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六盘水日报 (20101217)

六盘水日报 (20101217)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3 23:06   浏览 N 次  

“辉煌‘十一五’ 魅力新盘县”系列报道之乡镇篇

书写科学发展的答卷———盘县板桥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大棚蔬菜。洞穴风光。党政大楼。玉米良种。丰收在握。红梨压枝。通村公路。

文/图 唐宗舜

板桥镇紧邻盘县古城,面积144.8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227个村民组4.5万人,居住着汉、彝、苗、水、白、回、布依、蒙古、侗族9个民族,有27所中小学。海拔在1373.1至2098.4米之间,年降雨量1500毫米,平均气温摄氏15度,无霜期283天,属亚热带气候,以高原地质地貌为主,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43.2%,主要旅游点有干洞、凉风洞、星宿洞、红岩奇秀洞、红岩新秀洞系列洞穴,是远近闻名的兰花之乡。板桥镇蕴藏优质煤4.63亿吨,有年产15万吨的东李煤矿和森林煤矿,生姜、土瓜等特色经济作物远销云南、四川等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人民安居乐业。

“十一五”以来,是全镇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镇村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与2006年相比,2010年财政总收入2690万元,增长率达173.88%,本级财政收入完成682万元,增长率达184.8%;工业总产值33078元,增长率达481.8%;畜牧业总产值216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1%。农民人均纯收入3262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立足板桥实际,围绕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农产品品质结构,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完成坡改梯7010亩,保护农田,提高农田产量。二是以盘玉2号、盘玉5号等良种为龙头,旱地分带轮作为基础,以种植绿肥培肥地力为保证,抓好“两杂”良种的推广,年均完成了科技示范工程1000余亩,粮食增收工程10000余亩,建成了2000亩多品种蔬菜种植基地,中药材、生姜、高粱、油菜、稻草洋芋、地膜洋芋、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三是镇政府投入资金奖励兽医防疫人员,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达100%,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出栏率;以6个村的黑山羊保种区为契机,实施科技扶贫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羊项目,发展能繁母羊4900只,改造羊舍7350余平方米,已经完成2500只能繁母羊保种养殖任务,2400只能繁母羊的培育任务正在组织实施。四是引进的480亩优质红梨、优质桔子在小坪地等4个村发挥了很好的结构调整示范作用。

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以交通、水利、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争取资金404万元,新修了81.5公里通村通组公路,基本形成了方便出行的道路交通网络。通村公路全长达139公里,通组公路56公里。境内四条主干线(盘兴线、南马线、太天线及板湾线)贯穿12个行政村,为板桥镇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9公里的村级公路纳入县级养护管理。背阴箐至窑上的4.8公里油路、三榜子至丹霞山的1.05公里油路通行良好。为了确保2000亩蔬菜基地能够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今年初规划的南江至魏家松林总投资269万元的4.05公里硬化公路已获批准实施。报送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706个,其中梅子冲、山寨、龙硐的166.7万元的财政奖补项目6.5公里硬化通组公路正在开工建设。二是争取资金52.75万元改造了板桥农贸市场和赵官农贸市场,硬化了地面、新修了摊位、安装了雨棚、设置了路灯、改造了厕所、铺设了盖沟板。三是投入资金近100万元,新建了800余平方米,可以容纳40人的敬老院。四是新修和改造了10个村的卫生室,改善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成赵官小学教学楼,小坪地小学学生食堂、宿舍楼、小坪地小学附属工程、赵官小学,解决了边远地区学生的寄宿问题和集中资源办学问题。五是修建小水窖2243口,解决了缺水村寨1536户5229人的饮水困难;六是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板桥镇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时,党委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抗大旱救大灾,全镇人民团结互助,共克时艰。与成都军区驻渝某红军师炮兵团264名官兵在银汞山村1-5组紧急铺设应急管线4.5公里,用水泵提灌取水,解决了2458人的饮水困难;紧急解决金家庄村14至16组抗旱应急供水;在原盘县化肥厂宿舍安装镀锌钢管20.747吨,分别为Dg40mm的11.752吨、Dg25mm的5.168吨、Dg20mm的3.827吨,解决职工及厂区附近群众120户、480人的饮水问题;完成东冲人饮管道安装49.16吨,解决了450户1800人、60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七是完成落水坑小流域综合治理181公顷,梅子冲小流域综合治理470.6公顷;2008年完成河堤治理工程544.83立方米,保护了粮田200多亩。2009年完成主河堤和支河堤治理988.89立方米,保护粮田500多亩。八是水网、电网、路网设施基本完善。九是实施了6个行政村6829户21439人受益的新农村建设“百村文明”工程,完成了村民的串户路、进村(进寨)主路、庭院及公共场所硬化等建设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起步良好。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在切实做好环保治理“三同时”的前提下,创新环境保护的观念、方法、措施、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工作,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实现事后治理向事前控制的转变,按照“治理、整顿、保护、恢复”的方针治理各种环境污染,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丰收。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造林27106亩,退耕还林4504.322亩,规划植被恢复造林2790亩(其中封山育林1119亩)。修建的900余口沼气池起到了很好的节能减排作用,净化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正在落实的360亩用材林马尾松种植,314亩经济林种植,既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教科文卫事业日益繁荣。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8%,小学毕业生全部进入七年级就读。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06年的51.12%上升到98.2%,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医疗卫生优惠政策等惠及千家万户。2010年出生人口414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52%,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28,人口自然增长率3.05%。,出生人口统计准确率达100%。村村通广播电视、手机信号,85%的农户看上了彩色电视。2005年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田园文学》第一卷,对在《田园文学》上发表作品的作者按国家级标准付给稿费,对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的作者给予同等稿费的奖励。到目前为止,培养了2名省级作家,已经公开出版文学理论《诗歌三论》、《诗路花语三十束》,中短篇小说集《不准离婚》、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土匪》,诗歌专集《寻梦归来》、散文专集《多彩人生》,大多数作品在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凉都文学奖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诗歌《回家》和《父亲的战马》入选《中国当代诗库2007卷》作为史料收藏,诗歌《蕾之诗》和《感受母亲》入选《诗刊新语文课程资源网》作为候选作品。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严格遵照县委县政府的战略目标,按照“三重点三巩固四推进”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破发展瓶颈,激活生产要素,集聚和谐领域,努力拼搏,务实创新,努力实现板桥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做好服务工作,开发马坡片区的煤炭资源,拓宽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途径,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增强全镇的经济实力;开发风洞河系列洞穴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挖掘生态效益。二是继续加强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实现主要通村公路油路改造,主要通组道路水泥砂浆硬化,基本形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采取整村推进的措施,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剩余6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百村文明工程”,重点实施好房屋改造、串户道路硬化、庭院硬化、环境美化等各项工作。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大力实施富民强镇工程。深入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树立经营城镇的管理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全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市场管理,不断繁荣城镇经济。六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七是继续巩固禁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的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平安板桥,和谐板桥,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