应来自火力发电厂,每年中国都要消耗20到30亿吨煤炭,占全球总量的四成以上,每一吨熊熊燃烧的煤炭在驱动中国的经济快车,同时也向大气喷射3吨二氧化碳,累计成地球难以承受之轻。于是,又一个异想天开的创意从天而降。

陈昌和(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这是一个吸收塔,二氧化碳先到这里面去,我们加一个吸收剂,先把它吸收,吸收完了到这个塔里面,再加热,把二氧化碳再放出来,这时候二氧化碳已经是非常纯的二氧化碳了,放出来了以后就收集放在罐子里面,送到某个地方去埋存或者去利用。

解说:陈昌和教授实验的是一种叫作“碳捕捉”的技术,目的是将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下来,不将它释放到大气里,目的国际上也在尝试将这些捕捉下来的二氧化碳储存到地下,又或是海底。相比那些成本依然高昂的碳储存方案,陈昌和倒是有个不错的主意。

陈昌和:我们现在北方的温室大棚,好多地方是放二氧化碳,搁了二氧化碳以后它光合作用就好多了,所以蔬菜、西红柿这些产量就会高了,而且生长期也会缩短。

解说:但也许完全没有碳排放清洁能源才是未来真正的希望。

张开华(上海东海风电场工程师):我们整个东海风电场有34台风机,主机是单机容量3兆瓦,总共是102兆瓦。

解说:在辽阔的东海海面,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也是中国发展清洁能源最新标志,美国一份统计报告指出,中国在2009年的新能源投资总额首次超过美国,领先全球,达到346亿美元。

朱开情(上海东海风电场总经理):我说发电量,一年能发2.67亿度电,它相当于减少燃烧煤,标准煤是8万吨左右,减少碳排放应该是23.7万吨。

解说:趁着低碳经济的东风,中国风电发电量从2007年开始年年倍增,到2009年默已经达到2600万千瓦,估计2020年全国风力发电功率将达到1亿千瓦,相当于5座大亚湾核电厂。但是在这欣欣向荣的场面下,却隐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深层矛盾,技术转让问题。

何建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这些发达国家,这些最核心的技术他是不卖的,比如说风电,我们可能会照着人家的软件来做一个设计,但是我们不知道它里面的所以然,中国不能寄希望于发达国家这种技术转让,你还是要自己创新。

解说:这是两条看似永远不会交叉的人生路,他们思考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课题,然而当地球的温度考验着全人类的智慧时,他们都成了新时代的卖“碳”翁。财富从她的手中流向他的手中,以“碳汇”的名义。

梁咏雩(低碳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气侯变化让我觉得真是,它是会在我有生之年,而且更密切的是我的女儿,她们长大,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

郭懿雄(四川熊耳村村委会主任):我们都也搞不懂到底碳汇是起什么作用。

解说:通往四川西北部山区的国道,5.12大地震过去快两周年,沿途举目所见都是地震时崩塌的山体,伤痕累累的山峦,不但记载着大地震惊人的破坏力,也诉说着这一带寸草难生的窘境。

理县,距离成都两百公里,全县四万多人口中,以藏族和羌族占多数,住在这个西南小山城的人也感受到了地球暖化的温度。相比起上个冬天三十公分的积雪,今年的冬天雪只下了薄薄一层,而且季节的脚步也出现了异样。

四川理县藏民:春天来得早,好像是植被缺少了,山上植被太少了,温度就越来越高了。

解说:张大爷直觉的判断原来很有科学道理,森林每生成一吨植物质,能吸收1.6吨二氧化碳,森林一旦退化或者被毁,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在对抗全球暖化的过程中,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被人类赋予了新的名称和价值,森林碳汇。

郭亨孝(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自从《京都议定书》签订以后,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包括CDM机制就有很多的研究和准备工作,我们四川是在2004年开始抓这项工作的,启动了一个具体的碳汇项目。

