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实习】别了,《南京日报》社

【实习】别了,《南京日报》社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08:21   浏览 N 次  

别了,《南京日报》社

——新闻是一项严肃的事业

今天,当我走出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大楼,我就不会再回去了。

20天,真的太快了,太快了。感觉还有好多好多现场没有看够,好多好多技能没有学会,好多好多采访没有尝试,不免有遗憾在身。又一想,暑假已过去了一半,我将很快回到象牙塔般的校园,又不免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

期待什么?期待的不是要在下一学期的考试中拿多高的分数,而是期待带着实习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准方向,用好劲头,好好弥补不扎实的基本功和千疮百孔的知识结构。

我不会忘记在采访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时,师父抓住的那个“水泥沥青砂浆用于京沪高铁”的新闻点;不会忘记在南京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师父看着忙于核对数据的我,提醒的那句“数据和数据间都是有联系的,你尝试一下找找问题”;不会忘记在LED照亮中国——南京研讨会上,师父扑灭我在长时间会议中表现出的烦躁和懒散,告诉我要善于从这种冗长的会议中发掘新闻点。

我切实体会到,我们背了一遍又一遍“新闻价值”的概念,可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新闻价值在哪儿;一到新闻现场,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举个例子,我们在校园媒体工作时对“会议新闻”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一场会议开下来,不是让记者简单地把讲话稿整理整理,写成一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式主义文字。真正要注意的,是那些讲话稿里的热点信息,那就是新闻价值的所在。作为准记者,我们绝不只是为了学习写“新华体”。

现在我终于能够领会,为什么教授新闻采访学的徐晓波老师常常对有些同学满足于考试分数而反感,甚至是痛心疾首。作为一位记者出身的大学老师,他显然太有感触了。我们可以在试卷上写得光彩夺目,可是,当我们还在新闻现场冥思苦想该问什么问题,该去问谁的时候,权威的采访对象早走了。

20天,独立采写或参与采写新闻13篇,其中头版新闻4篇。翻看着自己14000多字的实习报告的时候,目光总是不经意地停留在主任和师父的赠言上。

主任的赠言是引用的孔子语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问我:“你知道‘弘毅’的意思吗?”我说:“‘弘’应是志向远大的意思,‘毅’就是有意志的意思吧。”他说:“基本正确,但‘毅’翻译成‘坚韧’更好。”

他反复强调着“妥协”和“坚守”的关系。

师父的赠言是“你选择了一条不好走的路,希望你在前行的路上勇于寻求真相,同时保护好自己!

保护好自己!”我好感动于这句话。

最后要走的时候,向主任告别,握手的时候,他也说了一句:“注意保护好自己!

那一刻,我的心在哽咽。

感谢这些坚守的党报人:你们工作中的很多习惯、方法都在影响着我;你们的谆谆教诲,可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茅塞顿开,抛却了幻想更加坚定;最重要的,跟你们走过这难忘的二十天,我觉得很快乐,这是福分。

我开始日渐觉得:新闻是一项严肃的事业。从采访的敏捷而准确,写作的缜密而严谨,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广博和厚度,到记者职业操守的光明磊落、胸怀宽广,无一不需要一个记者苦心经营。也唯有一种严肃的职业态度,才对得起手中的这杆笔。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