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黄河立交桥改造竣工通车(日志)

黄河立交桥改造竣工通车(日志)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4 07:05   浏览 N 次  

黄河立交桥改造竣工通车

巴俊宇/文

经过十几天紧张的施工,黄河立交桥改造竣工,如期通车。25日一早,我就接到十多个电话,都是告诉我黄河立交桥通车的消息,告诉我改造后的路口如何宽敞通畅。政协机关某处长在出租车上和我通话,那位司机听说是和我通话,一定要和我说上几句:

“巴教授早上好啊,我不想说得太多,我只向代表全体出租车司机真心的感谢您,现在可太畅通了,过去这座桥可把我们坑苦了,谢谢您了,希望多为老百姓办些这样的实事儿啊!”

晚上,《都市青年报》记者来访,我抽空驱车前往,一看黄河立交桥已不复存在,代之以宽敞平坦的双向十车道的平面互通,整个黄河大街也拓宽,重新铺的新路和路灯设施。虽然还没完全竣工,路面的交通线还没画上,信号灯还不很完善,车水马龙,虽然有点乱,但车辆迅速穿行,改造后的交通优势和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了。

记者提出一个问题:这座桥当初修得是否科学合理?我想这是许多人都想要问的问题,许多人把这座桥所以称为“肠梗阻”归罪当初不科学的决策,这样认识是不全面的,至少不能简单的否定它的历史作用。

沈阳的包括交通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随着城市发展进程不断递进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化体现和标志,因此是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向同步的。沈阳的城市建设大规模的发展大体有三个阶段:1、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这时的城市交通基础建设基本上是解决最基本的交通功能,是和当时的城市计划经济模式和城市特点相配套的,如实现铁路与公路立体互通,实现解决人车混行状况等,沈阳的几座铁路立交桥都是那是修建的。2、九十年代中期,这时是我国实现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城市经济发展也由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严格的说也就是我国步入工业化轨道的阶段,这时开始引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全新的交通建设的新理念,引入的全新的技术和工程产品,黄河立交桥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这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的有限,使得当时决策修建的一些立交桥设施和快速干道系统,受当时有局限性的城市规划体系的局限,加之财力的局限,以及投资方法的简单与原始(如当时的投资基本上是政府财政支出,没有包括BOT投资法在内其他投资方式),因此建设和规划相对保守和低水平。但主要问题还是当时城市规模的有限,比如1997年全市机动车可统计的保有量仅为37万辆,2000年大概是40万辆,而现在已经是50多万辆了,道桥设施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经济运行需要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能简单全盘否定当时的一些决策和作为。3、就是2000年以来修建的包括地铁工程在内现代化道桥交通体系,这是沈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

当然有没有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决策,我认为还是有的,比如当时被人嘲笑后来拔掉的青年大街上的“新加坡”就是不敢恭维的例子。甚至就是现在,这样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浮夸、急躁、形式主义、豆腐渣工程等。如这次地震据知情人说,近十年间的房子全部撤地垮塌了,近二十年建的房子只剩个空框架子,近三十年建的房子七扭八歪,近四十年建的房子成了危楼,近五十建的房子只有少许的破坏,近七八十年子基本上没受创,近百年的建筑纹丝不动!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不是这个帖子所能说明白的,也就不想说得太多了。

不管怎样,黄河立交桥在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后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在修建他的意义和拆除它的意义交织的矛盾思考中,我要和大家说:修它是正确的,拆它仍然是正确的。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