解说: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简而言之,就是发达国家如果超额排放了“坏空气”,就必须拿钱从发展中国家那里购买“好空气”作为抵消,有人戏言,这是名副其实的“买空、卖空”,这套机制鼓励发展中国家投入可持续发展的减碳项目,所形成的减碳量经联合国认证后,卖给未能达到减排指标的发达国家获得收益。

王怀品(四川大渡河造林局工程师):这整个项目它分布在川西北的理县、茂县、青川、北川,还有就是平武这五个县,这几个县有一部分荒山,它在当地的发展规划之外,也就说符合搞CDM项目。

解说:2010年3月初,藏历新年刚刚过去,理县熊耳村的乡亲们趁着农闲季节上山了,以前到这是砍柴、放羊,为了生活被迫破坏脆弱的植被,现在他们精心呵护这片新种的树苗,因为有人告诉他们,这片树林能卖一种叫“碳汇”的东西到外国,不放羊、不砍树原来更能改善生活。

张德金(四川熊耳村藏族村民):我们这都愿意整碳汇,牧业都不整了,全部整这个林业。

记者:碳汇是什么呢?

张德金:碳汇,真的说是,不晓得,说的是卖碳汇,卖空气的吧。

解说:熊耳村距离县城20多公里,海拔高,土地贫瘠,人均每年纯收入只有2300元,村长郭懿雄对于碳汇、CDM这些洋名词,也是不甚了了。他更关心的是乡亲们能马上得到的实惠。

郭懿雄:工钱一天就是八九十,百十块这种,有些投工投得多了,他一年一家人的话,就能够增加三四千。

解说:CDM开始运作至今已经有两千多个项目获得联合国认证,核准减排量达到平均每年3亿多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的项目占了近六成,绝大部分是工业和电力项目,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减排供应国。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民间组织,也从CDM模式中看到了一个拯救国宝大熊猫的新途径。

邓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协调员):这些地方土地破碎化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和我们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熊猫的保护是有冲突的,有了这样一个清洁发展的机制,有了这样一个森林碳汇项目,实际上它就平衡了这几点。

解说:四川西北部的岷山山系,生活着约700只大熊猫,是大熊猫种群最多,面积最大的栖息地,但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这一大块栖息地逐渐被蚕食,切割成五个孤岛,大熊猫种群之间基音交流受阻,生存能力进一步下降,恢复栖息地之间的走廊通道,让以大熊猫为代表的各种动物能够迁徙繁衍,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

邓强:实际上一个系统越是复杂的话,它的稳定性越高,越不容易崩溃。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人类的话,实际上人类距离灭亡也是非常近的。

郭懿雄:现在树枝小,你羊只一啃树枝就不长了。最关心的就是主要牧林矛盾,有了林业没了牧业,有了牧业就没了林业,当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把林业搞起来了,然后再发展畜牧。

解说:川西北的CDM森林碳汇工程在2009年底获得联合国CDM执行机构通过,正式成为CDM项目,34000亩林区,20年内成吸收46万吨二氧化碳,估计碳汇收益230万美元,这笔收入林区内12000多民农民也能受惠。

王怀品:项目开发成本比较大,我们就得70%,然后当地村民得30%,这么协商,协定的。

解说:理县林业局虽然没有从中获利,但管辖范围内的荒山得以提前绿化,汪明乐观其成。

汪明(理县林业局局长):没有纳入我们的造林计划,我们可能十多二十年以后吧,如果没有这个CDM造林项目的话。

解说:春寒中,熊耳村造林区里的岷江柏树进行着亿万年来不曾改变的光合作用,无形吐纳之间,财富在遥远的香港悄悄累计。

2010年1月底,春节前夕的香港,梁咏雩的公司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新产品开售仪式,香港多家大企业的高层主管和鲜少出席商业活动的政府高官都到来捧场。梁咏雩要推销的就是正式投入市场的四川西北部森林碳汇,她的公司拿到头五年碳汇量的代理销售权。

回到公司,电脑就传来了好消息。

梁咏雩:这个客是买了多少吨呀?15吨,是做一个活动是吧,他是自己的办公室。

我们马上就知道他是付了2400块,然后他是买了15吨的碳汇。

解说:梁咏雩看起来像个老练的商人,其实她之前一直在非政府组织工作,专注扶贫和社会政策,改行做生意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从事扶贫工作多年,梁咏雩认为,参与CDM项目的碳汇销售比直接扶贫更具意义和效果。

梁咏雩:权利的关系,其实是平了一点,因为不光是一个,好像是我好心,我慈善,我捐给你的,真的是一个很公平的交易。我们现在香港平均的排放量是每人每一年是6吨半,大陆才2吨都不够,为什么香港的污染没有那么厉害,虽然香港的空气也不好,但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生产的工厂是在珠江三角洲。

郭亨孝:我们分析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中国对全球减排我们会有一定的,存在一定的义务,林业是间接减排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我们现在不做不抓,今后我们国内经济发展,国内企业需要我们到时候也发展不出来。

解说:人类对于世界末日和诺亚方舟的幻想从未停止,就像毁灭与拯救的故事会永远继续,2008年1月,当北欧五国在斯瓦巴德建造这座种子窖,开始接收第一批种子时,很多媒体都把它称为DoomsdaySeedVault,末日种子窖,冰雪覆盖的北极永冻土给种子窖提供了理想的保护层。深入山体120米才是种子窖的储存室,这里一共可以存放450万份样品,如今已有50万份,储存室常年保持零下18度的低温,即使制冷设备出现故障,也不会超过零下3度,现在朗伊尔城外的山坡上,种子窖的海拔有130米,即使某一天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因全球变暖而全部溶化,海平面也不会上升来这里。

黄海波(凤凰卫视记者):当初的种子库的设计者在这里建造这个种子库,是为了保持地球上植物的多样性,在以防万一的情况下,但随着现在人们对地球未来的不可知,甚至恐慌感,可能在这扇小小的门里面,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了。

解说:希望真的会存在吗?如果世界末日来临,保存在这里的种子又该如何挽救人类呢。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记者:这里都是,这一棵。

杨其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这是已经是诱导成功了的,就可以拿出来的。

记者: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长在空中的红薯。

杨其长:对,你看这个非常漂亮,这一棵红薯大概有十几斤,可能。

解说:这里被称作植物工厂,眼前的这棵植物除了果实依旧是平日常见的红薯,其它都已变了样,架子上铺陈开200多平方米的枝条,“根”却原来都在这个小地方,如此说来,如果气候变化,使得可耕种的土地面积缩小,人类到也还能有办法养活自己。

杨其长:你看这是它的根系,这里面都是一些营养,它不会结红薯,然后,结红薯呢,我们在它任何节间,就是这个地方,随便诱导一下,只要诱导出来专业上叫不定根,生出来一个小根,就可以结红薯。

解说:细细观察这间实验室,会发现几乎所有研究都在立体种植上做足了文章,在这里,植物已经离开了土地,天气变化也显得毫无意义,大自然的威力再次渺小了起来,危机压力下,人类的创造力真是有无限可能。

杨其长:这棵红薯已经是三年多,这一棵已经结了1000多公斤了,然后我们还有一个技术就是让它永远不会衰老的,你看它这个住根已经死了吧,诱导出一个新根,所以它的根永远不老,只要这个植物的根永远不老的话,它这个植物就不会衰老。

无论气侯怎么变,只要我有一个根基环境,有一个植株,当然有太阳光光照的情况下,我就可以生产粮食。

解说:科学家们在未雨绸缪,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如果低碳经济真的可以救世界,我们自己又该如何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的样本,“丹麦模式”的称号在近些年慢慢叫开,根据丹麦能源与气侯部公布的数字,在过去的30年间,丹麦的GDP增长了30%,但是能耗只增长了7%,随之而来的二氧化碳排放竟然还下降了13%。

托马斯.诺迪(丹麦欧威国际公司高级咨询师):在欧洲,交通消耗约三分之一的能源,工业消耗约四分之一能源,超过40%能源消耗在建筑上。

解说:建筑的能耗竟然会高过工业和交通,托马斯告诉我们,很多人乍听到这一数字时也和我们一样惊讶,但想到地处北欧的丹麦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室内也温暖如春,建筑、住宅的高能耗似乎也不难理解。

波.安德森(丹麦斯坦罗斯市民):寒冷天气里,非常重要的是隔热。你仔细看一下窗户,你会看到它实际有三层玻璃。每一层中间有空气,所以这个窗户是非常隔热的,这个框也是“热框”,就是说热损失非常少。

解说:三层玻璃听起来简单,但却将室内与室外的能量交换大大减低,阻止了室内热能的流失,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安德森一家共配备了三种能量供应装置,从热泵、地热还有太阳能一应俱全。

记者:和过去比,你现在能源花费多少?

波.安德森:和过去比,减少一半多吧。

记者:一半,那相当厉害呀。

王立智(哥本哈根市议员):不管是风电、风车,还是什么样的屋顶,这些科技是丹麦人要外销,可是如果这些科技不在丹麦先试用,先成功,它怎么可能出去作为丹麦老百姓将来负福利的本钱,所以现在就变成说老百姓他不会再考虑说我们要不要做,对不对,而是我们怎么做。

王石(中国企业家):一般现在的办公室基本都是密封的,白天要开灯,你看在这里,你看。

解说:在中国,低碳生活早已有了先行者,2009年秋天,王石的办公室搬进了新大厦,这栋于2005年破土动工的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已顾虑到节能减排,不仅在楼顶放置了太阳能电板,还对墙体的吸热采光进行了精确计算。

王石:非常非常亮堂,非常节能的设计,光这一项设计后面节能使用电70%。

解说:不过王石最满意的还是整个大厦里没有用到一块木材,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毛竹。

王石:你说这不是木材,你看,这儿你就看得出来这加工得非常好,这都是竹子节嘛。减少碳排放,保护固碳的这些植物,理由之二,因为中国现在我们基本可砍伐的木材很少了,从非洲,从南美,光运这木材到中国这个过程当中就有碳排放,所以现在讲环保来讲,尽量在短距离,毛竹90%都产生在中国,竹材以前不能大量使用呢,毕竟它加工来讲是很复杂的,而且大量需要使用劳动力,那因为低碳经济虽然成本高点,只要大量使用,它成本应该还会降低的,再一个,它也符合解决劳动力,大量解决劳动力,再一个还扶植了民族工业。

记者:您好。

梁咏雩:您好,您是?

记者:凤凰卫视的。

梁咏雩:欢迎,欢迎。

记者:打扰您,我们来为我们的碳足迹来把它磨平了,请您为我们算一算。

梁咏雩:每一段每一段地计算,然后我们会给一个总量给你。

记者:北边,北欧我们去了挪威、丹麦,北极圈里有个斯瓦尔巴德岛,南边我们去了澳洲、图瓦卢、斐济,中国的内陆有北京、天津、四川,还有上海,包括南海我们也去了。

梁咏雩:地们坐过飞机啦,有没有坐过火车呢。

记者:火车也有。

梁咏雩:有没有私家车?

记者:肯定是有。

梁咏雩:你们还坐过船,是吗?你们总量呢就是30吨加20吨就是50吨了,最高的碳足印是来自你们的交通。

记者:我们买的碳汇最后出路是哪里呢?

梁咏雩:四川造林项目,就是一个CDM项目,里面呢起码有三成会回流到当地这个,护林碳汇的收入也是农民可以收到的经常性收入。

记者:就是我们这些碳消耗出去了,在四川的大森林里就冒出氧气来了。

梁咏雩:购买这个碳汇是用作哪一个节目。

记者:地球的温度,2010年凤凰卫视特别行动。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